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不完美定理(6)(1 / 1)

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橫空出世,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石。從衛星發射到導彈命中,從星辰運轉到乒乓球運動,牛頓三大定律就像一根根無形之繩在主宰著萬物的運動。人們已經習慣於讓老師告知世界是怎樣的而不是俯瞰萬物;習慣於讓新聞聯播的片頭曲告訴我們七點鍾來了而不是仰望星空;習慣於讓專家指導我們健康的知識與食譜而不相信自己的腸胃;習慣於讓心理谘詢專家指出我們的本質而不是求諸於心。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世界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或者,還有一個世界嗎?

三百年前,就在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被科學界接納為經典理論之時,卻另有一個風度翩然的大哲在設想另一個“可能的世界”。思想家卡爾·波普爾劃分過“三個世界”:物質世界是世界一,人的世界是世界二,藝術創造的世界是世界三。美國電視劇《迷失》中的“盧梭基因鏡像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鏡像存在於這個世界。而萊布尼茨“可能世界”的哲學狂想其瘋狂程度較以上有過之無不及。

萊布尼茨一開始便作為牛頓的對立麵而出現,他一生都在與牛頓爭奪發明第一個發明微積分的榮譽。有趣的是,他自己也意識到這一可能世界的荒謬與不可自洽,而對這一哲學主張秘而不宣。直到二十世紀才由英國哲學家羅素挖掘出這一堪與柏拉圖“理想國”相媲美的思維實驗之結晶。萊布尼茨既是思想先驅,又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家。他獨立發明的乘法器大大的鼓舞了他科學幻想的勇氣與魄力,他設想,將來可以用計算的方法來主宰一切:生命的誕生,乃至消亡,世界、宇宙的偶然形成和它的毀滅與創造都可以歸為一個計算的過程。萊布尼茨認為“宇宙是一個由數學和邏輯原則所統率諧和的整體’。萊布尼茨的數理邏輯設想,是構建一種理想化的“通用語言”和“通用數學”,把所有的推理都化歸為計算,讓所有推理的錯誤都成為計算的錯誤,以至最後可以通過計算解決各種爭論的問題。這一思想與現代物理學的觀點如出一轍,在一個物理學家眼裏,宇宙便是由標準化模型軟件驅動,計算著量子場、化學物質、細菌生命、人類、恒星、星係的一切變化。萊氏生活的時代計算還不能脫離筆墨,而他關於“宇宙的本質是計算”的哲學命題卻預測了一個計算機時代的到來。計算科學最重要的兩項突破:計算裝置與二進製算法都是他所發明。與萊布尼茨同時代的科學家、哲學家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兩項突破的意義,正如他們對遙遠東方的智慧茫然無知。

我們並不需要懂得這個萊布尼茲“可能世界”的奧妙,但重力場中芸芸眾生的我們,臨睡前摘下厚重眼鏡卸下一身疲憊的同時,也許會閃出一個念頭:是不是存一個平行於我們的可能世界呢?在那個世界裏,《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將一文不值。在那片天空下,將不複存在巧舌如簧的政客,空談無益的學術騙子,甚至連柏拉圖、蘇格拉底也要通通消失!因為天底下不再有值得一辯的疑難、悖論、佯謬。那片天空下,世界上所有的職業都會絕滅,兩個人若是有爭執,讓我們像會計員一樣坐下來算算吧!計算器會告訴我們全部真理。這是多麼瘋狂的設想啊。

“平行世界”是科幻小說裏一個俗套的話題,但人們追尋“可能世界”、“理想國”、“鏡像世界”、“烏托邦”、“桃花源”的熱血卻從未停止沸騰。作者十七進製便是這樣一個從未停止過理想的追尋的文字客,說是“客”,那是因為即便是在他嫻熟自如引以為傲的文字裏也依然難尋一片寧靜的“可能世界”。漂泊、追尋、放逐,這也許是許多網絡寫手的心靈寫照。把複雜的哲學理論融入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之中,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達·芬奇密碼》一書因完美破譯古老宗教的奧秘而大行於世,可裏麵的有關智力遊戲的處理卻遠非神奇。把萊氏秘傳哲學之精華演繹為一幻想世界,顛覆一個我們熟知並習慣著的牛頓世界,這一構思驅動我完成了《萊氏秘境》這一短篇科幻小說。可是我卻沒有把這一構思訴諸於長篇小說的勇氣。

三年前十七進製與我第一次見麵,兩人徹日長談,覺得我兩萬字的篇幅裏斡旋太顯逼仄倉促,決定在此基礎上創作長篇小說。今終成16萬字洋洋鴻篇,幸甚!在此書中,諸如“四劫循環”古老圍棋藝術、“西西弗斯”現代智力遊戲作者信手拈來,牛頓、萊布尼茲、圖靈、費馬等大儒如出席沙龍宴會,相攜出場,約瑟夫環、Matrix、二進製、量子密碼等科學經典如環扣相銜,層出不窮。你若是一個對科學理論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信讀此書必有一見如故之親切溫馨。

2007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