正文 第6章 生死決戰(2 / 3)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陳餘在張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圍,結果全軍覆滅。

前來增援趙國的燕國臧荼、齊將田都也都不敢出戰,都駐守在陳餘大營的周圍觀望。

田都,田都原為齊將,曾從楚救趙,並隨項羽入關。項羽封田都為齊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後領地被吞並。

力挽狂瀾反秦業定項羽取得正式指揮權之後,立即發動了巨鹿之戰。

當時,王離、蘇角、涉間率領的長城軍負責攻城,章邯率領的秦軍負責守衛甬道。

破釜沉舟項羽首先是派勇將黥布率兩萬軍隊渡黃河,取得小勝;然後,沉了船,砸了釜甑,燒了廬舍,每人隻帶三天的糧食,以表示此次出戰必死的決心(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釡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鍋;甑,是蒸米用具)。

項羽過河之後,立即攻擊守衛甬道的章邯,經過殊死大戰,首先擊敗章邯。

當時在巨鹿周圍的齊將田都、趙將張耳、燕將臧荼等一直等到項羽擊敗章邯兵團,才紛紛參戰,與項羽軍聯手大敗秦朝長城軍,殺死蘇角,俘虜王離,迫使涉間自殺。

臧荼,燕將,後臧荼從楚救趙,因從項羽入關,立為燕王,都薊。由楚降漢,登基兩年,謀反被誅。

公元前162年,臧荼曾外孫女被漢高祖之孫立為,王娡是生母。巨鹿之戰打得極為艱苦。當時前來救趙的諸侯軍,竟然無人敢於參戰,隻敢在自己的軍營中觀戰,而且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熟語“壁上觀”(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司馬遷的《史記》一連用了兩個“無不”描寫這場戰鬥的慘烈: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評價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統帥諸侯這一仗打贏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進入項羽的軍營,“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終於靠自己的實力與戰績獲得了天下反秦聯軍的承認,正式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巨鹿之戰的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巨鹿之戰最終的勝利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項羽給予的巨大的軍事壓力。

解除了巨鹿之圍後,項羽率部駐守在漳水南岸,諸侯軍駐守在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形成南北夾擊之態,給章邯以巨大的軍事壓力。雙方對峙相持約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經過半年修整的項羽派蒲將軍率領部分楚軍渡過漳水,日夜兼行,截斷秦軍的歸路。自己親率大軍北渡漳水,再次大敗秦軍。

其次是章邯的備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為章邯兵團屢屢戰敗,秦二世頻頻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長史司馬欣回京城彙報軍情。當時,秦朝宮廷是宦官趙高專權,趙高大玩“指鹿為馬”的遊戲,鎮服大臣,猜忌領兵的將帥。司馬欣到了鹹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司馬欣見勢不妙,趕快逃走,還不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人追殺司馬欣(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馬欣不但未見到秦二世,還差一點被趙高所殺,於是趕快逃回來,勸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勸降信的巨大威力。

當章邯處於兩難的困境之時,陳餘給他寫了一封勸降信,以秦將白起、王翦立有大功最終被殺之事勸章邯投降(白起為秦將……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裏,竟斬陽周),告誡章邯現在的處境是“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為什麼不能和反秦大軍聯手“共攻秦,分王其地”?這封信起極大地動搖了章邯為秦而戰的信念,摧毀了章邯的心理防線,迫使秦王朝最後一位大將臨陣倒戈。

最後,項羽軍團糧草緊張。

項羽軍團雖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但是,項羽軍團也麵臨一個重大難題:“糧少”。所以,項羽權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項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接受了章邯軍團的投降。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決戰決勝的精神。項羽舉重若輕,以少勝多,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巨鹿之戰雖然是天下反秦武裝和秦軍主力的決戰,而且是項羽登上曆史舞台的關鍵一步,但是,巨鹿之戰對項羽的要求卻很單純,就是全力作戰。這場決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戰爭說到底隻是一場局部戰爭,不需要項羽在戰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項羽把他自己作戰勇猛這一強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出來,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從巨鹿之戰看,項羽是這個時期的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揮員的意誌為全體戰鬥員的決心,極富創造性。但是,這樣一位軍事天才為什麼會被劉邦戰敗呢?

為了解開這一謎題,我們來看項羽另一場出色而又留有遺憾的戰爭:彭城之戰。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戰是劉邦、項羽之間的第一場正麵戰爭。

19.彭城大捷戰略轉折出奇兵以少勝多漢二年(前205)四月,劉邦利用項羽平定齊地叛亂陷入山東戰場的機會,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劉邦此行,主要是為了消滅項羽集團,順便接走家人。劉邦起兵反秦時並沒有攜帶家屬,彭城離他的老家沛縣隻有二百裏地,所以,他想這次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

項羽得知劉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後,帶了三萬精銳騎兵,繞過劉邦重點設防的彭城東麵和北麵,插到彭城之西的蕭縣,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蕭縣。蕭縣距彭城隻有六十裏地。項羽到達蕭縣之後,對彭城的劉邦軍團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進入彭城之後,忙於搜刮項羽的財寶、美女,每天飲酒宴會,根本顧不上接他的家人(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羽從彭城之西,突然襲擊彭城的漢軍。戰鬥在早晨打響,到中午,楚軍已經打敗了漢軍(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這一仗,劉邦敗得極慘。項羽軍團“殺漢卒十餘萬人”,還有“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兩個“十餘萬”可以說讓劉邦軍團受到重創,而且,第二個“十餘萬”還是被迫跳水逃命,淹死在睢水中。

劉邦本人也被楚軍所圍,幸虧一場沙塵暴,直衝楚軍而來,僥幸逃出重圍,隻帶了幾十名隨從逃難(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史記》有不少此類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字,這是當時美化劉邦的結果,我們不可輕信。但不管怎樣,事實是,劉邦僥幸逃出來了。

劉邦在前麵逃,楚軍在後麵緊追不舍。劉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見他的兒子、女兒,他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惠帝,他的女兒是魯元公主。為劉邦趕車的滕公(夏侯嬰)匆忙中將劉邦的兒子、女兒抱上了車,但是,楚兵追得急,劉邦擔心因為車上多了兒子、女兒跑得慢,便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一見,趕快停車抱孩子,劉邦還很不願意。跑了不遠,劉邦又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又忙著停車抱孩子。一連幾次這樣,劉邦急得要拔劍殺夏侯嬰(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夏侯嬰說:情況再緊急也不能不顧孩子。劉邦這才同意讓兒子、女兒跟他一塊兒逃,最終擺脫了危險。

劉邦盡管想當皇帝,但是,他也是父親,他也應有疼愛兒女之心,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女,隻能說明劉邦是窮途末路,狗急跳牆,實在無奈。

劉邦是誰?是司令啊!總司令坐著自己的專車隻顧逃命,根本談不上組織有效反擊。這樣,劉邦軍隊的建製全被打亂了,可以說,團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軍長,軍長找不到司令。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建製,軍隊的建製一被打亂,整個軍隊就成了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這就是項羽奇兵突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