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維護家庭的健康心態(3)(2 / 3)

分工原則

家務勞動也以各司其職為好。在自己分管的範圍內,自覺得把事情幹好。分工也不是半斤八兩絕對平分,而應根據夫妻不同體質、能力、生理、心理情況合理安排。

當然分工不是分家,雙方也要主動互相配合,互做幫手,這樣既分工又配合,要求明確,有條不紊,彼此間也有一種支持感,不僅對提高家務勞動效率有好處,對於促進夫妻和諧相處也有好處。

寬容原則

夫妻間各自的經曆、習慣、工作忙閑及家務勞動能力不同,在家務勞動中承擔的數量、完成的質量肯定會有所差別。例如丈夫下班較早,理應負責晚餐,可是烹調技術不高,燒出的飯菜不可口,如果責怪的話,既傷感情,也會打擊丈夫的積極性,因此還是以寬容為宜。

家務勞動看起來隻是一個“幹”的問題,其實怎麼幹法,大有講究。幹好了,效率高,大家心情舒暢,家庭生活愉快;幹不好,事倍功半,彼此都不愉快,有時還要吵一場。

所以,夫妻之間對家務勞動的看法、想法和心理狀態有必要協調一致,使家務勞動這個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成為夫妻和諧相處的催化劑。

13.離婚帶來的問題有哪些

維係婚姻難,沒有婚姻也很難。婚姻結束了,但痛苦並未消失,一係列後遺症會嚴重地危害人的心身健康。

離婚通常會引起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

失落感

曠日持久的離婚訴訟結束了。昔日生活中的另一半已不複存在,又回到了婚前的獨身生活(或許身邊多了個孩子)。此時此刻,對於那些並未因為第三者介入而分手的人來說,大多數會有一種失落感。

重新開始獨身生活後,離婚前那種對對方難以容忍甚至是仇視的心情,也因離婚而告一段落。有些人會不自覺地回憶起過去的幸福時光,感到失去了生活中最寶貴的部分,青春、愛情、家庭……

對家庭的回憶及對分手的配偶(包括孩子)的現今生活的猜測想象經常纏繞心頭。有的人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在他們心中,家庭、配偶、孩子本是他生活的中心,喜怒哀樂由此而引起,情感的產生及宣泄也以此為對象。如今家庭已經解體,他們心中茫然若失,長久不能習慣新的生活。

困惑感

不少被動離婚者,對自己的配偶與自己分手感到困惑不解。他們平時自認是模範丈夫或賢妻良母,對婚姻自我感覺尚好。在接到離婚訴訟時,認定錯在對方。於是,就會不斷地向人訴說自己的無辜、對方的無情,以期博得人們的同情和憐憫,他們往往認識不到自身的缺憾對婚姻造成的破壞作用。

事實上,婚姻的解體是緩慢而自然,一點一滴地潛襲而至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齟齬並未使許多夫妻感到婚姻巨變將臨。當一方醒悟到不能再繼續下去時,另一方始終不明白婚姻破裂的原因所在。也許他們將來會思索、會反省,但初期的困惑將會使他們產生種種怨天尤人的想法。

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實際的物質生活,有的人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假如這兩種人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加以適當的調整,家庭生活必然會產生尖銳的衝突,而且會使婚姻的存續成為不可能。往往有這種情形,婚姻解體後,對婚姻破裂百思不得其解的一方,寧肯相信對方是因為喜新厭舊之類的原因,而不相信僅僅是精神因素所致。

無論離婚是否出於主動,離婚者在離婚後產生自卑是常見的。對於離婚者來說,傳統道德觀念、社會輿論,常使他們在同事、鄰居朋友中有一種壓抑之感。在幸福美滿的夫妻麵前,離婚者常對自己不能創造或維護一個美滿的婚姻而唏噓不已。

無論離婚者在其他方麵多麼出類拔萃,但在婚姻方麵他畢竟是個失敗者。越是好強、自尊的人,越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隻不過有的人善於用表麵的豁達樂觀來掩飾自己內心中的孤獨淒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