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向榮最喜歡這首從王之渙的詩改成的詞,每每讀到孤城萬仞山時總會想起陝甘故鄉。
不知道能不能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啊,廣西提督坐在平南縣的縣衙裏幽幽地想著。他已經被太平軍包圍了一段時間了,當蕭朝貴統帥著太平軍主力北上挺近的時候,廣東副都統烏蘭泰說他要阻擊發匪,領著他那五百人南下了,不過具體是逃之夭夭還是真的和太平軍死戰,向榮覺得還是逃跑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平南縣的城牆並不高,而且和廣西的絕大多數府城縣城一樣,都傍水而建,南麵就是寬廣的龔江,交通條件非常便利,所以手頭有不少船隻的蕭朝貴來的很快。向榮此時手底下大約還有兩千多綠營兵,再加上地方官湊出來的壯丁民勇,能有兩千五百多人。向榮心裏很清楚,平南縣是一個小城,小城有小城的好處。城池小,重要的防禦節點就少,他這兩千多兵力用來防守是非常充裕的。
而且廣西提督也不認為太平軍會真的來打他的平南縣城,從楊秀清指揮著太平軍離開紫荊山區以後,太平軍並不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作為大本營的紫荊山區,他們說丟就丟下了,麵對防禦空虛的潯洲城,他們也沒有熱血上頭的亂打一氣。太平軍的每一步行動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但向榮總覺得這裏麵有點他看不出來的門道。
東出大黃江口,然後南下圍潯洲,到潯洲後圍而不打,突然又折返向北,把我的平南圍了起來,這些家夥到底要幹什麼?
向榮思索著,指頭在地圖上移動,他實在不明白太平軍折騰這麼一圈到底是為了啥。在清廷的這位高級軍官看來,太平軍這一圈除了折騰他們自己降低他們的士氣外沒有其他什麼意義。一沒有攻城略地,而沒有裹挾丁壯,三沒有大掠鄉間。除了聽說太平軍收集了不少民船用作運輸外也沒有聽說他們還幹了點別的什麼大事。
莫非是想進軍廣東?向榮從一開始就不認為太平軍不會進入廣東,廣東的綠營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在天下前三的位置上,鴉片戰爭之後還補充了不少新火器。太平軍雖然能打敢戰,但是以他們的實力要想進軍廣東那就是自尋死路。大凡起於田畝的反賊都應以發展自己為第一要務,太平軍進入廣東隻會消耗他們自身的力量,不會有太好的收益。
不去廣東,也不能去雲貴,從廣西向西進入雲貴要走一段土司們控製的地方,當地土司可不會給太平軍什麼好臉色看。雲貴綠營主力未損,雲貴也不是富饒之地,太平軍如果有誌於天下,必然不會去那種地方。當年吳三桂起兵時響應者遍布天下,自陝甘至江浙無處不有響應者,以雲貴之力出擊還不免被鎮壓。向榮不認為太平軍的首領們能有那位從山海關打到鎮南關的關寧名將的將才,如果這些亂匪進了雲貴那就是徐徐進剿即可。
就怕他們進湖南上湖北,順大江東去江西,過安徽一路逼近江寧,隔斷千裏長江。向榮是從湖南調任到廣西的,他剛剛鎮壓了湖南的青蓮教起義,他深知那個地方的階級矛盾已經激化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了,農民和士紳的矛盾,士紳和行政機構的矛盾,都非常尖銳。而且天地會分子很多,隻要一個不小心他們就能折騰出一場大亂來,不過所幸湖南的士紳都有財有力,他們自己出資辦的民團能夠鎮壓住那些幺麽小醜
不過他不用繼續思考了,他的中軍副將和春帶著一個一臉土色的家夥走了進來。
“大帥,好消息。”和春一臉喜色道:“這位是欽差李大人派來的密使,廣西巡撫周大人四日前領兵東來,我們的援軍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