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編撰好這套《經絡養生保健操》,我查閱了不少相關書刊和網站,經整理發現古往今來下麵這些穴位不僅臨床使用頻率最高,適應範圍最廣,而且治療效果最好。
一、百脈朝宗、三陽五會說百會
百會穴在頭頂中央,人頭者,諸陽之會,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百病皆主,故名百會。又本穴處人身最上,四圍各穴羅布有序,大有百脈朝宗之勢。該穴位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凹陷處。百會穴能調補中氣、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熄風。
針灸百會穴可以治療頭痛、眩暈、驚悸、健忘、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等疾病。當然在取百會穴的同時還要配其他穴位,如:百會配天窗治中風失聲不能言語;百會配長強、大腸俞治小兒脫肛;百會配人中、合穀、間使、氣海、關元治屍厥、卒中、氣脫;配腦空、天樞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撳針戒煙;百會配養老、風池、足臨泣治梅尼埃病;針百會透曲鬢、天柱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針刺百會配水溝、足三裏治低血壓;百會配水溝、京骨治癲癇大發作;百會、腎俞(回旋灸)主治炎症等等。
我們大家熟悉的扁鵲救虢太子起死生的故事,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就有詳細記載,實際虢太子患屍厥病,而“……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即百會穴)。有間,太子蘇”。另外,根據針灸治療原則,“經脈所通,主治所及”即能治該經絡經過、或輸穴所在部位的病症;曆史上還記載唐高宗侍醫秦鳴鶴,醫術精湛,針灸技術嫻熟。當時高宗患有風眩,頭重目眩不能視,秦氏診查後認為是風氣上逆所致,砭刺頭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則天皇後聞而大怒,說天子頭上,豈可放血?此罪當斬……但後來秦氏刺其百會及腦刻穴,微放血而愈。則天皇後於簾內拜謝,並賜物獎之見(《舊唐書·高宗紀下第五》,中華書局1955年第1版)。此外,針灸文獻還記載百會能治療: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因此也是養生保健重要穴位。
二、百會四周有神仙——四神聰穴
四神聰穴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四穴。如果我們把百會比作廟宇中的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那麼四神聰穴就如同彌勒佛四周“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了。每當我們走進古寺廟,一般都會在山門殿內看見迎麵而來的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分別是“四大天王”的塑像。這四尊神像在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就有描述:增長天王叫魔禮青,手執青光寶劍一口;廣目天王叫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麵;多聞天王叫魔禮紅,拿混天珍珠傘一把;持國天王叫魔禮壽,抓紫金龍或花狐貂。這四大天王手裏的法器便是一道有趣的物謎:風調雨順。
人們求神拜佛為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福。我把按揉百會、四神聰穴作為首選寓意就是如此。
四神聰穴,顧名思義是四個使人神誌聰明的穴位,它們屬於經外奇穴,因位於百會穴四周,猶如四路神仙各守一方,因此其功效與百會穴十分接近,也可提升人體之陽氣,善於治療因陽氣下陷而引起的內髒下垂、頭暈目眩等病症。四神聰穴能安神定誌、醒腦益智、平肝潛陽,調整氣機。
針灸四神聰穴可以治療中風、頭痛、眩暈、昏迷、癲癇、精神不振、半身不遂、失眠、神經衰弱、血管性癡呆等神誌病。另外,有報道說四神聰還能治療急性腰扭傷、小兒夜尿、老年人多尿、尿頻等證而取得較滿意療效。
因此,按揉百會、四神聰這五個穴位,具有調補中氣、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熄風作用,既能安神又能醒腦開竅,如果取穴精確的話,會馬上感到有股熱流湧上來,可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血。因勞累、思慮過度而引起的頭痛或者頭暈腦漲,都可指壓或按摩四神聰,它不僅能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引起醒腦益智、助眠安神、消除疲勞、強健精神的功效,還有去頭皮瘙癢、增加毛發生長、減少皮屑脫落的作用。因為點穴按摩療法是我國沿用了千年的養生技法,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三、清心安神之勞宮
勞宮穴的“勞”指勞動,手為勞動之器官;“宮”是王者所居之室,心神所居之宮闕;手掌四周位列八卦,穴居中宮,在掌中央動脈中,人勞倦則掌中熱。勞,勤也。穴為心包絡之滎火穴,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而勞,故名勞宮。該穴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勞宮穴能清心安神、熄風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