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東,欲阬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是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火。
失信:鍾離昧被疑第四談失信。
項羽的失信主要指項羽很難相信別人。任何一個群體之中,總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大多數的芸芸眾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類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這樣一個結構劃分,帶來一種什麼情況?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這種招嫉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方麵來自群體之內,比較有才幹的人,他的機遇比較多,他的機會比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機會少,或者機會來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這是一種招嫉。
另外還有一種招嫉,如果是兩個敵對的群體,比如說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某一個群體中間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對方的嫉恨。我們前麵講過,範增在項羽集團中間應當說是一個最有謀略的人。雖然這個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畢竟是項羽集團的唯一的謀士,這就招嫉了。
陳平在滎陽對峙之時和劉邦分析過項羽的性格,說他“意忌信讒”,行反間計可以使項羽上下不和。所謂“意忌信讒”,就是指一個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讒言蠱惑,這是項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陳平之所以能獻出此計,原因是陳平在項羽手下待過很長時間,比較了解項羽。
劉邦聽了陳平的話,給了陳平四萬金,讓他放手實施反間計,而且不問他的支出狀況。陳平利用這些錢,離間了項羽和範增、鍾離昧的關係。
鍾離昧(?~前200),漢朐縣伊蘆鄉人。為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素與韓信交情不錯。漢高祖四年(前203)。因陳平反間計,項王疑忌忠臣,致使忠臣紛紛離去,隻有鍾離昧還追隨項王。項王敗死後,鍾離昧投奔韓信。漢王嫉恨鍾離味,就詔令韓信把鍾離昧逮捕,韓信不從。後無奈自刎。其實,陳平離間項羽和範增關係的計謀水平非常普通。
項羽的使者來到劉邦的大營,陳平有意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送進去之後,看見項羽的使者,故作驚訝地說: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準備好的豐盛的酒菜端下去,另外換上粗劣的飯菜(項王既往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複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使者回來後,向項羽作了彙報,項羽從此非常懷疑範增和劉邦有勾結(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過了不久,範增建議急攻滎陽。當時,項羽選準了劉邦的軟肋——糧道(甬道),集中兵力,斷了劉邦軍隊的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斷了軍糧,陷入困境(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隻好提議:“請割滎陽以西以和”,滎陽以西是劉邦已經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滎陽以西,就可進一步奪取關中,劉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絕對不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項羽因為懷疑範增,竟然不聽範增的建議。範增勃然大怒,請求告老還鄉。項羽竟然也答應了,於是範增離開了項羽。說實話,陳平此計實在不高明,但是,對項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說項羽非常容易信讒。
每一個人都會聽到讒言,但是,聽到讒言後的態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讒,有人不信讒;有人能夠分辨出讒言,有人不能夠分辨出讒言。
為什麼有些人信讒,有些人很難讓他信讒?
這和人的判斷力有密切關係。判斷力強,不容易“意忌信讒”;判斷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讒”。
同時,它和自信也有關係。沒有自信,容易信讒;過於自信,也非常容易信讒。沒有自信,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容易信讒;過於自信,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隻聽符合自己判斷的話,自然也容易信讒。
項羽手下有一位大將鍾離昧,其人非常善戰,多次打得劉邦狼狽不堪。陳平以重金收買項羽手下的人,散布謠言,說“宣言諸將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鍾離昧等將領想和劉邦聯手消滅項羽,然後分了項羽的地。結果,項羽果然上當,不相信鍾離昧等忠心耿耿的將領(項羽果意不信鍾離昧等)。
其實,鍾離昧最忠誠。漢四年(前203),項羽第二次東歸打擊斷楚軍糧道的彭越,派了兩個庸才曹咎、司馬欣守成皋,這兩人僅僅五天就丟城自殺。當項羽聽說成皋丟失之後,立即回師,當項羽趕回成不時,“漢軍方圍鍾離昧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楚軍在成皋的軍隊幾乎全部覆滅,唯有鍾離昧指揮自己的軍隊在死守。如果鍾離昧要背叛項羽,豈不早就歸降劉邦了?如果鍾離昧是庸才,他能獨木支撐殘局,直到項羽殺回成皋嗎?可以說,鍾離昧是忠誠與才能兼備。
項羽死後,鍾離昧逃亡。鍾離昧早年與韓信的私交極好(素與信善),就逃到韓信之處(亡歸信)。劉邦殺了項羽之後,非常惱恨鍾離昧,得知鍾離昧藏在韓信的楚地,專門下詔書要韓信逮捕鍾離昧。有人向韓信建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韓信於是親自來見鍾離昧,鍾離昧知道韓信的意圖後,對韓信說:“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韓信本想賣友自保,結果,逼殺鍾離昧仍然不免被捕。
項羽死後劉邦都不願寬恕鍾離昧,可見鍾離昧當年打得劉邦多慘。如此忠誠、善戰的部下,項羽不信任、不使用,竟然相信陳平的反間計,疏遠鍾離昧,自毀長城,多麼可悲。
其實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是陳平的反間計,而且這個反間計叫我們今天看起來,是末流之計,是不入流的計策,而就這就能騙項羽!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範增。範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範增已經知道,項羽沒戲了。範增的離去,可以說是令人扼腕歎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遺憾了。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鍾離昧的良機,如果讓鍾離昧守成皋,還會失守嗎?
項羽的幸與不幸上麵我們講了項羽剛愎自用的四個“失”。但是,項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為什麼會如此剛愎自用呢?他為什麼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過了頭?
原因大概有三點:第一,能征慣戰。項羽自己確實能幹,他的才幹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征慣戰。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擋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幹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誌。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誌。少年得誌也給他帶來了一個負麵的影響,就是他這一生,什麼好事都趕上了,什麼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曆跟經曆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煉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於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他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是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裏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征慣戰、少年得誌、內外失聰,導致了他的過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