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警鍾長鳴——災害的經驗與教訓(3 / 3)

據一些外逃者描述,事故現場看起來就像一個拆得一幹二淨的工地,很難想象那裏吞噬了那麼多的生命。15歲的陳剛被掩埋在這片泥石流下,這讓他的母親李紅珍悲痛萬分。2月,迫於肆虐的幹旱,李紅珍和丈夫離開家鄉,到廣州去做生意。沒想到,6月28日侄子打來的電話對她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嬸嬸,兆富被泥土掩埋了……”李紅珍和丈夫急匆匆地乘飛機趕了回來,看著變得陌生的家園,她已經哭不出聲:“以前這裏有一棟房子,後麵是一片房子,20多戶,都沒有了……”25歲的男子趙東親眼目睹了災難的發生,他和妻子與死神擦肩而過。趙東是崗烏鎮人,在鎮上跑客運生意。6月28日中午,他和妻子淑華到大寨村的大舅鄭某家吃中飯。當他在庭院裏幫大舅安裝打米機時,突然看見對麵的山體在往下滑。趙東急忙大喊逃命,拉著妻子的手沒命的跑了出去。“太快了,不到一分鍾,房子就都不見了……”趙東心有餘悸地說。不幸的是,他的大舅鄭某和一個侄女沒有跑出來。村民馮娟家住在大寨村山腳。6月28日那天下大雨,村民們大多呆在屋裏避雨,馮娟7歲的女兒在家睡覺,丈夫劉凱擔心水田被淹,一早就到了田裏幹活。按照當地布依族人的習俗,“晌午”是下午兩點吃午飯的時間,兩點半,見丈夫遲遲未歸,馮娟出門查看。突然,“轟”的一聲,永窩、大寨村背後的山頭如天崩地裂般巨響,泥土、巨石衝下山坡。馮娟一下蒙了,她記不清山石是如何在瞬間吞沒民房的,隻是突然,她衝回10米外的家中,抱起仍在熟睡的女兒往外跑,接著一聲巨響,就在馮娟抱著女兒跑離自家堂屋的刹那間,房屋消失得無影無蹤。馮娟在亂石如雨的山間一直跑,“跑了可能有20分鍾,也可能有半個小時。”馮娟說。一直跑到附近的半坡村,她才停下,昏倒在地,等她醒來時,已被人抬到了臨時安置的帳篷內。

從死神手中搶回熟睡的女兒

因連續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崗烏鎮大寨村兩個村民組37戶99人被埋。其中有些農戶的房子基本全被泥石流掩埋。截至7月2日17時,救援人員已在災害現場找到18名遇難者遺體,仍有81人下落不明。崗烏鎮大寨村,依山傍水,雲霧繚繞,永窩、大寨兩個寨子三麵環山,房屋如梯田般錯落,岑姓、黃姓、鄧姓村民在此居住已有八九代人。永窩,按照村民的說法,是“永遠都是平地”的意思,6月28日14時30分以後,這裏卻再也無法成為平地。100多年來,由於山上的土質鬆軟,山間的樹木不多,碗口大的鬆樹已是最粗,發生滑坡一側的山腰上,水田較少,村民大多種些玉米,如今已麵目全非。在大寨村長者的記憶中,要麼大霧彌漫,要麼細雨紛飛,永窩、大寨卻從未遭受過泥石流這樣的災難。“靠著山體的村民家,連保坎都不用修。”一些村民說,兩個寨子除部分人家蓋起了磚瓦房,大部分人家的土坯房雖不牢靠,但多年來都未遭受過暴雨的襲擊。貴州關嶺發生的這起地質災害十分罕見,在一片望不到頭的灰褐色泥溝裏,僅在公路一側找到一幢大半已被掩埋的磚混結構平房,房子半邊傾斜在泥土和石塊中。在這幢房子旁邊,搶險人員臨時鋪了木板和磚頭的小路向上走,隻見幾棵樹幹裸露在外邊。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近期山體滑坡等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在貴州、福建等部分地區接連發生。自6月21日起,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鄉下雲村陸續出現地麵變形、裂縫,形成一個特大型古滑坡群體,隨時可能發生大麵積的山體滑坡。當地政府及時發現這些問題,通過采取堵裂縫、填水洞、排積水等措施奮力排險,將478名災點群眾安全轉移妥善安置。麵對自然災害,如果缺乏預警,圖161曾經風景如畫的崗烏鎮直徑至少10厘米以上的大樹,樹冠已全被泥土石塊掩埋,枝葉全無,毫無準備,隻能承受滅頂之災,而認真做好相應防禦準備則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1.“6?28”看得見的教訓

