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附錄二(1 / 3)

影響項羽敗亡的因素還有哪些在“附錄一”裏,我補充介紹了幾個對項羽敗亡影響極大的人物;但是,影響項羽敗亡的不僅是幾個重要人物,還有一些重要因素。其中,也包括先賢、時賢論及項羽敗亡時一些影響很大的觀點。這些觀點,我並不能苟同,所以,放在全書之末,談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是:項羽的敗亡是偶然還是必然?

一、別忘了偶然性對曆史發展的影響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應當說,項羽政治上幼稚,軍事上被動,性格上剛愎自用,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我們在看到曆史的必然性時,也不能忘掉曆史的偶然性。一個偶然性的細節都可能使成功者功敗垂成,使失敗者死裏逃生。

劉邦與項羽之爭中,最富有戲劇性的是彭城之戰。當劉邦占領了彭城之後,每天飲酒高會,自以為勝券在握,萬萬沒想到項羽突然從劉邦未設防的彭城之西的蕭縣進攻彭城,劉邦措手不及,五十四萬大軍半天就被項羽三萬騎兵擊潰。狼狽不堪的劉邦慌不擇路,匆忙逃生。被楚軍殺死的漢軍有幾十萬(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八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史記項羽本紀》)。如果《項羽本紀》的這個記載可以相信的話,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損失的兵力當有幾十萬人。

戰況如此凶險,劉邦如何脫險的呢?

偶然,純屬偶然!

被重重包圍的劉邦正處在危難關頭,突然來了一場沙塵暴,而且是正衝著楚軍刮過來,楚軍陣營立即大亂,劉邦趁此機會帶了十幾位貼身騎兵突圍而去(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這場沙塵暴來得太巧:一是正在劉邦危難之時刮起來了,二是直衝著楚軍刮而不刮漢軍。結果,楚軍被刮得亂了陣腳,劉邦自然溜之大吉。

每讀《史記》至此,都不禁暗想,天下真有這麼巧的事嗎?司馬遷的《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又無其他史書可以參考,我們隻能相信這是真的。

曆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必然的,但是,曆史發展的進程又往往充滿了偶然性。劉邦此次彭城之戰,已經是兵敗被圍,無以解脫,偏偏來了場沙塵暴,劉邦得以幸免於難。這種曆史的偶然性真是讓人費解。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曆史確實存在著某種不可知的偶然性。

劉邦雖然被一場沙塵暴救了下來,逃出了重圍,可是他卻無法擺脫後麵的追兵,最終被項羽的追兵追了上來。劉邦之所以逃出重圍,又被楚兵追上,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劉邦逃亡途中,巧遇其子——後來的惠帝劉盈與女兒——後來的魯元公主;二是項羽驃悍的騎兵到底比劉邦的“板的”跑得快。劉邦遇其兒子、女兒,自然不得不收留在車上,但是,這樣一來,車速肯定降低了。劉邦為了活命,三番五次將兒子、女兒踹下車來。雖然劉邦如此“果敢”,但是,趕車的夏侯嬰(滕公)還是堅持把劉邦的兒子、女兒救了出來,同時,項羽的追兵也追上了劉邦。

被追上的劉邦怎麼逃出來的呢?《史記·高祖本紀》沒有寫,但是,《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記述了這一過程。原來,丁公帶兵在彭城之西追上劉邦之後,兩軍已經短兵相接了,劉邦急得回過頭來對丁公說:咱們兩個英雄還要相互為難嗎?丁公聽後,放了劉邦,帶兵回去(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季布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守信用的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也是項羽手下的名將,也曾多次搞得劉邦非常狼狽,但是,季布始終忠於項羽。丁公作為季布的舅舅,私下放了劉邦,實屬大錯。但是,劉邦也真是命大,一次彭城之戰,先遇上一場沙塵暴,又遇上一個敢於徇私情放他一條生路的丁公。

這兩場偶然性確實出乎意料,讓人大跌眼鏡。

但是,等到劉邦滅了項羽,季布逃亡為奴,丁公卻自以為有恩於劉邦,竟然去麵見劉邦。劉邦見到丁公,立即將丁公抓起來,在軍中遊行示眾,並告誡軍中:丁公為項羽之臣,卻對項羽不忠,使項羽失去天下的正是丁公。最終殺了丁公,讓人們永遠記著不要做丁公那樣的人臣(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正如前文所言,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彭城之戰丁公私放劉邦,劉邦是感激不盡。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他要提倡的主流輿論是忠誠。丁公正是因為不忠誠才使劉邦得以逃命,才使項羽又一次失去除掉劉邦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是:項羽的敗亡是因為他的殘暴嗎?

二、殘暴導致了項羽的敗亡嗎項羽為人殘暴是曆史定論,沒有誰否認項羽為人的殘暴,為什麼還要再談項羽的殘暴?主要是出於一點考慮:項羽的殘暴與項羽的敗亡有無關係?

項羽為人的殘暴最突出也最為人垢病的是他屠殺秦降卒二十萬,盡失秦民之心,終於導致項羽功敗垂成。

在現實中國這個大地上,人們都認同這麼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如此殘暴,怎麼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民心,他怎麼可能成功呢?

如此層層推理,人們大多認為:項羽的殘暴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所以,講項羽失敗的原因如果不講他的殘暴,那就是放過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認同這麼一種推理!

如果曆史研究真的如此簡單,那麼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句話並不錯,因為這是曆史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出許許多多的史實證明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問題在於曆史還有反證:項羽比秦始皇還殘暴嗎?

秦始皇以武力並吞六國,殺人無數,終成帝業;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秦始皇殺人無數導致秦始皇的敗亡。我們至多能說,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經蘊含著二世亡國的因素,但是,這類話太具有普遍性了。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在建國的成功中包蘊著日後數世、數十世敗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為普遍真理,那麼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為秦始皇並未因生前的殘暴導致秦朝在秦始皇統治之時崩潰,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作為論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賈誼《過秦論》中篇專論“二世之過”,賈誼認為,秦二世如果能夠改變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不至於迅速敗亡。可見,秦始皇的殘暴如果能在其繼任人的手上加以變革,也可挽救秦朝的敗亡。

項羽與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巔峰跌至人生的穀底,因此,將殘暴列為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曆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我們作一點假設,探討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政治幼稚、軍事被動對項羽的失敗造成的影響比項羽的殘暴更為重要。

如果項羽政治上成熟一些(當然,一個政治成熟的人不會像項羽一樣殘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滅劉邦的機會:第一,項羽入關。

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兵進函穀關,卻遭到劉邦兵團的阻擊——不準入關。如果此時項羽認識到秦朝的滅亡是劉邦、項羽相互關係的曆史拐點,那麼,項羽就有了一個消滅劉邦集團和最佳借口——不準入關。以項羽此時的軍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劉邦集團。

第二,鴻門宴上。

劉邦必須來鴻門赴宴,以便給項羽一個說法、解釋,否則他就會麵臨毀滅性的軍事打擊。不來解釋,會招致軍事打擊;來解釋,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輕,劉邦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