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建房屋建築選址應避開陡崖或危岩體、衝溝溝口,建在平坦安全的地區。2.對已建或在建的建築物及居民點逐一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不留死角。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居民區,建議當地政府立即組織轉移至安全的地方,避讓地質災害。3.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係,加強對人口聚集區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做到每個災害隱患點都有專人監測,並確定撤離信號。一旦遇到險情,及時組織群眾撤離到安全的地方。4.在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立警示牌,提醒在山區道路上行進的人員和車輛注意安全。5.把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地方政府、交通、鐵道部門,並提出加強巡查、避讓危險和排除危險的建議。6.經常發生滾石、飛石等山區道路附近,應立警示牌,提醒在山區道路上行進的人員和司機注意觀察,防範山坡上的滾石、飛石。7.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加大宣傳力度。同時,要充分發揮村鎮幹部的作用,提醒廣大群眾,外出活動要時刻注意觀察,防範地質災害。8.對威脅主要流域的地質災害應加強監測,注意汛期由於降雨、河床水位上漲引發的岸坡失穩坍塌、滑坡、泥石流。
地質災害等級
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四個等級:特大型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中型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l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小型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如果城鎮和居民點位於地質災害高危險,且無法避讓的地區,應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各種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監測預報、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地質災害的治理
1.對隱患點安裝監測儀器,及時對災害進行預報和預警,確保人民生命安全。2.對滑坡、崩塌隱患點采取噴錨加固、削坡卸載、堆壓坡腳、填埋裂縫、修建擋牆、修建防護網、澆注搞滑樁等措施,加固邊坡的穩定性。3.對泥石流溝穀以修建排導槽、柵欄壩防護為主。4.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地點或地區,進行生物工程防治,以種植樹、草等植被為主,加大邊坡的保水固土能力。5.修建小型水庫,加強溝穀調洪蓄水能力,降低洪水或泥石流對居民點的威脅程度。
減災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項產業活動的正常進行,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減災的基本途徑是:減少災害活動的頻次、減輕災害活動強度或活動規模——特別是避免或減少各種人為災害以及人為自然災害活動;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受災體或增強受災體的抗災能力,避免或減少受災機會,減輕災害破壞損失程度;實行有效的抗災、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措施,減少災害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以及災害的社會危害。減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加強災害預測預報,製定減災規劃和緊急預案,實施各種防治工程等;綜合減災——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工程減災與非工程減災相結合,行政手段與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相結合,減災與環境治理相結合,減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社會化減災——政府、企業、社會團體、民眾共同參與減災,形成廣泛的社會減災體係。地質災害是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地質變化,給人們生命、財產和正常生活帶來損毀的自然災害。自然科學界對於地質災害的定義是: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地質災害有30多種,較常見的、且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有: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地麵沉降、塌陷和裂縫,由地質災害引起的道路損毀、河流改道和堰塞湖等。此外,還有人為施工、采礦、毀林和戰爭等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如礦區地麵塌陷、礦震、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汙染等。
