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有一個敵人不算少,有一百個朋友不算多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隻有變才能通,不變則不通。一個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是必要的,但是實現理想的途徑不能“一根筋”,不能一條胡同走到底,一定要善於變通。要“內部鋼鐵公司”,外部不妨靈活變通,目的隻有一個,讓內部的“鋼鐵”真正實現價值。
同於我者,何必可愛;異於我者,何必可憎。
——仲長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班固
故事回放:
古時有一位國王在領兵跟敵國作戰時,遇到頑強抵抗。戰爭異常殘酷,持續了幾個月之久。
一次,敵方將領想出一個“擒賊擒王”的計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國王。這位武士驍勇機警、行動敏捷,他躲開崗哨,想從馬棚進入國王的臥室。不料,國王的馬非常通靈,見有生人入侵,便嘶叫起來。這個情況是武士事先沒想到的,他拿不準應該殺馬滅口、繼續冒進,還是腳底抹油、趕緊開溜。
國王聽見馬鳴聲有異,估計出了情況,手持寶劍出來察看,發現了刺客。他一聲招呼,衛兵們便蜂擁而來,向刺客撲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難保,想舉刀自刎,卻已經來不及了,被衛兵們捆得結結實實,扔在地上。
這時,衛士長跑過來,向國王自責疏於防範之過,並請示如何處置這名刺客。
國王走到武士身邊,厲聲問:“你是來偷馬的嗎?”
武士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含含糊糊答應一聲,心裏卻想:我是來取你性命的,怎麼說我偷馬呢?
國王回頭對侍衛長說:“這家夥一定是來偷馬的。現在是戰爭時期,老百姓都很窮,想偷馬賣錢,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衛長急忙說:“不能放!他明明是來行刺的,不是來偷馬的,應該將他就地正法。”
國王說:“他明明是個偷馬賊,為什麼說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條好漢,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幹這種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衛長無奈,隻好把刺客給放了。
這件事傳出去後,人們都稱頌國王心胸寬廣、愛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湧來投奔他,他的軍隊實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後來,國王統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這位國王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聽老經驗: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聖經》說:“原諒你的仇敵。”這並非道德說教,而是經驗之談,因為原諒仇敵可以帶來很大好處。但是,原諒仇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麵,我們很難克製自己的仇視心理;另一方麵,在操作上很難做得恰到好處——帶著鄙視、不屑心理予以原諒,反而會引發新的仇恨。
人在世界上,有一個敵人不算少,有100個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帶著尊重的心理原諒別人,收繳他心中的銳器。讓別人對自己有所依賴,或者讓自己對別人有所幫助,這樣,你就會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敵人。
第二節 世界不是按照公平原則產生的
故事回放:
李薇大學畢業後求職受挫,最後在一家小公司裏謀得一份業務員的工作。相比她的“落魄”,其他同學運氣要好得多,有很多人都得到了在大企業工作的機會。而李薇各方麵條件並不遜色,命運似乎對她太不公平了,但她不計較,因為她懂得:一個人隻有把自己的心靈回歸到零,用一顆平常心學會忍耐,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才會取得事業的發展。麵對著刁鑽的同事和無理取鬧的客戶,她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在學習,我要堅持。她咬緊牙關,忍受著各方麵的壓力,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總結經驗,積攢力量。兩年後,憑借著出色的業務能力和堅忍的態度,她成為了該公司的業務經理。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數十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悲觀情緒彌漫,投降主義甚囂塵上。以張昭為代表的一幹文臣認為,曹操的實力太強大,這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對於這場“不公平”的戰鬥,他們沒有信心,一再地慫恿孫權向曹操投降。但是孫權不為所動,他接受了諸葛亮的勸說,承認了雙方在軍隊數量上的不平等,但是他也看到了另一些方麵的有利之處,於是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有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伺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的情況,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麵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係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曹軍水營。接近曹軍水營時,戒備鬆懈的曹軍都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同時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孫劉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聽老經驗:
李薇的故事告訴我們,根本無須強求公平。假如李薇因為太多的不公平便消沉下去,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抱怨和哀歎上,那她就真的敗給了“不公”,失去了抗爭的勇氣和鬥誌。赤壁之戰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不公平”隻是表麵的不公平,隻要不被這“不公平”嚇倒,總能尋找到對對手不利的“不公平”。
生活不是一場辯論,在這裏,沒有公正的法官出席。也許,生活給別人的全是玫瑰花,而給你的則是刺人的荊棘。無須強求公平,隻要你能夠理解並熱愛生活,坦然迎接風雨,有朝一日,你手中幹枯的荊棘也將綻放出最明豔的花朵。
