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拿項伯和範增作一個對比。範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從年齡上看,鴻門宴時項羽二十七歲,範增已經七十多歲。但是,滎陽會戰中陳平一施反間計,項羽馬上疏遠範增,並逐步奪了他的權。範增其實並未通敵,真正通敵的是項羽的堂叔項伯。可是,通敵的項伯並未因私見張良受到任何懲罰,沒有通敵的範增卻被項羽懷疑、猜忌,憤而出走。
如果範增是項羽的堂叔,項羽會這樣做嗎?為什麼陳平頻頻使用反間計,卻沒有一個反間計針對項氏宗族呢?
有人說: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顯得項羽沒有度量,沒有胸懷。項伯的話顯出了項羽的肚量!這純粹是胡扯!
項羽與劉邦在秦亡之後是爭奪天下的對手,劉、項兩大集團的利害嚴重衝突。誰殺誰,怎麼殺,都是枝節,關鍵是殺。
劉邦利用“鴻溝議和”從項羽手中騙回來了老爸和老婆,馬上就翻臉,一路追殺項羽,必置項羽於死地而後快。這算什麼?這講信用嗎?這不明明是騙人嗎?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議和的名義將老爸和老婆騙回來再打?但是,人們從不指責劉邦毀約殺人,既然如此,又何必指責項羽鴻門宴殺戮劉邦是沒有肚量呢?
第三件事,代劉邦求封漢中,這件事情性質就更加嚴重了。
劉邦最初被項羽封到巴蜀,後來劉邦和張良行賄項伯,項伯為劉邦說情,加封劉邦漢中之地。
關中之地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都是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得封漢中之地的好處是:第一,領土擴張。領土的擴張就意味著人員的增多,資源的增多。第二,便於進攻關中。關中自商鞅變法以來,非常富庶;又一直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因此,劉邦一有失利,蕭何就從關中為他調集兵員、糧餉。特別是劉邦彭城大敗,元氣大傷,全靠蕭何從關中補充兵員、糧餉,使劉邦迅速恢複元氣,才有了與項羽繼續周旋的資本。
滎陽之戰是長達兩年多的消耗戰,沒有關中之地的後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項羽除了敗在戰略的失誤之外,還敗在後勤補給線沒有安全。劉邦就不同了,他奪取的關中成了他的黃金補給線,絲毫不用擔心項羽會切斷他的後勤補給線。
第四件事,代劉邦救父救妻。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陣,項羽打算處死劉邦之父太公及呂後,項伯勸項羽不要這樣做。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隻益禍耳”(《史記·項羽本紀》)。這裏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謂天下事就是劉、項兩家之事;所謂未可知就是劉、項兩家到底誰可以得到天下還很難講。這個話出自項伯之口,聯想到項伯所做的那麼多事情,再想到這句話,就知道實際上這句話含有很深的含義。這說明項伯已經在考慮一件事了:也就是“後項羽時代怎麼辦”(也就是假如項羽敗給劉邦了,我項伯怎麼辦)。項羽聽後,竟然就放了太公、呂後,實際上是幫助劉邦救了其父、其妻兩條命。
左尹終成射陽侯項伯最初隻是一個政治糊塗蟲,私見張良,泄露重大軍情,目的都是為了報張良救命之恩。鴻門宴前劉邦與他結為兒女親家之後他已經不僅是個政治糊塗蟲了,而是自覺地為劉邦集團服務了。
所以,鴻門宴前與鴻門宴中項伯其人的性質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即由一個政治糊塗蟲演變成帶有濃厚內奸色彩的敗類。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項伯自覺拔劍對舞以救劉邦之命,說明他已經站在親家劉邦的立場上主動幫助劉邦,這種舉措已經大大超出了政治糊塗的範圍。
當然,從項伯這方麵看,私見張良尚是為了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項莊舞劍之時出手相援已有通敵之嫌;至於私受張良賄賂,為劉邦爭取漢中之地,已構成嚴重的通敵罪;滎陽對峙時以說辭救劉邦的父親、妻子,已是自覺地為劉邦服務了。但是,項羽對他卻一再寬容。
從項羽集團來看,項伯是政治糊塗;但是,從項伯個人而言,是否是在為自己在項羽死後找出路,找靠山呢?也許別人說項伯糊塗,項伯本人還認為自己聰明呢。
項羽死後,項伯果然接受劉邦的分封,做了射陽侯。我不知項伯拿項羽的性命換來了個射陽侯,心中是否知恥有愧?
29.重情念舊有恩圖報如果說項羽在愛情的把握上,度掌握得不太好,那麼他在親情這個度的把握上就差得太遠了,給他帶來了絕大的災難。在對待虞姬和項伯的問題上,說明了項羽對愛情、親情的處理有失妥當,那麼,項羽如何處理恩情呢?
圖報恩誤用其人我們前麵講過,曹咎和司馬欣是對項梁有大恩的人,他們曾經救過項梁的命,項梁因此躲過了一次滅頂之災。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非常信任。
漢三年六月,項羽二奪成皋,劉邦狼狽逃竄。但劉邦奪了韓信手下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派兩萬士兵增援彭越,在項羽的軟肋——後勤補給線上大搞破襲戰。
漢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斷了項羽的後勤補給線,項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補給線。
臨行之前,項羽把成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了曹咎、司馬欣。曹咎當時是楚國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大司馬。項羽行前再三交待,我十五天必定掃平彭越,你們要在這十五天裏隻守不戰,保住成皋。但項羽揮師東進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戰,被劉邦打得大敗,使項羽丟失了成皋。
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是一重大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