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些人在就業擇業時過分看重地位,過分看重實惠,一心隻想進大城市、大機關,去沿海發達地區,到掙錢多、待遇好的單位。甚至為了暫時的功利,寧可拋棄所學的專業。這種心理可能會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滿足,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並非明智的選擇。
而要想徹底鏟除“浮躁”之根,就要求我們學會專注。專注的人有一種永恒的定力,在各種時尚潮流麵前不會左右搖擺,更不會發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裏的世界很無奈”的感慨。他們不會朝秦暮楚地跟著感覺走。在外人看來,他們可能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異類,是“做我自己”的偏執狂,但這種遠離浮躁的標新立異卻是他們成就一番事業的超級密碼。
總之,浮躁不僅容易導致自身短視,容易導致不能專心做事,而且還使得用人單位顧慮重重。要想找好的工作,一定要先沉下心來,切忌浮躁,不做“頭重腳輕根底淺”的牆上蘆葦。
消除盲目的攀比心理
“小張去了上市公司,小李去了外企……看來看去都比我好,可他們的能力並不比我強多少,我怎麼就得去一般的小公司呢?進不了大公司,我就不工作了!”
一棵樹上的樹葉,沒有兩片是相同的。大學生的“就業攀比”是在和別人作無謂的對比,這種“麵子”上的較量,最終受傷最重的很可能恰恰是自己。如果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攀比者必然是情緒低落、心態失衡,“高不成低不就”便由此產生。
在用人單位眼裏,現在的求職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們認為,現在的求職者沒有以前那麼肯吃苦,專業知識又不能馬上運用到工作崗位上來。這樣的成見固然跟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具體情況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關係,但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求職者自身。
人各有所長,人也各有機遇。努力尋覓自己中意的工作,這種做法本身沒有錯。但要明白一點:工作是找給自己幹的,不是找給別人看的。一個人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身的成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當村官、下社區、進民企,有的人甚至為此放棄了到手的或可能很快到手的優厚的物質待遇。這本身就是大學生們心態日益成熟的表現。清晰的定位,務實的態度,再加上長遠的眼光,才是年輕學子們得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因素。
那麼,該如何拋棄攀比心理,正確求職呢?
首先,讀書期間苦練內功,積累專業能力。證書不代表能力,但用人單位在篩選麵試材料的時候,這些是很重要的指標。如果你學的是會計,最好能拿到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如果你想進外企,最好能有足夠高的托福成績和一定水平的外語口語能力;如果你想成為公務員,你最好先是黨員並且具備相關的行政能力。
其次,找工作時不受專業局限,拓展綜合知識。用人單位願意錄用研究生往往是看重他們的綜合知識背景。因此,要拓寬自己的就業麵,在讀書期間多接觸有關經濟、管理、營銷方麵的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名複合型人才。
在主動求職前,必須先認真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業傾向、就業態度,分析自己的求職技能和技巧,從內心先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客觀分析自己的競爭力如何。要做到有頭腦地自己與自己競爭,而不是一味地與他人攀比。
再次,要肯吃苦,願意從基礎做起。作為一名新人進入公司,由學生轉變成為企業員工時,有太多的技能需要學習和掌握。麵對新的環境,我們隻有肯幹多幹,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最後,認真對待自己投出的每一份簡曆。很多同學在投簡曆時懷著“廣撒網、多捕魚”的思想,他們堅信投簡曆量變會引起質變,這樣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機會。但當麵試機會真正出現在眼前時,他們卻會因為對所聘企業知之甚少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在麵試之前,我們應該對應聘的單位有充足的了解,善待投出的每一份簡曆。
相信做到了以上幾點,在不斷有意識地加強自身能力的同時,準確地進行自我定位,就一定能消除求職時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再使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簡曆一點都不簡單
找工作時離不開一份好的簡曆。如何撰寫簡曆,在短短幾頁紙中突出自己,給麵試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已經成了年輕人求職最頭疼的一件事。如果你想找個好的簡曆模板、樣本、範文,上網一搜就是一大堆。但好的並不是最適合你的,稍有不慎,簡曆不但成不了敲門磚,還會變成絆腳石。
製作簡曆有四大病症需要注意。
簡曆病症1:厭寫成——“一頁紙簡曆”
