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告別(下)(2 / 2)

和傻子打交道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傻子製造出來的麻煩肯定比聰明人製造出來的麻煩要容易解決的多。

“對不起,我不能授予你軍官的職務。”楊秀清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馬賴的請求,無論從能力還是背景來看,馬賴都不太適合作一名軍官。他是一個外國人,注定很難獲得士兵們的信任和認可,更不用說他根本就沒有什麼軍事經驗或者受過軍事教育了,法蘭西的神學院又不是十字軍那些大大小小的騎士團。而且馬賴也沒有什麼耀眼的背景,他如果是拿破侖三世的私生子,楊秀清倒不介意授予他一個清貴的軍職,那種不負責任和具體事務隻要聊天打屁就能把軍功混到手的位置。這樣沒準還能騙到他便宜老子的支持。問題是馬賴沒有什麼耀眼的背景,隻不過是無數冒險家裏的一員。放到共和國時期,馬賴就算是沒有政府護照的外國流浪漢,楊秀清賞他碗飯吃就算是仁義了,這貨還想當軍官,還是哈哈一笑算了吧。

“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書記官的職務,你可以向我的政策提出建議,並且去執行我的某些命令。”楊秀清還是希望自己身邊能有些外國人的,這些外國人可以作為他身邊的某一種點綴,作為一種對外開放的象征。楊秀清覺得如果自己身邊有一些外國官員的話會讓帝國主義侵略者們產生一種,“這是一個開明的家夥,我們可以和他好好談談。”之類的錯覺。

“類似掌璽大臣?”馬賴問道。

掌璽大臣?楊秀清依稀記得這是英國人的一個職務,著名的無良文人培根就曾經擔任過這個位置。雖然不清楚為啥馬賴這個法國人會用這樣一個英國官職做例子,不過楊秀清還是同意地點點頭。他給馬賴安排的書記官就是類似掌璽大臣這種不管部部長的意思,當楊秀清決定使用這個人的時候,他的權力就會變得很大,而楊秀清或者說統治中樞決定冷處理這個人的時候,他在整個權力係統裏就會變得無足輕重。

“沒錯,就是類似掌璽大臣。”楊秀清讚同地說:“我的很多政策需要開明人士去執行,我身邊很少有像先生一樣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我希望由您作為我的第一任書記官。”

楊秀清並不準備招攬一位書記官,他打算收一打人來當這個書記官,特別是那些名氣非常大但是未必有啥實際能力的“名士”們。這麼做一來可以換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二來還不會影響正常辦公流程。三國演義裏的名士龐統固然是大牛,但是那種把一個縣政務都荒廢了然後一天處理完的行為藝術實在是不值得作為行政係統的典範。

“那算了,”馬賴心事重重的搖了搖頭:“我本來是打算用劍傳播天主的信仰,但是既然要用思想和筆為天主服務,那我還是做傳教士好了。”

楊秀清不明所以的出言挽留,他一直覺得馬賴是個功利心很重的外國佬,但沒想到居然表現的如此聖徒。居然要繼續做那個注定撲街的傳教士,真是個奇怪的外國人。

馬賴深深地看了一眼楊秀清,這是他最後一次試探,他現在已經非常確定楊秀清是某個外國勢力推出來的野心家了。

一個知道羅馬,了解英國掌璽大臣,銳意改革的中國農民,在這次起義前這個農民主要依靠在深山中靠燒炭維持生計,但是起義之後他就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並且了解西方,能夠熟稔地處理公文,在一支由純粹農民的隊伍裏組織出一套官僚軍官班子。

這樣的農民是怎麼冒出來的?

必然是表麵上用洪秀全這樣的家夥做表麵掩飾,實際上用經過某些外國培養的中國人內部控製這個係統。

到底是哪個國家呢?不是葡萄牙人就是英國人吧。葡萄牙的國力非常衰弱,隻能依靠這種手段來插手中國事務。而英國人或許是最有可能扮演這樣角色的家夥,他們有足夠的實力。馬賴意識到這個情報或許是扭轉自己命運的關鍵。

我的路,一往無前,馬神父握住了自己的拳頭。

有一位比較遠的親戚去世了,她家那邊人比較少,最近一直在忙……寒冷的冬天對老人來說是相當難過的一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