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分享、學會放棄、學會給予是一種智慧,可以讓自己發揮出更大的價值。當生活的重擔壓彎了我們筆直的腰板時,我們是否該思考要放棄什麼,讓自己順暢呼吸,輕鬆生活。當夏天的花朵開放得絢爛奪目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想到這正是去年葉子放棄了懸在枝頭的榮耀,飄落在地上,化作春泥,才讓來年的花朵開放得美麗動人呢?也許很多中年男人會說,我不能放棄,一旦放棄,我便會一無所有。但請仔細想想,縱使放棄帶來一些痛苦,但相對於因放棄而得到的收獲,這點兒痛苦又算得了什麼。男人四十要懂得智慧放棄,放棄轟轟烈烈的激情,享受平平淡淡的真實;放棄急流險灘的冒險,擁有溫馨港灣的平靜;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更好的成功。我們的慣性思維導致我們認為要想更好地生活下去,就不能放棄,對永不言棄倍加推崇,將自己的人生哲學定位於不輕易放棄。因此當自己麵臨抉擇的時候,隻想要魚和熊掌兼得,結果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男人四十該知道生命是不能放棄的,但是其他的東西在適當的時候該放棄就必須要放棄。什麼是該放棄的,什麼是不該放棄的,很多人由於沒有搞清楚放棄的對象,也導致了失敗的出現。男人四十的時候,知道自己剩下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是珍視時間的流逝。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要學會放棄,為等待人生中的一個契機、一個轉折點,輕鬆上陣,抓住機遇,取得更大的人生突破,這便是由放棄帶來的收獲。
放棄是大智慧,但放棄並不等同於拋棄。拋棄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讓步,是徹底的失敗;放棄是一種激勵、一種策略、一種灑脫,隻有放棄才能有更多的空間接納其他的東西。有一種智慧叫做放棄,當你發現手裏掌控的東西太多,身上背的包袱太多時,你必須放棄一些;當你在路上走了很久,始終未到目的地時,就要適時放棄,改變自己的路線。我們的生命很有限,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將它當成賭注壓在一個不知結果的路上。永不言棄聽起來很美,但並不適用每一件事情。
曾經有一個苦惱的小夥子,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幸福快樂起來,於是他找到了山上潛心修行的大師。大師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而是帶著他繼續往山上走。
山上有許多漂亮的小石頭,小夥子的注意力被這些小石頭給吸引住了,大師對他說:“你見到一個你喜歡的石頭,就將它撿起來,放到你的背包裏。”
很快,小夥子的背包就滿了,而小夥子的體力也吃不消了。小夥子的步伐越來越慢,步子越來越沉重,可大師還是輕鬆地向前走著。直到小夥子再也走不動的時候,大師問:“該怎麼辦?”
小夥子回答:“放下。”
“那你又為何不放下,背著那麼多的石頭怎麼上山呢?”大師對小夥子平靜地說。
小夥子沉默了一會兒,放下了自己的背包,將石頭全部倒了出來,對大師雙手合十,說:“大師,我明白了。”
由此可見,隻有知道放棄,舍得放棄,做到放棄,才能不被負荷所累,隻有放棄過多的包袱,才能到達山頂,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進而你才能體會生命中更多的感動和美好。
丘吉爾曾在牛津大學舉辦的“成功秘訣”的演講中說道,他的成功有三個秘訣,“第一個是Never give up!第二個是Never,never give up!第三個是Never,never,never give up!”他是一個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放棄、放棄什麼的人。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因為保守黨在競選中失利,丘吉爾失去了首相的職位。盡管丘吉爾還有議員的資格,但他卻決定退出政壇,將自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繪畫和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上。由於丘吉爾在描寫曆史和傳記方麵的造詣高超,並且因為丘吉爾那捍衛個人價值的演說,他的這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除此之外,盧浮宮館主甚至不止一次地說如果丘吉爾不是投身政壇,而是在畫壇發展,他一定是另一個達·芬奇。如果丘吉爾在落選後沒有退出政壇,沒有放棄對權力的追求,他一定無法安心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也就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時,當今世上也少了一卷珍貴的“二戰”史實資料。所以說,丘吉爾對自己的人生掌握有度,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其他路上也會有美麗的風景。
四十歲的男人盡管做不到像丘吉爾那樣高層次的放棄,但可以做到樂於放棄過多包袱的層次。以對他人有幫助為樂,以能奉獻自己為樂,這是真君子的境界。有勇氣選擇放棄的人依然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放棄是否得當,這關係著一個人一生的榮辱,這需要我們學會智慧取舍,放棄最該放棄的,該把握的決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