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行烹飪食物時注意衛生安全
生熟食品要分開製作和放置,製作時不共用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製作食品要燒熟煮透,飯菜應現吃現做,做後盡快食用,剩餘飯菜要及時冷藏,食前確保沒有變質,經徹底加熱後再食用;盛裝食物的炊具、餐具和碗筷等要徹底清洗和消毒存放。
5.做好環境衛生
山洪水退去後,要消除未受損住所外的汙泥,墊上沙石或新土;要將家具清洗後再搬入居室;整修廁所,修補禽畜圈。災區群眾不要隨地大小便,垃圾要盡量堆放在指定區域;做好居住環境的衛生清理,減少蚊蠅的滋生。禁止在災民集中居住場所內飼養畜禽,及時收集居住點周圍裸露的犬糞,漂白粉消毒後掩埋。
6.衛生廁所和糞便無害化處理
災區群眾應盡量使用衛生廁所。興建衛生廁所時距安置點最近不少於10米、盡量遠離臨時水源,地勢稍高;建在主導風的下風向;土質較堅硬,不要選擇鬆軟的沙質土層。在沒有衛生廁所的區域,可將糞便收集起來,采用高溫堆肥、厭氧發酵或脫水幹燥的方式進行處理,在應急狀態下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攪拌的方法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
7.注意個人衛生,加強自我防護
飯前和便後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天氣炎熱時預防中暑,溫差較大時注意及時增減衣物保暖。災區居民如感覺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熱、腹瀉、咳嗽、咳痰或咽痛等症狀時,要及時找醫生診治。避免蚊蟲叮咬,帳篷中可使用蚊香,帳篷外可燃點幹燥的野艾煙熏,夜間外出時應在身體裸露部位塗驅蚊劑,不要於外環境坐、臥;盡量避免和狗等動物接觸。
泥石流災難後人們的反應
人們心理的變化十分微妙,尤其是在災難過後。通常災難發生後人們的心理反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應激階段、災難後幾天到幾周之內表現階段、恢複和重建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民眾的心理與情緒反應也各不相同。
1.應激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災難發生之後一段較短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受災群眾會進行自救、他救、搶救財產。且這時人們團結起來抗災,大部分人希望自己能獨立,掌控一切,樂觀麵對生活,以為很快能恢複到災害之前,心理上的問題並不明顯。災難中沒有失去親人的人可能充滿了幸福、更珍惜眼前的生活,更愛惜身邊的人,可是一些失去親人的人卻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2.災後幾周內在這個時期,由於災難破壞了日常生活的許多層麵,許多幸存者麵臨著許多實際的問題,如尋找失蹤的親人,尋覓暫時的住所、衣服及食物,申請經濟補助、失業保險、醫療服務等一係列問題。災民在這個時期經常會因為許多瑣碎的事感到失望和煩惱。災難給人們的打擊極重,尤其對一些災難之前擁有較多,且經濟實力等較強的人,更是一種打擊,突然之間眼前一切為零,他們的自尊以及自信都會受到影響。在這一階段,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都會凸顯出來,如果沒有相應的心理援助,災民馬上就會因為發現災難的損失和重建等困難被壓倒,甚至遭受強烈的刺激。這時應該“心理救災”與“物質救災”相結合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救助目的。
3.恢複和重建階段
這個階段的時間較長,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因為重大的災害給人們造成的物質損失、精神損失、心理傷害是長期的。受災地區麵臨的工作有很多,包括災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孤兒撫養、老人照料、交通和住房重建等問題,這些災害重建工作主要依賴於國家經濟積累和各地援助。而另一方麵,麵對天災,我們該如何平複人們內心的恐懼和創傷感,如何幫助災區民眾盡快從災難的心理陰影裏走出來等災後心理重建問題,直接關係到災民今後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樣值得重視。泥石流災害是公共創傷性事件,對於那些突如其來、出乎意料、不可控製,對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體的完整性構成威脅,並產生強烈恐懼、無助感,有時會超出個體或社區應對能力的事件,心理學統稱為“創傷性事件”。同時,對於阻止該類事件的發生我們無能為力,這類的突發事件會對民眾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創傷性事件給受傷害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嚴重者所患的身心疾病,這種疾病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
災後心理重建
1.災後要注意的心理問題
(1)災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①情感麻木、迷茫,希望破滅,易衝動。②容易漫無目的的行走。③經常失眠、恐慌、發怒、抑鬱。④嚴重的會身體虛弱、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2)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跡象
①經常回憶災難發生的情景,夢中也會夢到。②經常出現幻覺,感覺災難還要發生。③對什麼的事情都不感興趣,愛發脾氣。④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3)災後兒童心理反應
①害怕黑夜,常常做噩夢。②情緒低落,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精神不振。③特別依賴父母,害怕陌生人和獨處。④脾氣暴躁易發怒,身體感到不適。
(4)家長對孩子的幫助
①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多和孩子進行心理溝通,讓孩子了解到災後每一個人都會恐懼,都會遇到很多心理問題。②幫助孩子恢複信心,鼓勵孩子用現實、積極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告訴孩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③鼓勵孩子們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讓他們從朋友身上得到支持,減少不安全感,相互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渡過難關。④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2.災後心理重建要注意的問題
一定要讓心理受創者保持飲食的平衡,有足夠的睡眠。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給孩子提供機會和氛圍分享他們的焦慮和恐懼,鼓勵家長和孩子間進行真實的情感溝通。鼓勵心理受創者保持和外地親友的溝通渠道,接受來自他人的身體和情感支持,有必要的話,和當地社區聯係,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陪伴心理受創者重返被破壞的現場,樹立重建家園的希望和願景。向心理受創者介紹災後心理反應的康複周期,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積極心理應對方法,教授一些心理調節技術,提供可以尋求心理援助的方式。
3.專家提出的災後心理幹預的程序
災後的心理幹預一般分為7個階段進行,通常需要2~3小時。(1)介紹心理幹預小組成員和幹預過程,與心理受創者建立相互信任。(2)要求所有心理受創者從自己的觀察角度出發,提供地震災難中發生的一些具體事實。(3)鼓勵心理受創者揭示出自己有關事件的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讓情緒表露出來。(4)挖掘心理受創者在災難事件中最痛苦的一部分經曆,鼓勵他們承認並表達各自情感。(5)要求小組成員回顧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為、認知和軀體體驗,以便對事件產生更深刻的認識。(6)要求心理受創者認識到,他們的應激反應是在非常壓力之下正常、可理解的行為,並為他們提供一些促進身體健康的知識和技能。(7)總結修改有關應對策略和計劃。
親人去世了,我們該怎麼安慰別人
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親人,但是也不要故意回避或漠視,比如他懷念自己去世的爸爸媽媽的時候,你說別說,都過去了。這種安慰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特別冷漠。你可以陪著他,跟他分享對爸爸媽媽的回憶,然後說,如果他的爸爸媽媽活著,會希望他好好地生活。這是天災,不是人能夠控製和左右的,慢慢地,他會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情緒得到充分宣泄,這樣有利於他的恢複。安慰和同情要講究方法,不僅專業做心理工作的人,社會公眾在給別人同情和提供幫助的時候,也要學一點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這樣可以使幫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