經過實地現場勘察分析,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國際滑坡委員會副主席殷躍平等專家認為,貴州關嶺縣“6?28”地質災害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複合型災害,在貴州曆史上沒有記載,其識別和防範難度很大。但這起地質災害也說明,當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仍存“軟肋”和“瓶頸”。當地多位幹部、技術人員對“6?28”災害中的慘痛教訓作了初步梳理。教訓一:缺乏預警,忽視前兆。貴州省一些幹部和技術人員在實地察看災害現場後認為,災害發生之前有許多前兆和跡象,可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貴州省安監局局長說,去年貴州夏秋連旱,今年春天繼續大旱,久旱後必有大災,這次發生大災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這起災害發生前,當地已連續下了一周雨,降雨量超過300毫米,其中6月27~28日一天降雨達257毫米,按氣象部門的標準為特大暴雨,一些村民的房屋出現開裂。遺憾的是其間發生的許多災害跡象和前兆都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一位察看過災害現場的貴州省安監局負責同誌說,這次泥石流發生的整個過程,估計隻有兩分鍾左右,沒有預警預報,村民們要逃出來基本沒有可能。

教訓二:排查隱患有漏洞,預防工作不到位。從貴州關嶺等地發生的重大地質災害人員傷亡情況看,排查工作出現漏洞,預防措施沒有跟上,導致傷亡慘重。據貴州關嶺縣縣委書記介紹,這次雨季到來前,關嶺縣也排查了一些地質災害隱患,縣財政還撥出款項對其中三十多個點進行了治理,但對大寨村這個點卻認為“沒有出現明顯山體開裂等跡象”,故沒有放在地質災害隱患監測治理範圍。壩灣村黨支部書記、壩灣小學校長反映,壩灣村岩腳組十幾戶農家的房子去年都出現了裂縫,個別村民的房子牆體也出現開裂,村民們向鎮裏反映,鎮裏派人看了以後就再沒下文了。

教訓三: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差,普及防災宣傳有死角。蒲建江認為,從現場觀察情況看,當地幹部群眾防災避災意識普遍不強,當災難降臨時毫無防備。他說,滑坡等自然災害雖然有不可抗性,但可預測、可預報,這些受災村民的住房在山腳、溝穀兩側,隻要前期應對工作做好了,災害的損失還是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

2.“群測群防”刻不容緩

多位受訪的縣鄉幹部反映,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忽視了基層群眾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未能建立健全基層防禦組織體係。以貴州關嶺縣“6?28”地質災害為例,蒲建江認為,這次災害盡管來得突然,但之前肯定有一些征兆,當地長期生活在這裏的老百姓容易發現。因為山體輕微的位移,專家進行觀察必須靠經緯儀,還要設導線點,否則很難發現。當地村民如果經過普及宣傳,具備主動防災避災意識,平常隨時注意留心觀察,這些征兆相對會比較容易發現。福建南平一帶也於6~7月份因暴雨洪水引發了罕見的地質災害。但由於福建等地預防措施到位,在大災麵前實現了“零傷亡”。福建尤溪縣副縣長陳斯盾認為,尤溪縣處置地質災害的成功經驗主要在於“群測群防”的措施落實得到位。他分析說,尤溪縣在汛期到來後,要求所有鄉鎮駐村幹部到村裏去,定時定點觀察地質災害點,實行全天候、全過程實時監控。同時,發動群眾實行“群測群防”,一旦發現有險情,及時上報,許多險情都是由於當地群眾及時上報而排除了隱患。在受訪技術專家看來,地質災害每年都會發生,常涉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貴州關嶺等地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再次敲響了警鍾,加強“群測群防”建設已刻不容緩,特別是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在群眾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地質災害隱患點無處不在,單靠專業人員力量有限,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隻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提高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0年8月7日22時,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縣城北麵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衝向縣城,造成沿河房屋被衝毀,泥石流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據中國舟曲災區指揮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遇難1434人,失蹤331人,累計門診人數2062人。

