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適應社會生存環境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生活,環境對人有一定的要求,人對環境也有一定的需要。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如此。社會環境對人有一定的要求條件,人對環境也並非心滿意足,這樣就需要適應。
要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環境,首先必須了解適應社會環境都有哪些形式。總的來說適應社會環境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改造環境,使環境合乎我們的要求;其二是改造我們自己,去適應環境的需要。無論哪種形式,最後都要達到環境與人們自身的和諧一致。
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呢?
主動接觸現實環境
也就是說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環境的現實,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從而把自己置於這個環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並進一步改造它。
積極調整,選擇對策
這就是說從主觀上要采取積極態度,不是消極等待,在選擇對策時應當要審時度勢,有條件地選擇改造環境的條件,無條件地選擇改造自身的辦法,這樣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棄,找到最佳方案。
采用心理防禦措施
不論改造環境還是改變自己,都要有一個轉變和考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某種困擾,為解決這種窘境,不妨采用心理防禦措施,達到解脫的目的。
2.處理好鄰裏關係的方法有哪些
要想處理好鄰裏關係並不容易。如果能做到以下幾方麵,不但能與鄰居相安無事,或許還會與鄰居成為朋友。
(1)不與鄰居議論他人,否則,會讓人覺得你愛說長道短,惹是生非。
(2)所借錢、物要及時歸還,如不能及時歸還,要主動說明情況,征得對方同意。不要有過多的物質往來,偶爾有些小饋贈是可以的,但過於頻繁對雙方都是個負擔。
(3)不拿自家境遇同鄰居亂加比較,尤其不要嫌貧妒富。對鄰居的長處要加以讚揚和學習,但要適當,否則會讓人覺得你精於恭維,過於虛偽。
(4)不打探鄰居的隱私,不詢問人家的家底、存款等情況。家裏的什麼東西找不著,要先想到是不是放錯了地方,不要聲張,也不要疑神疑鬼,要以信賴的態度對人。
(5)鄰居家裏鬧矛盾,要主動調解,但也要掌握分寸,既不要輕易判斷是非,也不要麵對一方指責另一方。否則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挑撥,反倒加劇矛盾。
(6)鄰居有困難,要主動幫忙,但要注意當鄰居丈夫(妻)不在家,最好同夫(妻)一同去,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7)鄰裏間的孩子鬧矛盾,切忌袒護、縱容自己的孩子,要從正麵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遇事冷靜、忍讓,做到不卑不亢。
(8)幹活、說話聲音不要太大,電視機、收音機的音量不要太大,以免影響鄰居的休息。尤其要注意鄰居是否有上夜班者,如果有就更要小心,保證其睡眠。在維護公共衛生方麵要積極主動,不必過多計較誰出力多,誰出力少。
(9)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鄰居,討論問題時要心平氣和,不要自視高明,也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題,擾亂別人的思路。
(10)鄰居串門要表示歡迎,如果你確實有事要出門,可以說明,並約人家再來。同鄰居談笑逗趣要有分寸,對長輩要尊敬,對晚輩既要慈祥,又要保持尊嚴。
3.怎樣克服自我封閉的心理
過分、浮誇的感情並不可取,但我們不能因此對生活中真正打動我們內心的人和事也裝做視而不見。把感情封閉起來,戴上千篇一律的麵具去生活,隻會使我們的生活腐敗變質。
人類的內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結而成的,所以我們才能在鄰居或朋友之間建立起誠摯的友誼;才能在夫妻間建立起成功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社會也才能通過感情的紐帶協調轉動。真摯的感情無影無形,但它卻比任何實際的東西都更有價值。
天性天朗、熱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於製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裝出一副老於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麵孔去迎合某種觀念和大眾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現。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注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表現它是美好和幸福的。
當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閉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反躬自問:我怕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更自由、更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麵具裏?
為了你生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
信任他人
如果你對新結識的人表現冷淡,這往往意味著你對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覺已被自我封閉的重壓毀滅了。那麼,你就不會從你周圍的人們中獲得樂趣。
這時,你應該放鬆自己緊張的生活節奏,不妨和初次見麵的人打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買東西的小店裏和售貨員聊聊;或者和剛結識的新朋友一道參加郊遊。努力尋找交友的感覺,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時每刻都疑竇叢生。
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
我們常常會被生活中各種各樣傷腦筋的事壓得兩腿打顫。其實,生活中果真有那麼多的煩惱嗎?許多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是我們把它放大了而已。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這沒關係”,這樣,我們的生活裏就會常常充滿開懷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