第三節 懂得尊重“老前輩”
故事回放:
藺相如本來是趙國一名宦官的門客,地位低下,因為偶然的機會才為趙王所知。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從此以後,他接連被提拔,最後官拜上卿,職位排在廉頗之上。這下廉頗很不服氣了,說:“我是趙國的將軍,有攻城拔寨、保衛國家的汗馬功勞,可是藺相如僅僅靠耍嘴皮子立了一點功,他的爵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出身低微,他原來不過是太監總管手下的一個舍人。我即便同一個出身低賤的人擔任同樣的職務,也是一種恥辱,而且現在還要我做他的下屬,這簡直讓我受不了。”他對外揚言:“我如果碰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後,總是避免和廉頗見麵。每次朝會的時候,藺相如常常假托有病,不願和廉頗爭位次的先後。後來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地看見廉頗來了,藺相如立即把車子掉轉方向躲避,門客對此非常不解。
後來藺相如對自己的門客說:“其實我哪是怕廉將軍啊,我是為了國家著想啊。現在強秦之所以不敢發兵來攻打我們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兩人還活著。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辱退讓,是由於我首先考慮到國家的安危,而把個人之間的仇怨擺在次要地位的緣故。”
這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畢竟是個正直的人,感到很慚愧,覺得自己的境界實在太低了,於是負荊請罪,兩人終於和解。
還有一個例子。鄧強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被派到一名主管下麵做技術。這個主管業務上沒得說,但就是為人不太好,鄧強十分看不慣他。同在這名主管手下的還有一個員工小趙,鄧強偶爾和小趙交流,發現小趙也不喜歡這個主管。不過小趙奉勸鄧強,不滿意要放在心裏,不要得罪他,不然可能會危及工作。但是鄧強聽不進去,數次在言語上衝撞主管,公開地表示鄙夷。久而久之,主管對他也有了成見,就在老總麵前進讒言,並故意少報了鄧強的業績,最終將鄧強炒了魷魚。
聽老經驗:
初涉職場的年輕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妄自尊大、心高氣傲,這在職場裏是要不得的。職場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種踏實沉穩的實幹精神,更何況年輕人在“老前輩”麵前呢?要在職場叢林裏生存並發展,一定要先學會低頭。年輕人,尤其是剛剛得到提拔的年輕人一定要尊重單位裏的老前輩,肯定他的貢獻。但要記住一點:業務上要強於他,讓他心中服氣,讓他明白你的晉升是靠實力,而不是靠關係爬上去的。
第四節 做到位,不要越位
故事回放:
小劉和小王是同一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精明果斷,辦事能力頗強。但該部門的主管卻拖拖拉拉,優柔寡斷。對此,心高氣傲的小劉早就頗有微詞。公司向該部門下達了新的業務指標,主管反複考慮,瞻前顧後,一直無法提出具體的計劃和方案。心懷不滿的小劉直接向總經理打報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案。而為人低調的小王則選擇跟主管共同商量,拿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案。在小王的啟發下,主管憑借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很快提交了一套同樣出色的方案。最終,公司采納了主管的方案。不久,主管獲得提升,小王在他的推薦下,接替了他的位子。怨氣衝天的小劉很快便離開了公司。
小劉忽視了一點:在很多情況下,主管的能力不一定比下屬強,但這不能改變主管與下屬之間的從屬關係。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主管,小劉可能認為這樣太冤了,心理上難以平衡。事實上,隻有主管得到提升,你才能有出頭之日,你在緊急關頭及時“救駕”,主管會從此視你為得力幹將,對你另眼相看。一有機會,你得到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次,漢朝大將衛青率領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與匈奴打了一場遭遇戰,漢軍死傷慘重,蘇建突圍逃回,趙信本是匈奴降將,兵敗後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討論如何處置蘇建棄軍而逃的事情時,有人建議衛青將他斬首以樹立大將軍的威嚴,有人認為蘇建是盡力而戰的,不應斬首。衛青認為自己身為皇親國戚,沒有必要再建立威嚴;自己本有權力處決部將,卻不應該擅殺。總之,他認為,作威作福不是人臣之福。如果擅自誅殺大臣,恐怕會招來猜忌,最終危及自身,他要做一個人臣不敢專權的榜樣,於是把蘇建用囚車送回長安由皇帝處理。後來漢武帝赦免了蘇建的死罪。在對蘇建的處置上,衛青巧妙地避開了“越級專權”的嫌疑。
聽老經驗:
在其位要謀其政,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事情,要小心謹慎,盡量少插手或不插手。當然,不排除有些上司會下放自己的某些權限,把本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一些工作交給值得信賴的下屬去做。此時,作為下屬,一定要全力以赴,發揮自己的極限水平去做好。應當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上司親自委派你幹這項工作,一般情況下不要主動要求,以免上司認為你插手太多,有越位之嫌。
第五節 功勞要禮讓
故事回放:
漢代有一位能幹的官吏,安民有方,平息了大災害後的暴動。他鼓勵人民墾田種桑、重建家園。經過幾年治理,當地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位官吏得到了人民極大的擁戴,名聲響徹朝野。
皇帝突然在此時召他還朝,臨行前,他座下的一位謀士突然前來求見,問他:“皇上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地方,大人打算怎麼回答?”這位官吏坦然地回答:“我會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謀士連連搖頭道:“非也非也。此話將陷大人於不利,在皇上心中,大人聲名已經過於顯赫了,再自誇其功,後果不堪設想。”官員心中一驚,“功高震主”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這樣的教訓已經夠多了。
於是在皇帝召見時,官吏一再推辭獎賞,隻說“都是皇上的神靈威武感化所致”,皇帝果然龍顏大悅,將他留在身邊,委以顯要的官職。
