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麵經過,一個小官由於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呂端製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複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裏,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
呂端的“糊塗”,還在於他的不置產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汙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以至於後來呂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隻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裏又是多麼“糊塗”!
聽老經驗:
呂端一生經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曆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不多見的。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辦事風格是有很大關係的。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管是當官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該學學這種“糊塗”的精神。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塗而大事清醒,既顯得寬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第八節 人在屋簷下,必須要低頭
故事回放:
韓世忠和嶽飛、張俊都是宋高宗時的抗金名將。秦檜因嶽飛多次阻撓他與大金議和,又屢次出言攻擊他,心生怨恨,便羅織罪名把嶽飛逮捕入獄,害死於風波亭。
嶽飛死後,韓世忠知道自己也難容於秦檜,便上奏章請求解除樞密使的職務,秦檜便順水推舟授他一個閑散的官職。
韓世忠賦閑之後,口不言兵,每天跨驢攜酒,泛遊西湖,許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韓元帥。
韓世忠的部將舊屬路過杭州時,都來拜訪老帥,韓世宗卻拒而不見,平時更不和軍中大將通報消息,以免被秦檜羅織罪名。
秦檜害死嶽飛後,對韓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如法炮製。然而他沒想到害死嶽飛的民憤會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見韓世忠口不言兵,又和軍隊斷絕往來,也不再出言阻撓自己與大金議和,既無威脅也無妨礙,便放過了他。
以韓世忠的忠義和抗金之功,秦檜萬不會放過他,若和秦檜爭鬥,隻會白白賠上自己的性命。這個時候隻能低下頭來,避開深為昏君信賴的奸臣秦檜,才能得以自保。
曆史上,這樣在屋簷下低頭的能屈能伸者有很多。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唐國公李淵多方樹立恩德,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有一天,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覲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聽老經驗: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人在一生中總會有不同的際遇、不同的處境。順風好行船,逆境難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難做人。但曆數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無不是善處逆境的智者。他們能屈能伸、能俯能仰,從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更高貴,這恰恰顯出了一種做人的風範。
第九節 簡單的一個微笑是一種無敵的語言
故事回放:
在一家窄小的老式餐館裏,隻有一張長條餐桌。所有來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而跟小王一樣早已習慣擁有私人空間的人們,現在要和一群陌生人同桌用餐,都覺得十分別扭,不知所措。大家都不自在,不是裝著看過期的報紙,就是盯著自己的餐具,隻怕稍微一偏頭就會被懷疑有窺探他人隱私之嫌。
飯菜一一上桌了,大家吃飯時都十分小心謹慎,不敢冒犯別人的“空間”。小王心中暗自懊惱:難道我的晚餐就要在這麼沉悶的氣氛中度過嗎?
終於,小王鼓起勇氣拿起放在桌上的鹹鹽罐——餐桌上的唯一的一個鹽罐,遞給旁邊的一位女士,微笑著對她說:“我覺得這菜有點淡,您或者您旁邊的客人需要鹽嗎?”她看著小王愣了一下,但立刻露出笑容,向小王輕聲道謝。
在給自己的菜加完鹽以後,她便繼續把鹽罐傳給了下一位客人。而不知什麼時候,胡椒粉罐和醋罐也加入了這個“公關”的行列,餐廳裏的氣氛也隨即熱鬧起來。一頓飯還沒吃完,全桌的人都已經像老朋友一樣談笑風生了,而大家之間的冰層,也被一隻小小的鹽罐輕而易舉地打破了。
其他剛剛進來的客人,看到這裏這麼熱鬧,都以為是全家人來聚餐呢。當小王旁邊那位女士告訴他們究竟怎麼回事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整個餐廳仿佛變成一個大型的家庭聚會,老板也笑眯眯地想要加入客人的行列,還告訴大家,本來以為這種同桌吃飯的方式,已經不被大家所接受,正準備換一批新的小桌椅呢,現在看來,真是沒有必要。
聽老經驗:
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在做什麼,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一個微笑是一種最為普及的語言,她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因而在與人交往時,記住帶上你的微笑,如此輕鬆的付出,卻會給我們的人脈帶來無窮的好處。
一旦你學會了陽光燦爛的微笑,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從此變得更加輕鬆,而人們也喜歡享受你那陽光般燦爛的微笑。
第十節 不要讓個性害了性命
故事回放:
漢獻帝建安初年,曹操考慮派一個使者到荊州勸說荊州牧劉表投降。孔融推薦很有才能的禰衡出任使者。曹操叫人去把禰衡喊了來。禰衡來後,按例行了禮,曹操給禰衡安排座位。禰衡仰頭向天,說:“天地雖然這樣寬闊,為什麼眼前連一個像樣的人都沒有呢?”
曹操說:“我手下有幾十位能人,都是當代英雄,憑什麼說沒有人呢?”
禰衡又笑了一聲:“那就說說讓我聽聽吧!”
曹操說:“荀攸、郭嘉、程昱見識高遠,前朝的蕭何、陳平都不如他們。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過去的岑彭、馬武也不是他們的對手。呂虔和滿寵替我主管文書,於禁和徐晃擔任我的先鋒官。夏侯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將。這怎能說沒有人呢?”
