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麵試時的智慧(1 / 3)

自卑是麵試失敗的第一原因

年輕人走出校門,要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麵試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有的畢業生一走進就業市場就心裏發怵,參加招聘麵試,心裏便忐忑不安。麵對激烈的競爭,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有的畢業生過分注意自己的缺陷或不足,如身高不理想、相貌不佳、人際交往不擅長等,或是對自己所學專業抱有悲觀看法。相應地,對自我能力評價過低,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的長處。結果,在為自己定位時缺乏自信,即使自己完全能夠勝任,也不敢去應聘那些高挑戰、高薪酬的職位。

使這類人缺少積極參與擇業的勇氣和信心的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讓他們缺乏自信心,不願主動與他人一較高下。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那麼,如何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從而決勝職場呢?這就要全麵、客觀地認識,辯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

自卑心理往往是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由於受到挫折,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造成的。存在這一心理的人們,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成功後,自己便會有一份喜悅,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而自信心的恢複需要有一個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應從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通過不斷的成功來表現自己和確立自信,來消除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表現自己時,期望值不要過高,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人常常性格內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現自己還得從磨煉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的大學生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堅韌性、果斷性及勇於進取等優秀品質,確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通過努力奮鬥,以某方麵的成就來彌補自身的缺陷,從而消除心理上的自卑。生理上的補償現象,如盲人尤明、聾者尤聰,這是大家常見的。其實,人還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補償現象。勤能補拙、揚長補短,可以說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補償作用。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請記住:隻要工夫深,一定能趕上他人。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揚長補短。亞曆山大、拿破侖,他們生來身材矮小,這自然是他們的短處。但他們並不因此自卑,而是能看到自己的長處並立誌在軍事上取得成就。經過不斷努力,最終他們都成功了。所以說,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而要看自己願不願意改變。隻要找到正確的補償目標,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從另一方麵得到補償。

平時經常自我暗示,對於克服自卑心理也有極大的好處。這指的是個人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進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人對自我的一種暗示作用,它與人的行為之間有很大的關係。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消極的行為,而積極的暗示則帶來積極的行動。每個人的智力相差並不是太大,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就應不斷地暗示自己:“別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要始終堅信“我能行”、“我也能夠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強;失敗了,我們也不應氣餒,不妨告訴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定會想出辦法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優點,我們應該自信地接受自己的優點,但也不必忌諱自己的缺點,這樣就能正確地與人比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時,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處或過人之處。偉人之所以難以高攀,就是因為眾人在跪著看他。其實,最有意義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個人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來確立自己的事業和人生道路,為此發奮努力,不斷進步,最後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樣一來,就不會被過去生活中的陰影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進而能夠自信地麵對求職。

因為畏懼,所以失去

20幾歲的你,是不是因為畏懼而失去過很多難得的麵試機會?那麼,你究竟在畏懼什麼呢?

擔心被拒絕。初次求職的畢業生因為剛走向社會,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得到麵試方的肯定。然而,這種願望有多強烈,隨之而來的畏懼就有多深。

如果得不到這份工作,結果將會怎樣?如果不被認可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並對求職者的行為產生影響,其思路也會因此發生微妙的變化。而當你不再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熱情來展示自己,而選擇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認和贏得讚許,那麼你已處於求職的危險境地。你費盡心思討他人歡喜,而喪失了自己的立場。最終,你將與近在眼前的成功機會擦肩而過。你被畏懼所左右,而不是讓自己的才能把你領向成功的大門。

克服這種畏懼的最佳途徑是大大方方地麵對那些你認為會拒絕你的人。為什麼呢?在多數情況下,這些人與你有些距離,因為與他們接觸不多,你會憑空將一些虛幻的想法加在他們身上。但其實他們並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樣,拒人於千裏之外。

對未來沒有把握。因無法把握未來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製造商在其研究中心發明了電子石英表。然而,他們卻拒絕了生產這種手表的建議。誰會要一塊沒有發條的手表呢?但10年之後,這一決策卻使瑞士手表的市場占有率從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發明,大規模生產、推廣了電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後什麼好處也沒有得到。這與部分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的求恥者是十分相似的。

與其他畏懼心理一樣,對捉摸不定的未來的恐懼使你不願輕易改變現狀,對你而言,雖說可能目前的工作環境等多方麵都不適合自己,但未知的將來卻可能更加可怕,於是你寧願忍受現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麼改變。

聰明地冒險是對付這種畏懼的一劑良藥。其實我們選擇了求職就是選擇了前進在通往未知未來的路上,為什麼要裹足不前呢?

