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自毀長城(1 / 3)

前麵我們詳談了導致項羽失敗的政治原因和軍事原因。政治上的幼稚導致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不知道劉邦是他真正的對手,屢屢錯失消滅劉邦集團的良機;軍事上對劉邦的戰略包圍缺乏足夠的重視,更沒有積極的應對措施,導致他在戰略上陷入嚴重的被動。政治、軍事兩方麵的重大失誤,使項羽在和劉邦的對峙中逐漸喪失了優勢。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在政治、軍事上犯了那麼多錯誤呢?

24.最重自尊不容逆耳圍繞著項羽的故事,還有許多成語和典故流傳至今。比如講到項羽的英勇善戰,我們馬上會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場難以應付又不好推辭的酒宴,我們就會把這場酒宴叫做“鴻門宴”;再比如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獼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這是一句罵人的話,猴子戴帽的意思是表麵上看起來像個人,實際上不是個人,這叫“沐猴而冠”,這個著名的成語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說者”的冤枉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之後,自封為“西楚霸王”。然後項羽一連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嬰給殺了(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鹹陽宮燒了;三是將秦鹹陽宮的珍寶、美女全部帶走了(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據史書記載,鹹陽宮這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整個宮殿全部燒成了灰燼,然後項羽準備東歸了。項羽自己西楚國的國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燒了秦王的鹹陽宮後,他要從陝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當他要走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見項羽,這個人史籍上沒有留下名字,史書記載隻有兩個字,叫“說者”,就是遊說他的人。這個人給項羽提了一個建議,說關中這個地方太可貴了,說你不應該東歸到彭城去,你應當在關中建都。陝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此地是一個大盆地,四麵全是山,有四個重要的關口,東邊是和河南交界的函穀關,南邊是靠近湖北的武關,西邊是大散關(陸遊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提到“鐵馬秋風大散關”),北邊是蕭關,四個關口環繞,其他地方都進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陝西有一個別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這個地方可以建都。你在這兒建都,要稱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項羽一聽,有道理;但再一看,整個鹹陽的宮殿已經叫他燒光了,他又覺得沒法待了,就把這個“說者”給打發走了。這個“說者”一出來,感覺很遺憾,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話: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這個樣子。“說者”就是說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但是馬上有人打個了小報告,告訴了項羽。項羽一聽,這還了得,罵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這個“說者”抓起來,烹了。“烹”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架一口大鍋,把水燒開,把人扔在裏麵活活地煮死,這就是“烹”。

這件事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第一,這個“說者”的建議對不對?很顯然,“說者”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建都關中,易守難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建都今天的徐州,徐州的東西南北都是平原,無險可守。但是,項羽沒有聽進去。

第二,這個“說者”既然史籍沒有記載他的姓名,應當說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條意見,你采納也罷,不采納也罷,哈哈一笑就完了,這是一種很豁達的處事態度;即使罵個“沐猴而冠”,也不必計較。但是,項羽就很計較。

豁達的劉邦我們不妨作一個對比,因為項羽是與劉邦爭天下,我們把劉、項兩個人對比一下。劉邦曾經經曆過這麼一件事。劉邦手下有一個禦史大夫叫周昌,禦史大夫在漢代的職位相當於副總理的職位。有一天他向劉邦彙報工作,劉邦正擁抱著戚夫人在親熱(高帝方擁戚姬)。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一個妃子,周昌一看見這個場麵,很不好意思,轉臉就走。此時劉邦也看見周昌進來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來,趕上去,按著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著一個大臣的脖子,大臣總不能梗著脖子——周昌隻好低下頭彎下腰來,劉邦順勢一翩腿,騎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劉邦這個做派確實很不成體統,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騎到一個副總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話。但是對於劉邦來說,小菜一碟,這類事太多了。騎上去以後劉邦就得意洋洋地問周昌: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呢(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話:“陛下乃桀紂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國之君夏桀,像商朝亡國之君商紂王那樣的暴君。周昌這句話很重,要是說到項羽的麵前,項羽恐怕又是一個字:烹。但是劉邦怎麼做的呢?劉邦一翩腿下來,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劉邦豁達,項羽小氣,可見一斑。

周昌(?~前192),劉邦同鄉,沛(今屬江蘇)人。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為禦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如意為呂後所殺,他托病不朝。當然,我們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他絕不會放過你。這個“說者”提了這麼一個好的建議,說了一個“沐猴而冠”,就落了這麼樣的一個下場,原因就在於他犯了項羽的大忌。項羽這個人容不得別人對他說個“不”字,別人說一個“不”,他一定很難接受。這樣一來,誰敢給項羽提意見啊?

25.剛愎自用失察失人我覺得諸如此類的事和項羽的性格有關,因為性格就是人。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一個人的性格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麼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人生目標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就是剛愎自用。

項羽剛愎自用引起的失誤就是失察,失人,失態,失信。

失察:韓信的寒心先說失察。

因為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個軍隊的主帥。換句話說,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作為西楚國的國君,或者說作為當時諸侯聯軍的盟主,他有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善於考察和觀察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項梁死後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幹過,還提過不少建議。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韓信攻占了齊國以後,項羽派人去遊說他,勸他叛漢,要麼歸楚,要麼中立。韓信當時很傷心地說了這麼幾句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爵位隻是執戟;言不為項王所聽,計不為項王所用。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所以,韓信跳槽、轉會了。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楚漢戰爭所有的軍事將領,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隻有韓信和項羽兩個人。劉邦充其量隻是個二流。

韓信向項羽提過什麼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據我們對韓信的基本判斷,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項羽聽不進去,為什麼?項羽太自信了。他隻相信自己,一個侍從,向他提建議,他能放到眼裏嗎?項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這就是剛愎自用給項羽帶來的第一個致命傷:失察。

失人:範增的冷遇再說失人。

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爭的曆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反過來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隻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範增。所以可以說,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項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說武將,單看文臣謀士,項羽手下基本無人。這個現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項羽手下沒有謀士,隻有一個範增?其實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係了。拿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個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意見太強了。他不需要謀士,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們前麵講過鴻門宴,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項羽。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項羽。他和誰商量過?沒有。他召集過會議嗎?沒有。他和他最信任的範增商量過嗎?還是沒有。所以項羽不要謀士。這樣,他的剛愎自用使他失去了一大批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麵的惡果:失人。

失態:項羽的大怒再次談失態。

失態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中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什麼呢?“怒”,“大怒”。項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一生,他隻有一次笑。什麼時候笑的呢?烏江自刎。烏江亭長劃著船叫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這一笑之後,就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羽大怒,項王怒,項王大怒。我們不妨作個簡單列舉: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