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解讀經絡養生(3)(1 / 2)

任脈的“任”字,有擔任、妊養的含義。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總任的作用。故有“總任諸陰”和“陰脈之海”的說法。其脈氣與手足各陰經相交會。足三陰與任脈中極、關元,陰維與任脈交會於天突、廉泉,又衝脈與任脈交會於陰交。足三陰經脈上交於手三陰經脈,因此任脈聯係了所有陰經。

任脈起於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經過的石門穴,別名稱為“丹田”,為男子貯藏精氣,女子維係胞宮之所,又為“生氣之原”。

任脈循行胸腹正中,於小腹部與足三陰交會,如脈氣失調,可發生前陰諸病,如疝氣、白帶、月經不調、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遺精、陰中痛等。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列缺通任脈,其主治證有痔疾、便泄、痢疾、瘧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腫、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產後中風,腰痛,死胎不下,臍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

3.衝脈

衝脈是五髒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五髒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濡養。其上行的一支,出於咽喉上部和後鼻道,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從氣衝部分出,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膕窩中,下行於小腿深部脛骨內側,到足內踝之後的跟骨上緣而分出兩支,與足少陰經並行,將精氣灌注於足三陰經;向前行的分支,從內踝後的深部跟骨上緣處分出,沿著足背進入趾間。

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經的氣衝部,沿大腿內側,向下行於中,再沿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一起下行入於足內踝之後,入於足下。另一支脈,斜入內踝,出而入於脛骨、跗骨相連之處,經足背進入趾之間,入諸絡脈之中,起到溫養脛部和足部的作用。

衝脈起於氣衝穴,伴隨足陽明胃經,挾臍兩旁上行,到胸中麵分散。

衝脈和任、督同源異流,衝脈起於胞中,如脈氣失調,則有月經失調、不孕、漏胎,小產等病出現;本經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氣急、胸腹痛,氣上衝心等症。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公孫通於衝脈,其主治證有心(胃)痛,胸脘滿悶,結胸、反胃、酒食積聚,腸鳴、水氣,泄瀉、噎嗝症,氣急、脅脹、臍腹痛,腸風便血,瘧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4.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奇經八脈考)”。因此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意思。因其橫行於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狀如束帶,故稱帶脈。帶脈的主要功能,總的說來是“約束諸經”。它從第二腰椎發出,圍腰一周。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由於帶脈出自督脈、行於腰腹,腰腹部是衝、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衝、任、督皆起於胞中),所以帶脈與衝、任、督三脈的關係極為密切。

《難經·二十二難》說:“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如帶脈不和,可見婦女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素問·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說明帶脈失調,可發生痿症。在王叔和的《脈經》裏,也有“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衝陰股”等症的敘述。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臨泣(足)通於帶脈,其主治症有中風手足不舉、肢體麻木拘攣,發熱,頭風痛,項腫連腮,眼目赤痛,齒痛、咽腫、頭旋,耳聾,皮膚風癘癢,筋脈牽引不舒、腿痛、脅肋疼痛等。

5.陽蹺脈、陰蹺脈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上3寸,以跗陽為郤,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於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同足陽髎明上而行巨、複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五脈會於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按:陽蹺交會穴《甲乙》無風池、風府,據《難經》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