一位人事經理看簡曆的時間不超過30秒,冗長的簡曆會讓人事經理心生厭煩。於是,“一頁紙簡曆”應運而生。為簡曆“瘦身”很有必要,但一頁紙簡曆適用於行政、管理、市場、HR等職位,卻不適用於項目經理及技術類職位。以招聘開發工程師為例,HR要在簡曆中看到應聘者的實踐經曆、能掌握何種語言等信息,一頁紙難以承載如此多的內容。另外,還有一些學生縮排字號,這樣會影響閱讀效果。如果一頁紙寫不下所有內容,那就不妨創建一份足以列下你所有工作經驗和技能的簡曆。
簡曆病症2:貪靚——盛裝簡曆成潮流
各色封麵、數碼衝印照片、用Photoshop特製的自薦信底紙等橫空出世。有學生隨簡曆附送VCD,還有學生在簡曆裏作詩、配卡通圖案,更有甚者在簡曆的第一頁寫上“通緝伯樂”。過分為簡曆“扮靚”往往適得其反。比如給簡曆設置封麵,既浪費人事經理的時間,又浪費紙張。當然,這種簡曆也要分職位區別對待,比如會計、硬件工程師等強調嚴謹性的職位,需要的是樸素的簡曆,而有的廣告公司招募“創意鬼才”,應聘這種職位時在簡曆設計上動動腦筋就很有必要。
簡曆病症3:大嘴症——極盡誇張之能事
很多學生為了表現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在描述實習經曆時常用到“負責公司某某項目”這樣的語句。更有學生在進行個人評價時,將自己形容成一個毫無瑕疵的人。恰當的用語是一份合格簡曆所必需的,人事部門都清楚,一個實習生是不可能獨立承擔公司項目的。“負責”之類的語句會給人誇大其詞的感覺,不如用“協助”會更合適。
簡曆病症4:偷懶症——一份簡曆投遍天下
很多學生廣投簡曆。而為了省事,不少人不管麵對的是哪家公司、哪種職位,都會遞上一份內容相同的簡曆。
實際上,針對不同職位的需求,企業會有不同的考察側重點。比如招聘技術型人才時,看應屆畢業生的簡曆會比較注重其專業成績、在校是否有過相關作品;如果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學專業和學習成績外,還會注重他在校時擔任的工作、參加的社會活動等。
在製作簡曆時,避開以上誤區,結合專業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簡曆,才是最恰當、最明智的。
麵試是場心理戰
麵試就是麵試者和求職者之間的一場心理戰。作為應聘者來說,了解對方的心理特征,做到“明明白白他的心”,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因此,年輕人適當學習一些心理學,掌握麵試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準備、有針對性地參加麵試,對提高應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處的。
麵試考官有三個基本心理特征:最初印象和負麵加重傾向、雇傭壓力和暗示、賞心悅目。
最初印象和負麵加重傾向。國外有學者研究後得出結論,至少有85%的考官在麵試真正開始前,已根據應聘者的應聘資料對其產生了最初的印象。最初印象對麵試的過程和結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如你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好,那麼要想改變這種印象將是很困難的,這就是負麵加重傾向的作用。了解了考官的這一心理特征,我們就應當認真準備自己的應聘資料,盡可能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被優點和特長所掩蓋。當然,更不要因為自己不得體的穿著打扮、麵試開始時的一舉一動而給考官留下糟糕的印象。
雇傭壓力和暗示。所謂雇傭壓力,是指考官麵臨完成招聘任務的壓力。考官的雇傭壓力對應聘者來說是個機會。有人曾做過實驗:將人力資源經理分成兩組,告訴其中的一組,他們離完成招聘任務的指標還相差很遠;而對另一組的人說,他們已快完成招聘任務了。結果,被告之離招聘任務相差甚遠的那組,對應聘者麵試的評價要遠高於另外一組。
當然,應聘者較難知道考官的雇傭壓力。但是,在麵試中,考官完全可能無意識地流露出這種情緒。由於急於完成某崗位的招聘任務,考官可能無意識地用暗示來表現這種情緒,甚至主動引導應聘者正確回答問題。比如,他們會說:“在外語上,你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根據你的經曆,對某技術問題可能不成問題吧。”在大部分情況下,暗示不會這麼明顯,而是會有點隱晦。比如,考官認為你的回答是正確時,他會麵露微笑,或輕輕地點頭。不失時機地把握考官的雇傭壓力,及時地接住暗示,並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你就可能達到目的。
在麵試中,你要盡可能保證自己賞心悅目的形象。這裏所說的賞心悅目不僅是指應聘者的穿著打扮,而更強調的是求職者在應聘時的眼睛、麵部表情。有研究表明,那些善於運用眼睛、麵部表情,甚至簡單的小動作來表現自己情緒的應聘者的成功率,遠高於那些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的人。
此外,在麵試過程中,招聘者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了解這些問題背後企業真正的潛台詞,對你的麵試成功也很有幫助。
你了解公司嗎?——希望了解你對公司和行業是否進行過足夠多的研究,是否了解公司今後大的定位和方向。
你了解這一工作嗎?——希望你能對想要應聘的工作和即將承擔的責任有一個總的了解。回答的好壞關係到你對此工作是否真的感興趣,是否具備相關技能或迫切希望開發這些技能。
你能夠做好這一工作嗎?——需要了解你以往的具體經驗,看看你過去如何解決問題。
你具備這些品質嗎?——想要衡量你所擁有的無形品質,如創造性、精力、誠實性,而這些東西是從你的簡曆上難以了解的。以此來了解你是否適合公司,是否適合共事。
你會與我的團隊好好合作嗎?——許多工作需要團隊來實現目標,通過這一問題來確定你是不是一個好的團隊合作者,這一點重要。
用自信的微笑去征服考官