畏懼是一種心病,所以隻能用“心藥”。這藥的配方就在求職者自己的心裏。冷靜地剖析自我,選擇無畏,大聲地向未來招手吧。

不依賴是一切成功的開始

20幾歲的年輕人,在求職或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時,將近半數的人都有依賴心理。根據一份“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的數據顯示,有41.611%的大學生認為,通過家庭社會關係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在來自大城市的學生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51.29%。

依賴心理實際上是缺乏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些因依賴而使自己陷入被動的例子。單憑父母“門子硬”找到“好”工作的,由於不能勝任工作,常引起單位的不滿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出現學生依賴心理較高的原因很多,一方麵,在傳統的東方教育體係中,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認為工作上的事情父母比孩子有經驗,就一手包攬。雖然父母也想讓孩子獨立,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父母的這種“溺愛”教育,給孩子帶來一種盲目的依賴性。另一方麵,就業形勢的嚴峻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人多崗少”是當下就業形勢的主流。家長希望在少有的崗位中,能一步到位給孩子提供就業機會,不願讓孩子自己去獨自打拚。而不少20幾歲的年輕人也表示,雖然他們也不想依賴父母,但實在是“形勢所迫”,因為你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在某些時候會直接關係到求職的成敗。甚至有人認為,家庭關係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一道重要門檻。依賴父母不僅是求職的捷徑,在某些時候甚至成了必要條件。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找工作靠關係、靠父母已經在大學生的意識裏生根發芽了,甚至還有人直言:“大學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靠關係,或不想通過公平競爭而想靠捷徑、僥幸取勝,都是靠不住的,對自己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即使你靠關係獲得了較好的職位,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也是遲早會被淘汰的。

麵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職業競爭日趨激烈。隻有擺脫依賴心理,牢固樹立自主、自立意識,才能為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勝利奠定良好的主觀基礎。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注重擴大自己的知識麵,拓寬自己的視野,注重培養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自己創造力的提高,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為自己擇業、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20幾歲的年輕人要知道:依賴跟工作本身的含義是絕對相悖的。而找工作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擺脫依賴的過程,就是人生宣誓獨立的一種方式。所以,求職時切不要存有依賴心理,勇敢地離開溫室,去拚搏吧。

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適合的

20幾歲的年輕人在找工作時隻考慮工作與專業對不對口,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要從事的工作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絕大多數是不曾考慮的;要麼是不分企業、不分行業、不分工作,盲目發送求職簡曆;要麼是在求職簡曆的求職意向一欄,寫著技術、銷售、部門經理等許多職位,而對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要麼是在就業壓力下,隻要碰到一個單位想錄用自己,則不管該行業和該工作是否適合自己,趕緊簽了就業協議書,而且可能一下就簽了三五年。

迫於就業壓力,以上的種種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些做法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站在一個長遠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就業問題。如果你在找工作之前沒有經過詳細分析就盲目地進行了選擇,那麼三五年之後,很可能發現自己仍然麵臨著選擇的困境: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太適合自己,甚至感覺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沉悶或痛苦,工作了幾年也沒做出多大的成績;如果辭職重新選擇別的行業或職業,那麼很可能意味著放棄現在積累的一些專業知識、行業背景和人際關係,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

這就要求年輕的你在進入職場之初,克服盲目心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而且入職之後,不管能否適應工作,都要做好心理調適,以便盡快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

走向社會,對於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還要麵對如何盡快更好地適應角色、進入角色和選擇角色的人生三部曲,克服落差感,做好自我心理調適,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盡快適應角色步入社會,意味著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轉化的真正開始。年輕人初入職場,被人認可的願望十分強烈。但從業之初,往往被指派做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或被頻繁輪崗;曾經是學校裏的優等生,如今卻隻是一名普通員工;學的是熱門專業,卻沒有獲得期望的薪酬和機會。評價標準的差異,期望值的跌落,讓許多年輕人無所適從。