1.災害原因

甘肅省8月9日晚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災情及搶險救災情況。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陳建華通報稱,“5?12”特大地震致使山體鬆垮,半年多長期幹旱,加之瞬間性強降暴雨,是造成這次特大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陳建華說,舟曲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全國“5?12”特大地震的重災縣,也是全國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多發區。2010年8月7日晚1l時左右,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40多分鍾,引發三眼峪、羅家峪等4條溝係發生特大山洪地質災害,泥石流長約5千米,平均寬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

甘肅舟曲搶險救災指揮部新聞中心通報,截至9月1日,舟曲“8?8”特大山洪地質災害中遇難1467人,失蹤298人,受傷住院72人,其中轉院治療59人,治愈出院10人,現有住院3人,累計門診治療2315人,已解救1243人。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8月9日下午召開的國土資源係統舟曲搶險救災緊急會議上說,舟曲泥石流災害主要有以下5方麵原因。

(1)地質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國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多發區。徐紹史說,舟曲一帶是秦嶺西部的褶皺帶,山體分化、破碎嚴重,大部分是炭灰夾雜的土質,非常容易形成地質災害。(2)“5?12”地震震鬆了山體。徐紹史說,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的山體鬆動,極易垮塌,而山體要恢複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三五年時間。(3)氣象原因。徐紹史說,今年,國內大部分地方遭遇嚴重幹旱,這使岩體、土體收縮,裂縫暴露出來,遇到強降雨,雨水容易進入山縫隙,從而形成地質災害。(4)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由於岩體產生裂縫,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深入岩體深部,導致岩體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5)地質災害自由的特征。徐紹史說,地質災害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強。2010年國內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3是在監控點以外發生的,隱蔽性很強,難以排查出來,所以一旦成災,損失很大。

由於當地為了經濟發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極為嚴重,自然災害不斷,加之這次大雨,終於釀成了大災。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甘南舟曲縣向來以山清水秀聞名於世,滔滔白龍江橫穿全縣,宛如飄逸的哈達,穿林海,越深穀。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活動的加劇,舟曲縣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白龍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惡性變化,由此誘發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不斷,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安全!舟曲境內過去一直森林茂密,而近50年以來,從1958年“大躍進”時期開始,這裏的森林資源就遭受了掠奪性破壞。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麵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據當地老人介紹,以前舟曲雖然四麵環山,但山上全是鬱鬱蔥蔥的大樹,從來沒發生過泥石流。而近年來生態災害不斷,可當地依然不予以重視,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森林措施,森林植被每年都遭到進一步破壞,最終導致了這次災難。

2.災害突襲,堅強麵對

深夜突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甘肅省舟曲縣大量房屋嚴重損壞,人員重大傷亡,嚴重的災情讓全國人民揪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做好搶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率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誌趕赴災區指揮搶險救災,救援行動迅速展開。一場和死神競速的生命大營救緊急啟動,一次以人為本的搶險救災全麵緊張進行。“目前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隻要有一線希望,絕不輕言放棄。不放掉一個機會,不耽誤一點時間。”“對於廢墟下的生命來說,現在是最重要的時刻。從現在起到今天晚上,救援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夜間也要進行。”溫家寶總理在實地察看災情、了解受災情況後的重要指示字字不離群眾安危,句句關乎生命安全,凸顯了救援工作一切以人為核心,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的救災理念和指導方針。到8月9日上午,有1242名被困群眾成功獲救。圖165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搶險救災中創造的一個個生命奇跡至今仍曆曆在目,我們不僅為獲救者頑強的生命意誌所驚歎,亦為營救工作的卓有成效深感欣慰。麵對特大山洪泥石流災情,如何科學排除險情、及時搶救生命、妥善安置群眾、謀劃恢複重建,是一次全麵的考驗。國務院舟曲抗洪搶險救災臨時指揮部成立了救人、清淤、地質災害排查、群眾安置、基礎設施恢複、衛生防疫等8個工作組並迅速開展工作,脫險傷員得到及時救治,受災群眾也被妥善安置。後續救援隊伍快速馳援和搶險設備陸續到位,救災力量不斷增強。但是,由於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威脅,回水導致舟曲縣城部分地區被淹。當時還有雷陣雨在搶救生命的同時還要做好最壞準備,抓緊時間處理堰塞湖,加快河床整治,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排查,防範次生災害也十分重要。奮戰在搶救生命一線的人民子弟兵全力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和救災指揮部的要求,爭分奪秒,不間斷地努力搜救幸存者。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緊密配合,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組織群眾搶險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