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山塌地陷——認識地質災害(2 / 3)

中國地質災害發育總體上具有如下特點:

我國地質災害的特性與分布

1.群發性地質災害與降水、地震等誘發因素關係密切。我國許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與降雨密切相關。在岩土、斜坡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降水是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地質災害的群發性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當某年降雨量明顯增大時,這年為地質災害高發年;當某一次降雨為暴雨或特大暴雨,且持續時間較長時,這次降雨也可能誘發大範圍的地質災害發生。此外,一次強震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更是極具群發性。如1920年寧夏海原8.0級地震共誘發次生地質災害667處,2008年四川省汶川8.0級地震共誘發次生地質災害1.3萬餘處。

2.突發性除個別滑坡為低速蠕滑,對居住在滑體上的村民房屋造成變形、開裂為緩發性災害外,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為突發性災害,一般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突發性災害往往難以預料,具有瞬時性(發生曆時短)、速度快(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的特點。如陝西隴縣廟嶺梁滑坡,1988年8月13日突然發生滑坡,滑距約40米,從開始滑動到結束僅幾分鍾;2005年9月20日,隴縣地區普降大暴雨,在神泉-關山的公路兩側引發多處泥石流,衝毀公路20餘處。

周期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指地質災害與年降水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大約10年不規則的周期性。豐水年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明顯偏高,且形成波浪起伏的災害順序。其次表現在同一年中,雨季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期,尤其是7~9月份降水高峰期更為集中,具體發生時間大多和降水同步或滯後。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如下:地質災害在空間分布上受地質環境條件製約,越是地質環境差的地段,地質災害越集中發育。特定的地形地貌、岩土條件、斜坡結構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必要條件。我國85%的地質災害發生在黃土高原區、秦巴山區、川滇藏地區以及湘西、鄂西地區。其中,滑坡災害是最重要的地質災害之一,而在滑坡災害中,黃土滑坡約占35%。黃土高原地區,是我國地質災害最為高發的地區。該區地形切割劇烈,高低差相對較大,以中低山及黃土殘塬、梁、卯為主;岩土體風化破碎,大部分地區具有多元結構;發育多條NW向及NE向斷裂等。這些都是地質災害形成的有利條件。因此,在斷裂帶發育地帶,地形變化劇烈的地帶及岩土結構複雜的地區都容易發生地質災害,並且大都具有地質災害的群發性。

地質災害是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活、生產以及維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破壞現象或過程。地質災害是地質活動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地質災害的成因

地質災害的自然屬性是地質動力活動及地質環境變化要素,主要包括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以及與它們密切相關的大氣環境、水環境、岩土環境的異常變化。地質災害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要素,主要包括人類的生命健康、生活生產和維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條件,以及人類對地質災害的抗禦活動。這兩方麵屬性分別作為災害體和受災體共同構成地質災害,並決定了地質災害的程度或規模。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不發生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就不會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現象,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地質災害;同時,如果沒有人類及其各種活動,或者人類具有充分的減災能力,能夠完全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破壞作用,也不會發生地質災害。因此,在那些地質動力活動比較微弱,地質環境比較穩定的地區,地質災害很少發生;在人類出現以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隻是伴隨地球運動和演化而發生的地質動力現象,構不成災害;在人類出現以後,這些地質動力現象就時刻危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成為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由於人類生存與活動的方式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對地質災害的抗禦防治能力有所差異,所以地質災害的種類和危害程度也不相同。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受各種自然條件控製,其次受耕植、放牧、采礦、引水和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以及受災體類型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和主要控製因素不同:崩塌、滑坡、泥石流屬於外動力地質災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土、氣候、水文、植被等條件控製,其次受耕植、采礦、工程建設以及破壞植被等人為活動影響;地裂縫主要受新構造活動、岩土、水文地質以及人類開采地下水、采礦等活動控製。各種條件對地質災害活動的作用不同,可概括為兩種類型:地質災害活動的基礎條件,地質災害活動的動力條件或激發因素。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地貌、岩土體性質與結構是其形成的主要基礎條件,強烈的現今構造活動(地震)和暴雨、洪水以及采礦等是其形成的激發因素;地裂縫——岩土性質與結構、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條件是其形成的基礎因素,構造運動、采礦、開采地下水等是其形成的主要激發因素。地質災害受災體條件主要包括:人口數量與密度;城鎮及房屋、鐵路、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工程設施;畜禽、耕地、農作物、草場;公用與私人財產類型及價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土地、水、生物、礦產等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及其他減災措施。

上述各種條件共同決定了地質災害能否形成以及地質災害的災害程度:當地質災害活動作用於受災體,並超過受災體的抗禦能力時,受災體發生破壞損失,即出現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活動條件越充分,地質災害活動的能量和規模越大,活動越頻繁,受災體的數量和密度越高,對地質災害的破壞作用越敏感,防治能力越差,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越高,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

地質災害監測手段與方法

選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測量監視地質災害活動以及各種誘發因素動態變化的工作,稱為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監測是預測預報地質災害的重要依據,因此是減災防災的重要內容。地質災害監測的中心環節是通過直接觀察和儀器測量記錄地質災害發生前,各種前兆現象的變化過程和地質災害發生後的活動過程。此外,地質災害監測還包括對影響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各種條件的觀測。例如,降水、氣溫等氣象觀測;水位、流量等陸地水文觀測;潮位、海浪等海洋水文觀測;地應力、地溫、地形變、斷層位移和地下水位、水化學等地質、水文地質觀測等。地質災害監測方法主要有:衛星與遙感監測;地麵、地下、水麵、水下直接觀測與儀器台網監測。不同地質災害的監測方法和監測的有效程度不同。總的看來,目前國內外地質災害監測水平還比較低,遠不能滿足防災減災要求。今後地質災害監測的發展趨向是:全麵提高監測能力,豐富監測內容,實現各種監測方法的相互配合,提高信息處理和綜合分析能力;在加強專業監測的同時,在災害多發區建立群測群防體係,大力推進社會化監測工作;把地質災害監測同其他一些自然災害以及環境監測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廣泛的綜合監測網絡。

地質災害調查

地質災害調查方法很多,可歸納為三大類: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調查,訪問調查和現場調查。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調查:主要是利用遙感影像、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進行判斷。這種調查方法速度快、效率高,可節省人力資源,但費用較大,而且難以確定早期地質災害的形成時間。訪問調查:主要是對知情人員或當地居民進行訪問,調查地質災害形成的時間、發生過程,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現場調查:主要調查災害體的規模、形態、災害現象,必要時進行山地工程勘查,包括鑽探、開挖淺井和探槽等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程度、發生頻次和概率,根據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預報。

地質災害的預防與避讓

地質災害的預防應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建築物遠離地質災害影響範圍,二是在災害點進行監測預警並立警示牌。主要包括下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