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附錄二(2 / 3)

劉邦帶領一百多個隨從來鴻門赴宴,豈不是項羽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期?

第三,漢元年八月(中曆西曆?),劉邦在接受項羽分封後回到漢中僅僅三個月,就出兵關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還堅守在廢丘外,司馬欣、董翳都投降劉邦。章邯堅守廢丘,整整堅持了十個月。章邯這十個月在等什麼?他時時刻刻在等項羽!如果此時項羽出兵關中,與章邯裏應外合,趁劉邦在關中立足未穩,至少可以將劉邦逐出關不,趕回漢中,甚至有可能一舉消滅劉邦集團。但是,項羽此時仍然沒有認清劉邦是他稱霸天下的最大敵手,卻置劉邦於不顧,而出兵齊地,深陷齊地不可自拔,給劉邦以可乘之機,鞏固了關中之地,舉兵東進,占領彭城,引發了彭城之戰。

這三次機會,項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劉邦、項羽的曆史都可以重寫。

項羽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出色的兩大軍事家(項羽、韓信)之一,但是,項羽在楚漢戰爭中上最大的敗筆恰恰是軍事上他太缺乏戰略眼光。如果項羽在劉邦派韓信經營北方戰線之前及早開辟北方戰場,如果項羽在韓信開辟北方戰場之初就精心應對北方戰場,那麼,劉邦就不可能最終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包圍,項羽最終也不會因為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而陷入四麵楚歌的困境之中。

項羽在軍事上缺乏戰略眼光對項羽的最終失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項羽的政治失誤和軍事失誤與項羽的殘暴相比較,那麼,我們應當承認,項羽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殘暴。

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這樣一個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們在楚漢戰爭的現實中卻看到了另一個“真理”:殘暴並非是項羽失敗最重要的原因,至少與政治幼稚、軍事被動二者相比是如此。

為什麼我們承認的真理在楚漢戰爭中就不靈了呢?

第一,殘暴的滯後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我們也要明白,要民心發揮作用得有一個過程。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的殘暴為天下蒼生所認識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項羽的殘暴表現得最集中的是兩種情況,一是坑滅秦朝降軍,二是對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雖然引發了關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對於天下蒼生來說,屠殺秦軍畢竟是讓他們感到快慰的事;後者雖然令人發指,但是,這並不是項羽的常態。畢竟激怒項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來發泄他內心怨恨的時刻並不是經常性的,因此,要大多數天下蒼生大認識到項羽的殘暴必須有一個過程。所以,像殘暴一類喪失民心的因素發揮決定性作用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它不可能那麼快地發揮作用。

秦始皇的殘暴到秦朝的滅亡,中間經曆了十五年的時間;而且,在始皇死後,二世仍然繼續施行暴政。這樣,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軍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滯後作用不同,政治、軍事上的舉措往往在極短時間就能呈現出巨大的影響力。如果項羽入關以後就集中力量以軍事手段解決劉邦集團,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立斬劉邦,那麼,這種舉措片刻之間就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講壇》“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的係列講座中並沒有把項羽的殘暴作為項羽敗亡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是把項羽的政治幼稚和軍事被動作為項羽失敗的兩大主要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提到項羽的失敗總會讓人想到項羽的殘暴呢?

我們太喜歡重複我們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與天下得失的關係),我們太喜歡以我們知道的真理來解釋曆史現象;既然項羽已經失敗了,既然他為人非常殘暴,那麼,殘暴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首選的項羽敗亡之因。

曆史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真理並不是萬能的,真理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解讀曆史現象的最好方法是具體分析。

項羽嗜殺,為人殘暴,尤其是屠城一事,最為後人垢病。但是,人們隻記住了項羽屠城,似乎忘記了劉邦也有屠城的記錄。《史記·高祖本紀》載:“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條曆史文獻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對於這條文獻記載,人們好像得了集體失憶症一樣,都淡忘了。

屠城是一種發泄,更是一種威懾;但是,屠城的殘酷曆來受到人們的嚴厲抨擊。

劉邦不僅在反秦之戰中有屠城的記錄,而且在誅殺項羽之後也曾經想屠城以泄憤。

項羽自殺之後,西楚諸地都向劉邦投降了,隻有魯地不降。劉邦聞訊,最初想率天下大軍屠滅魯地(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劉邦後來卻改變了態度。

劉邦對項羽從來都是一路追殺,絕不留情;即使鴻溝議和項羽釋放了太公與呂雉等人質,劉邦也不顧信義,撕毀協議,追殺項羽,為什麼魯地為項羽堅守,劉邦卻放過屠滅魯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劉邦滅項之後,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經大功告成,就要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了,此時的劉邦已經在考慮“後項羽時代”的輿論主旋律了。

項羽的敗亡宣告了劉邦稱帝的開始,麵對這麼一個新時代,在輿論宣傳上提倡什麼,是劉邦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劉邦經過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須提倡忠誠,隻有忠誠才能使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不再遭遇諸侯割據,天下分崩的慘禍。要提倡忠誠,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項羽最初被義帝封為魯公,魯地百姓為項羽堅守城池,正是忠城於魯公的表現,因此,劉邦不能讓自己一時的衝動破壞了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的主流輿論。所以,楚地皆降,唯魯不降引發的怒氣不能不服從於倡導忠誠的主流輿論。

正是基於這種深謀遠慮,劉邦放棄屠城泄憤的想法,以項羽的人頭昭示魯城父兄,魯地百姓確信項羽已經死亡,才放棄抵抗,投降劉邦。

劉邦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他憤怒之時也想屠城。劉邦的高明在於他懂得用理智約束感情。相比之下,項羽就顯得非常不理智了。項羽隻圖一時之快,一泄了之。

自韓信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後,以此評價項羽者代不乏人,項羽真是因為“匹夫之勇”而敗亡嗎?

三、“匹夫之勇”是項羽敗亡的原因嗎“匹夫之勇”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孟子認為:手握利劍,口中大喊著“誰敢擋我”,這就是匹夫之勇。匹夫之勇的特點是“敵一人”,就是一個人與敵決鬥。

楚漢戰爭中的名將韓信曾以此語批評項羽:項羽這個人大吼一聲,上千人都會嚇得癱倒在地上,但是,他不會任用屬下的將領,這隻是匹夫之勇啊(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韓信的這番話隻是他一個人對項羽的評價,至多是個一家之言,但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卻成了今人批評項羽的一個重要理由。

這似乎不太合適!

第一,韓信一家之言,未必合乎事實,豈能成為千古定案?

第二,韓信之言即使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今人豈能躺在韓信的評價上不再做出今人的評價?如果我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都隻停留在古人的結論之上,還要今人幹什麼?重複古人的話不就行了嗎?

因此,韓信對項書的評價切切不可作為今人評價項羽的唯一說辭。

匹夫之勇的最大特點是憑一人之力,逞一人之強,《孟子》對“匹夫之勇”所下的定義即是此義。

項羽的行事與匹夫之勇有著較大的距離。

第一,《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述項羽微時之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他要學“萬人敵”,而不願學一對一的擊劍。不學一對一的單打獨鬥,說明項羽自年輕時就不喜歡憑一人之力,而要學習指揮千軍萬馬的“萬人敵”。“萬人敵”就是統率千軍萬馬,憑借全軍的力量打敗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