山崩災害
1.山崩是怎樣發生的?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間滑落的現象,有的地方俗稱“山剝皮”,通常發生在坡度較陡的山區,泛指組成坡地的物質,受到重力吸引,而產生向下坡移動現象。暴雨、洪水或地震可以引起山崩。人為活動,例如伐木和破壞植被,路邊陡坡開鑿,或漏水的管道也能夠引起山崩。有些山崩現象不是地震引發的,而是由於山石剝落受重力作用產生的。在雨後山石受潤滑的情況下,也能引發山崩;而由於山崩,大地也會震動引起地震。一般在山崩前,山崖上的岩石通常早就風化疏鬆了,部分岩石已分崩離析,如果到了無法維持的程度,就要自然塌落。自然塌落造成的山崩,通常規模和範圍較小,一旦有強烈地震發生,就會發生較大規模和範圍的山崩,造成嚴重災害。有時,由於強烈地震的搖動,還會使較平緩山坡上的石塊隨坡滾落,形成山崩現象。另外,在有冰川和雪山的地區,如果發生融冰或雪崩,也會引起山崩的發生。一般來說,山崩包括墜落、傾覆、滾動、滑動、流動和不易察覺的潛移。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塊、土體在重力作用崩下,發生突然急劇的傾落運動。多發生在大於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質,稱為崩塌體。崩塌體為土質者,稱為土崩;崩塌體為岩質者,稱為岩崩;大規模的岩崩,稱為山崩。崩塌可以發生在任何地帶,山崩限於高山峽穀區內。崩塌體與坡體的分離界麵稱為崩塌麵,崩塌麵往往就是傾角很大的界麵,如節理、片理、劈理、層麵、破碎帶等。崩塌體的運動方式為傾倒、崩落。崩塌體碎塊在運動過程中滾動或跳躍,最後在坡腳處形成堆積地貌——崩塌倒石錐。崩塌倒石錐結構鬆散、雜亂、無層理、多孔隙;由於崩塌所產生的氣浪作用,使細小顆粒的山崩運動距離更遠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選性。滑坡,土體、岩塊或堆積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體下滑運動。滑動的岩塊、土體稱為滑動體;下滑的底麵稱為滑動麵。多發生在坡度小於40°~50°的緩斜坡上。約有10餘種地層最容易發生滑坡,稱為易滑地層。滑坡的類型很多,一般按組成物質分為土質滑坡和岩質滑坡兩類。土質滑坡又分為粘土滑坡、黃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質滑坡又分為沉積岩滑坡、風化岩漿岩滑坡、變質片岩滑坡等。按滑動體厚度分為淺層滑坡(厚數米)、中層滑坡(厚數米至20米)、深層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規模大小懸殊,有數十立方米,數百至數百萬、數千萬立方米,乃至數億或數十億立方米。滑坡的運動速度差異也很大,有慢得人們的肉眼都難以覺察的滑坡,也有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動具有間歇性。滑坡的運動方式是滑動,有牽引滑動、推動滑動,都使滑坡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宏觀上的完整性。
2.山崩可造成哪些災害?
山崩會給人們帶來嚴重的災害損失。首先,山崩會使山腳下的生命和財產全部埋葬於崩落的岩石和泥土之中;其次,山崩會損毀道路、橋梁和基礎設施,導致交通中斷;再次,山崩塌落的亂石往往堵塞山穀、河道,形成堰塞湖,引發洪水泛濫。舉例來說,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發生的8.5級大地震中,就引起了大範圍的山崩,塌落的亂石堵塞了河道,形成堰塞湖,湖水上漲,最終引起湖水泛濫,淹沒了下遊65公裏處的瓦爾迪維亞城,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在1976年5月29日中國雲南龍陵的兩次強烈地震中,震中附近100多平方公裏範圍的廣大山區,發生了多處山體沙土和石塊崩塌及順坡滾落現象,損毀了大片稻田,堵塞了許多溝壑、河道,一個電廠也遭到嚴重破壞。在2008年5月12日中國的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大地震中,山體崩滑塌落的亂土石,不但埋葬了很多生命、財產,還損毀了道路交通,使救援人員和救災物資無法通達;更嚴重的是,崩滑物堵塞了多處山穀河道,形成了30多個堰塞湖,幸虧處理和預防及時,沒有造成太大的次生災害和生命財產損失。
山崩的預防
山崩雖然可怕,但隻要我們采取適當的措施是可以預防的。首先,我們要盡量避免在山崖等易發生山崩地質條件的地方建築房屋,不在山岩下修建居民區和住處。其次,對山腳下必須修建的道路、橋梁等設施,要適當地修築防坡壩進行防護,或用鋼筋鐵網對山體進行護理,隻要留心預防,就可能使山崩災害降到最低程度;再次,如果發現山上有可能墜落的危石,要及時處理,防患於未然;在山下生活的居民,要定期對山體進行檢查,發現有山體裂縫或欲墜岩石,及時處理或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