而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卻恰恰相反,究其原因,乃功高震主,不懂韜光養晦的結果。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居功自傲,有點飄飄然起來。平定齊地後,他寫信給劉邦,要求把自己封為“假(代理)齊王”。劉邦得知後非常惱怒,罵韓信是白日做夢!他的屬下張良看完信,勸道:“目前,我方不利,楚軍尚強,韓信又掌握著很大一部分兵權,大王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的要求。”劉邦心領神會,派張良為特使,帶了王印,去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非常高興,答應迅速發兵攻打楚霸王。
有一次劉邦和韓信討論軍事,劉邦問他:“我能帶領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你隻能帶領十萬人的軍隊。”劉邦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帶領的人越多越好。”這讓劉邦惱羞成怒。韓信還看不起樊噲等一幫人,說:“我居然與樊噲這類人為伍!”最後這些言行終於激怒了劉邦,在他的默許下,呂後與蕭何合謀,殺死了韓信。
聽老經驗:
不居功自傲,不僅可以在上司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更能使你的人格變得偉大。將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換來的功勞拱手相讓,這本身就需要具備很深的修養。而且,也隻有這種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得失的人才能真正打動上司,他總有一天會設法償還這筆人情債,當然,在他的幫助下,你也不會缺少再次立功的機會。隻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禮讓功勞的事絕對不能作為個人資本到處宣傳,否則,讓功的收益率便會下降為零,甚至適得其反,使你在上司眼中成為徹頭徹尾的小人。
第六節 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故事回放:
管仲、鮑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決心在事業上互相幫助。他們曾經一起做過生意,但他們更想合作治理齊國。
當時齊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召忽認為公子糾是長子,一定能繼承王位,因此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對齊國來說,我們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繼承王位,那幹脆我們三人一同輔佐公子糾吧。”管仲說:“這樣等於吊死在一棵樹上。萬一公子糾沒繼位,我們三人不就都完了嗎。國中的百姓都不喜歡公子糾和他母親。公子小白自幼喪母,人們必定可憐他。究竟誰繼承王位很難說。不如由一個人侍奉公子小白,將來統治齊國的肯定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這樣,不管哪一個當了齊王,我們當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顧,進退有路。”於是他們決定由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輔佐公子糾。
後來,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兩個人都日夜兼程地朝京城趕,結果狹路相逢。管仲拈弓搭箭,一箭正中小白的腰帶,鮑叔牙急中生智,立刻叫小白裝死,小白采納了這個計謀。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從容地陪公子糾回京城繼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京城當了國王,成了齊桓公,鮑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但鮑叔牙並沒有忘記舊情,他立刻在齊桓公麵前說情。再加上管仲素有賢名,齊桓公不但沒殺他,反而讓他當了宰相,協助自己幹出一番霸主的事業。
管仲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能夠全麵客觀地分析和考慮問題。如果當時管仲三人全輔佐公子糾,那麼一旦公子小白掌權,他們三人就都沒命了。在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上絕不能夠將所有“賭注”押到一處。
聽老經驗:
管仲“腳踏兩隻船”的做法啟迪我們: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條後路,讓自己有備無患;看問題也不能隻看到眼前順利的局麵,而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若一廂情願地去處理問題,很可能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而無法自拔。
在一棵樹上吊死的人都是不明智的。不要把自己交付給任何一方,也不要太過明顯地表明你的立場。腳踏兩隻船,用到情感中似乎不太明智,但用到生存上,不失為一大方略。
第七節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故事回放: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提升為宰相。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呂端並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調動全體臣僚的積極性,為此自己不惜放權和讓位。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辦事幹練,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剛烈。呂端擔心自己當了宰相後寇準心中會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氣來,朝政會受到影響,於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並一同到政事堂中議事,這得到了太宗的批準,也平和了寇準的情緒。後來,太宗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但呂端遇事總是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過了一段時間,呂端又主動把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這種主動讓權,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塗”的舉動。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禦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呂端的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