良好的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礎。自信會讓你認識自己所扮演的人生角色,這樣你就能精神飽滿地迎接每一天升起的太陽。自信不是財富,但它會帶給你更多的財富。當你真正地進入到工作中來,擁有並保持自信,你就擁有發言權,就會得到升遷的機會,就會承擔新的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你得到的成功機會也就更大。
這裏說的自信是建立在對自身的正確評估上的,並非盲目的自信。如果為了能找到好工作、好職位,采取了“先入為主”的虛張聲勢方式,無限度地放大自信的本義,以為先靠“兩片嘴”“蒙”過第一關,後麵再去“補”也不遲的心態去麵試,結果往往會到崗後力不從心,原形畢露,既誤了自己也誤了企業。
這裏的自信是建立在正確認識自己能力的基礎上的,是能夠獨立承擔工作任務的魄力和信心。作為年輕人,有自信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把自信建立在毫無實力後盾的誇誇其談上,這種自信心就不叫自信,而該叫自吹了。
不可否認的是,在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的前提下,20幾歲的年輕人直接找一份好工作確實不易。但這隻是外因,阻礙你找到一個真正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的崗位的心理上的最大障礙其實正是你自己。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自貶,即廉價出賣自己,這種毛病以數不盡的方式顯示出來。例如,看到一份他喜歡的工作廣告,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因為他自卑地想:“我能行嗎?競爭的人太多,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煩?”結果,與機會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對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求職麵試時的自信對獲取一份工作尤為重要。這時,一定要作好麵試前的全方位六大準備,即物資準備、心理準備、研究準備、問題準備、儀表準備、禮儀準備,對麵試中的每一個環節仔細分析、認真研究,充分的準備可以幫助你鎮定自己。
不打無準備之仗,自然心裏有底,不慌不忙,充滿必勝的信心。心存疑惑,就會失敗,相信勝利,必定成功——用自信的臉龐去微笑吧!
微妙而重要的親和力
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水平和能力稱為親和力。親和力的高低常常取決於人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來不愛笑,有的人從小不愛親近人;有的人天生愛熱鬧,有的人天生具有豐富的幽默細胞。人們相信他們喜歡的人,想要別人聽你說話,認可你,你得先讓人家喜歡你。麵試的時候也是一樣,好的交流者能產生出“親和力”,從而更加利於麵試的溝通,加大求職的成功率。
怎樣才能具有這種良好的親和力呢?這種能力的培養並不是在麵試的時候能夠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就進行有意識的培養。
1.深刻認識自我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隻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有了解他人的基礎。因此,先深刻地認識自己才是真正具備良好的人際親和力的基石。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曆一些創傷和問題。也許會在童年時代感覺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是以自我中心,或者曾經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心靈上的創傷,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到成年之後的良好的人際親和能力。深刻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不讓童年時代的陰影影響現在的人際交往必須從自我反省開始。
不斷地進行人際交流實踐,並加強自我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受。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礎之上,再進行人際交流的實踐是加強人際親和能力的重要過程。在不斷的人際交流的實踐中,別人作為一麵鏡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麵,從別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心靈中自己看不到的側麵。在與他人的交流和實踐中,又可以不斷強化自己的實戰能力,隨時地修正自己。有一些人在童年時代就很少有和人交往的機會,雖然他們在童年時代曾經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幼兒,可是由於封閉的家庭環境,他們和人交往的潛能被壓抑了,他們成年以後漸漸成為一個木訥寡言,容易緊張害羞的人。有的人在青少年時代很少和人交往,缺乏實踐的機會,在他們成年以後,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謀生,如做銷售等專門和人打交道的職業,漸漸地,他們和人交往的能力在實踐中就無形地增強了。所以,實踐是增強人際親和力的必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