適應角色階段的心理調適重點在於了解職業角色定義,安心於工作崗位,克服心理上的落差感。職業角色是用已掌握的本領,通過具體工作為社會付出,獨立作業,以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在這一階段,應當盡快地從以往的學習生活模式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去。要動態地看待就業,不論是高才低聘,或是期望值跌落,都不會是永遠不變的。真正的人才絕不會被永遠埋沒。一定要有不怕吃苦做小事的勇氣和毅力。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對年輕人出入職場都有很好的啟發。

縱使卓越,切勿自大

20幾歲的年輕人才出校門,還視自己為天子驕子。但是,你一定要記住:縱使卓越,切勿自大。尤其是對於身處職場,或即將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必須明白這個道理。

希臘哲學家對“卓越”與“狂妄”有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觀點,他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同時,人的內心應有一把戒條,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具有超越實際的能力,擴大變為自我膨脹幻想,如陷兩難深淵,你會被動地、不自覺地步往失敗之宿命。

誠然,自以為是的人一般會有某些出眾之處。自身的優點必須運用得當,擺在他麵前的可能是“卓越”。不然,他就要吞下“狂妄”的惡果。

在卓越與狂妄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不容易,智者會親前者而遠後者。背道而馳的結果,可能是一生成就得之極少,而懊悔卻巨大,成為發揮最佳潛能的障礙,減弱主控人生處境的能力。

在卓越與狂妄之間,我們要遠離因為優秀帶來的狂妄。狂妄不僅會影響到我們求職,這種心態甚至會影響到今後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你一定要謹記老子的八字真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抱著歸零心態和珍惜心態去求職。歸零心態也就是空杯心態。應聘的時候,不要把大學學曆或者學校的牌子當做光環,當做資曆。必須有一切從頭開始的準備,把你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都歸零。隻有歸零,才能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東西;有了歸零的心態,便絕不會自以為是,不會認為自己拿到大學文憑有多麼了不起。那麼,受點挫折也是自然的事,吃點苦又能算什麼。“進科龍的新畢業大學生都得先下車間做生產線上的工人,體驗兩個月,了解生產線和產品。”這就是一家企業為了糾正大學生“隻能做管理人員,隻能坐辦公室”的錯誤想法而采取的措施。

珍惜就是要珍惜你現在的一切,今天的學習環境需要好好珍惜。無論未來的工作是什麼,隻要能學到東西,能有所收獲,就要用珍惜的態度來對待。具備了珍惜心態的人不會隨便抱怨,也會明白吃點苦對今後發展的幫助。從哲學意義上來界定,歸零心態和珍惜意識應該是基於對社會環境和自身價值的認識,它符合用客觀、運動、辯證的觀點去認識社會及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歸零心態和珍惜心態則遠遠超過了道德範疇上的意義,它讓人遠離傲慢,遠離自以為是。同時,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總結經驗的能力能促使我們不斷進步。隻要我們時刻持有歸零心態和珍惜心態,那麼成功就會與我們同在。

鏟除“浮躁”之根

20幾歲時,麵對求職就業的壓力,偶爾有急躁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長期處在“浮躁”狀態下以及因為浮躁而作出盲目的選擇,將對自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求職的成功概率也會大打折扣。

當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當我們坐臥不寧的時候,當我們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的時候,當我們計較個人得失的時候,當我們急功近利的時候,當我們盲目地與人攀比的時候,浮躁便猶如幽靈一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它腐蝕我們寧靜的心靈,讓我們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它挑逗我們堅強的意誌,讓我們淺嚐輒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這山望著那山高;它賄賂我們凡人的肉體,讓我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信仰,寧願放棄原來的理想和努力。

浮躁的人喜歡與別人比,但總是比不過別人;浮躁的人急功近利,但總是得不到最大的利益;浮躁的人總想做大事,但他們往往連小事都做不好。

這和企業的用人目的是相悖的。所以,浮躁一旦表現出來,就很容易讓企業放棄你,使得求職的成功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