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陽蹺脈;B.陰蹺脈
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穀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上二寸,以交信為郤,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衝脈,入鼽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按:陰、陽蹺交會穴《甲乙》原無睛明,據《素問》王注補。)
蹺脈的“蹺”字有足跟和蹺捷的含意。因蹺脈從下肢內、外側上行頭麵,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用,故能使下肢靈活蹺捷。又由於陰陽蹺脈交會於目內眥,入屬於腦,故《靈樞·寒熱病》有...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的論述。《靈樞·脈度》還說:“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意指男子多動,以陽蹺為主;女子多靜,以陰蹺為主。衛氣的運行主要是通過陰陽蹺脈而散布全身。衛氣行於陽則陽蹺盛,主目張不欲睡;衛氣於陰則陰蹺盛,主目閉而欲睡。說明蹺脈的功能關係到人的活動與睡眠。
《難經·二十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AB...緩而陽急。”就是說陰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內側拘急;陽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內側肌A.陽維脈;B.陰維脈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症。這說明蹺脈與下肢運動功能有密切關係。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申脈通於陽蹺,其主治證有腰背強直,癲癇,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等;照海通於陰蹺,其主治證有咽喉氣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等。
6.陽維脈、陰維脈(1-18)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郤,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郤,在內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維脈的“維”字,含有維係、維絡的意思。《難經·二十八難》:“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諸經者也。”說明陽維有維係、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有維係、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陽維維絡諸陽經,交會於督脈的風府、啞門;陰維維絡諸陰經,交會於任脈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況下,陰陽維脈互相維係,對氣血盛衰起調節溢蓄的作用,而不參與環流,如果功能失常則出現有關的病證。
陽維脈發病,出現發冷、發熱、外感熱病等表證,所以《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脈發病,則出現心痛、胃痛、胸腹痛等裏證,所以又說:“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解釋說:“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裏,陰維受邪為病在裏,故苦心痛。”《脈經》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以上都說明,陽維脈主表證;陰維脈主裏證。《素問·刺腰痛篇》有“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