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所記述的經脈循行分布,說明耳與經絡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近年來的耳穴經絡感傳實驗,也表示耳與經絡的相關性。在手足六陽經經脈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於耳郭周圍。手足六陰經經脈循行,雖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過各自的經別與陽經相合,間接地上達於耳。所以,《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可見耳與經絡的關係在《內經》時期已奠定了基礎。後世醫著又多有闡述,如《醫學真經》說:“十二經脈,上終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丹溪心法》說:“蓋十二經絡,上絡於耳”“耳為諸宗脈客所附”,《類經圖翼》說:“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奇經八脈考》一書還從奇經八脈角度,闡述了耳和經絡的關係。宋代《蘇沈良方》稱“摩熨耳目,以助真氣”。《東醫寶鑒》記載“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誠所謂修其城廓,以補腎氣,以防聾聵也。”又曰:“養耳力者常飽”,這是根據我國道家觀點總結而來。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道家就將按摩耳朵作為重要養生手段之一。清代《厘正按摩要術》一書將耳背分屬五髒,認為按摩耳背可以調理五髒,防治內髒疾病。
正是因為耳朵上的穴位與體內的五髒六腑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聯係密切,所以,經常按摩耳廓,就可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流通氣血,平衡陰陽,調理髒腑,增強聽力,起到健腎養身的作用,達到養生之目的。並且還具有健腦、明目、聰耳、利咽、美容等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耳上有非常豐富的神經,這些神經末梢構成非常密集的感受器,能敏感接受刺激信息。而神經將冶療信息傳遞到相應部位,體液參與調節,使各項功能恢複平衡,從而達到治療保健目的。
七、美容養眼的眼部穴位
眼部有很多的穴位,通過做眼保健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在活躍眼部細胞、加快眼部肌肉運動方麵有重要作用。平時多做做操對眼睛是很有好處的,我本人就是眼保健操的受益者,記得讀高一時,因個子高坐在最後一排,黑板上的字不知怎麼越來越看不清楚了,後來到醫院去檢查,醫生說我可能是假性近視,讓我注意用眼衛生,認真做眼保健操。而我覺得戴眼鏡更像知識分子、更有風度,很想配一副眼鏡,況且驗光下來左眼75度、右眼100度。可是,我的父親堅決反對,他說:“你不是將來做醫生嗎?戴眼鏡開刀會很不方便的!”還好。我聽了父親的話,至今還視力良好,60多歲了還不用戴老花鏡,讀書看報。其實,這套操的保健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輪刮眼眶”更是將美容、保健要穴全部疏通到了。
眉毛內梢的攢竹,是明目要穴,又有開胸解鬱之效。心裏暢快則不易衰老,眉毛中間的魚腰,專治眉棱骨痛,頭不痛則血流通暢,自然麵目清爽。眉毛外梢是絲竹空,專治黃髎褐斑。眼外角旁是瞳子,專治魚尾紋,眼珠正下方是承泣穴專治黑眼圈,四白穴專治眼袋。所以您一輪刮眼眶,每天堅持10分鍾,美容、保健的問題就可以輕鬆解決了。
攢竹穴在眉頭凹陷處,眉似族聚之竹,故名攢竹。它能清熱散風、活絡明目;治療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臨床上用它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眼瞼下垂。還可以用指壓法,治療呃逆、善嚏、落枕等,一般5分鍾就見效。
魚腰奇穴,位於眉毛中間與瞳孔直對處。如果我們把眉毛比作一條魚,而這個穴位正好在這條“魚”的中間,所以稱為“魚腰”。它能治療“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眼生翳膜、瞼緣炎、目赤腫痛、眼肌麻痹等各種眼疾,還能治療麵神經麻痹。
絲竹空,絲竹,音樂之總稱,絲謂琴瑟,竹為簫管。穴在眉後凹陷處,其穴似簫管之孔。又穴近耳,以此喻耳常聞絲竹之音,故名絲竹空。它能平肝熄風、清火泄熱;治療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臨床上還用絲竹空配合穀治牙痛;尤其是治療偏頭痛如《玉龍歌》所雲:“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穀,一針兩穴世間稀”。因為,絲竹空是手少陽三焦經經絡養生保健操56止穴與足少陽膽經經氣相接,且靠近病所,“少陽為樞”,取其可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祛邪行瘀,經氣通則血脈和,通而痛止。
承泣穴在目下7分,上直瞳子。承泣意指哭泣時淚水下流,本穴承受。它能清頭明目、祛風散火;治療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臨床上用它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瞳子髎穴在目外眥5分之骨空闊處,正直瞳子,故名瞳髎子。能祛風清熱、消腫明目,治療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針灸臨床上用髎瞳子配合穀、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老、肝俞、光明、太衝、治療視物昏花。
太陽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故名太陽穴。它能祛風清熱、消腫明目;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澀、麥粒腫及一切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