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血壓唰地衝上去,整個腦袋都在嗡嗡作響:他好悔啊!→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老實說, 皇帝很信賴葉老爺子, 也挺喜歡皇後, 但就是因為他有真心, 才要堅持製衡,生生把貴妃一家子扒拉上來,還自以為他為了葉家好, 能全了君臣情意。

如今看來, 他當真是選錯了人:貴妃一家不是受不得富貴, 而是受不得大富貴。皇帝惱恨得整晚都睡不著覺:一時眼瞎, 怎麼選了這麼個德不配位的一家子!

皇帝當然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做法, 隻會承認自己一時不查, 越想越氣, 氣到整晚不能安歇。

至於貴妃……真不是她經不住事兒, 而是消息傳來,她直接暈了過去, 太醫切脈, 剛好診出貴妃有孕在身。

須知貴妃今年都三十六了。

肚裏的孩子對貴妃而言就是個保命符, 但無論如何都保不住自己父兄。光是兵敗父兄就極難翻身, 更別說外敵破關責任就在她的父兄身上。

貴妃又驚又怒, 兒媳婦和女兒聞訊都進宮來陪她, 她並不肯為父兄辯解,而是邊哭邊恨鐵不成鋼,“東北邊關幾十年不曾出事!誰惹的事誰去蹚!我管不了!”

三皇子妃亦覺著婆婆貴妃看得通透:趕緊切割再明智不過……畢竟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五公主難得惶恐不安:外公舅舅應是沒救。

不過她記得臨進宮前丈夫囑咐她的話:不破不立。母妃有孕在身,父皇子女雖多但能長大成年的卻不多,想必母妃哥哥和她都不會有事,至多挨上父皇一陣子冷眼。

她歎了口氣,心說當年幸好沒嫁給表哥。

卻說貴妃母子怎麼想葉珣不看在眼裏,他臨危受命,帶兵迎擊破關而入的數千精銳騎兵。既然他親自掛帥,自然要點上好幾位原主的親信外加孫子葉茴。

原主的這些心腹在出兵會議後湊在一起嘀嘀咕咕:還以為老爺子早沒了當初銳氣,對貴妃那一家子認慫了……原來在這兒等著呢。要是當初老爺子聽他們慫恿跟貴妃一家子針鋒相對,這個時候不見得能讓陛下毫不猶豫地點中,能征善戰的大將軍不止葉老爺子一人。

葉珣掛帥出征,自始至終就沒打算給自己準備“高光”時刻。

他帶領的兵將多出身京郊大營和禁軍,戰鬥力和紀律性無需置疑。原主的軍功足能服眾,他又擺出一副“這種機會正該讓年輕人建功立業”的樣子,上上下下都對他心服口服,葉茴因此得了不少長輩同輩的善意。

如此上下一心,迎戰隻想撈一把就跑的幾千精銳,結果不言自明。

不過來都來了,怎麼能讓這幾千外族騎兵占了便宜全身而退?於是接連得勝心氣兒正高的將軍們就找葉珣請命,想把這幾千精銳全都“留下來”,省得他們還有精力琢磨咱們。

葉珣痛快應下,“能斬草除根最好。若是事成,老夫必為你們請功。”

卻說葉珣這邊帶兵勢如破竹,而另一邊……在西北和東北大關的沿線上,一處小關口忽然被另一支精銳奇襲。守關的百餘人甚至來不及傳出消息就被對方悉數擊殺。

這數千騎兵通過狹窄的山口,再經過能通行商隊的山道,他們走出山區,踏上官道時距離京城不過兩百裏。

皇帝天天收捷報,忽然再得“噩耗”……一回生二回熟,他表現得很淡定,畢竟能打的禁軍在手,有糧有錢有兵械,據守抗敵,他確實不虛。

他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