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別、經筋、皮部
1.十二經別它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的髒腑聯係(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於本經經脈,陰經的經別合於其表裏的陽經經脈(合),由此將十二經膕別彙合成六組,稱為六合。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部分出,入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至毛際,入肝膽,上係於目,合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脾胃,上出頞鼻,合於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從腋部分出,入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合於手及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後,合於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於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係及在體深內的髒腑之間表裏關係,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由於十經別通過表裏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生了聯係,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範圍。此外,又由於其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麵的聯係,故而也突出了頭麵部經脈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係,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十二經筋均起於四肢末端,上行於頭麵胸腹部。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第一章解讀經絡養生37入胸腹腔則散於或布於該部而成片,但與髒腑無屬絡關係。三陽經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三陰經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頄(麵);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十二經筋有約束骨骼,完成運動關節和保護關節的作用。
3.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布範圍為依據,將皮膚劃分為十二個區域。由於十二皮部居於人體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故是機體的衛外屏障,起著保衛機體、抵禦外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
五、人體的鍵盤——腧穴
翻開金庸的武俠小說或是各種氣功、養生類書籍,我們經常見到穴道即穴位的名稱,其實它們不是作者自己杜撰的,而都是從針灸醫籍中轉借而來。“穴道”(穴位)的學名叫“腧穴”。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和一些外治法施術的部位。腧穴歸屬於各經脈,經脈又隸屬於一定的髒腑,故它們之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係。當人體患病時,髒腑之氣發生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腧穴,根據腧穴所反映的疾病證候,可以診斷疾病的部位所在。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敏感點)。在《黃帝內經》就開始有記載,“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已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歎服。到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中已增加到361個穴位,另有奇穴35個,一直沿用至今。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係。我們通常把古代針灸腧穴書稱作“明堂經”,腧穴圖稱作“明堂圖”,“明堂”成為腧穴的代名詞,或連稱作“明堂孔穴”(黃龍祥《看針灸》)。
開始發現腧穴,很有可能源於身體某處疼痛,很自然的用手去按揉或是拍拍打打;進而使用砭石、針刺、艾灸。“以痛為腧——隨病痛所在而定刺是處,這是古人發現腧穴的一種早期常用方法,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黃龍祥《看針灸》)。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祖先,除了使用“阿是穴”(以痛為腧)外,還在四肢肘膝以下發現了可以診斷、治療遠隔部位的穴位,也就有了“遠道取穴”——上病下取、內病外取這樣一個很大的飛躍!
腧穴的主治作用主要與穴位所在的部位及所屬的經脈有關。其主治規律可以概括為分經主治、分部主治兩個方麵。四肢部經穴以分經主治為主,頭身部經穴以分部主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