禰衡大笑道:“閣下全講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攸隻能看墳墓;程昱僅能開開門;郭嘉倒還可以讀幾篇辭賦;張遼在戰場上隻配打打鼓,敲敲鑼;許褚也許能放放牛,牧牧馬;樂進和李典當個傳令兵勉強湊合;呂虔不過能給人家磨磨刀,鑄幾把劍;滿寵是喝酒的能手;於禁是壘磚的泥水匠;徐晃隻有殺豬、提狗的本事;夏侯是一個僅能保全性命的將軍;曹子奇被人稱為隻知道要錢的太守。其餘的人都是飯袋、酒桶而已!”
這時,張遼在旁邊,聽到禰衡這樣狂妄地公開侮辱大家,氣得抽出寶劍要砍,被曹操製止住。張遼恨恨地問曹操:“這個家夥講話這般放肆,為什麼不讓我殺他?”
曹操笑笑說:“這個人在外麵有點虛名,我今天殺了他,人家就會議論我容不得人。”
曹操雖然沒有殺禰衡,但是派禰衡出使荊州,命他說服劉表歸降。
禰衡知道劉表是不會歸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會凶多吉少,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殺人的伎倆,於是不肯答應。曹操立即傳令侍從,要他們備下三匹馬,由兩人挾持禰衡去荊州,一麵還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到東門外擺酒為他送行。
禰衡在多疑善妒的曹操麵前仍然不知收斂,毫無顧忌地張揚個性,終於埋下了禍端。
聽老經驗:
個性也許能投其所好,也許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但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況下,無論你的個性多麼“可愛”,隨意張揚也會招人厭惡。所以做人還是平和點好。
時下是一個崇尚個性的時代,但是個性的張揚也要選擇適當的場合。如果不顧忌任何因素,隻是為了一味宣揚自己與眾不同的“酷”,那麼張揚的個性就會如同皮膚上的肉刺,使別人看了欲除之而後快。
第十一節 剛柔並濟也是一種方圓之道
故事回放:
東漢初年,馮異治理關中甚見成就,有人向劉秀打他的小報告說:“異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鹹陽王。”劉秀雖然並不相信這一套,但也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將這份報告轉給了馮異。馮異大為驚恐,連忙上書申辯,劉秀便撫慰他說:“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這種效果顯然比單獨施恩或施威要好得多。
前秦時苻堅即位後,任用漢人王猛治理朝政,富國強兵,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內,先後攻滅前燕、仇池、代、前涼等割據政權,占領了東晉的梁、益兩州,把整個黃河流域和長江、漢水上遊都納入了前秦的控製。為了爭取支持者,他對各族上層人物極力優容和籠絡,如鮮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萇,都毫不見疑地委以重任。對苻堅這一做法,謀臣王猛曾多次勸說苻堅,讓他對那些異族重臣有所製約,甚至還不止一次想利用機會設法除掉這些人。但苻堅迷信自己對他們的恩義,阻止他這麼做。
在鮮卑貴族慕容垂、慕容泓相繼謀反後,苻堅麵責仍在自己手中的原前燕國主慕容瑋說:“卿欲去者,朕當相資。卿之宗族,可謂人麵獸心,殆不可以國土期也。”在慕容瑋叩頭陳謝之後,他又說:“《書》雲,父子兄弟相及也……此自三豎之罪,非卿之過。”但是,慕容瑋並未為苻堅這一套所感化,在暗中仍企圖謀殺苻堅來響應起兵複國的慕容氏鮮卑貴族,後來因計劃敗露才被苻堅擒殺。苻堅這才後悔不聽王猛的忠諫,但這時大局已無法挽回了。
公元214年,劉備奪取四川後,諸葛亮在協助劉備治理四川時,立法“頗尚嚴峻,人多怨歎者”。當地的官員法正提醒諸葛亮,對於初平定的地區,大亂之後應“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但諸葛亮認為自己的做法並沒有錯,他對法正說:四川的情況與一般不同。自從劉焉、劉璋父子守蜀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奉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現在如果我用在他們心目中已失去價值的官位來拉攏他們,以他們已經熟視無睹的“恩義”來使他們心懷感激,是不會有實際效果的。所以,我隻能用嚴法來使他們知道禮義之恩、加爵之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
聽老經驗:
剛柔相濟是一種方圓之道,也是一種交友處世的方法,它可使激烈的爭論停下來,也可以改善氣氛,增進感情。懂得該剛則剛,當柔則柔的人,是深諳方圓之道的人,方與圓並用,也就是剛柔相濟,才會使事情向最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為人處世的老經驗。
第十二節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故事回放:
有個青年想向一位老中醫學習針灸技巧,為了博得老中醫的歡心,他在登門求教之前了解到老中醫平時愛好書法,於是瀏覽了一些書法方麵的書籍。
到了老中醫家裏後,青年對老中醫的書法予以讚賞,老中醫非常開心。
接著,青年又說:“老先生,您這是唐代顏真卿所創的顏體吧?”這樣,就進一步激發了老中醫的談話興趣。果然,老中醫的話多了起來。接著青年人對所談話題著意挖掘,環環相扣,致使老中醫精神大振,談鋒甚健。終於,老中醫欣然收下了這個“懂書法”的弟子。
“對症下藥”不但可以討對方歡心,更能在非常時候免除性命之災。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知道後,要治他結黨營私之罪。許允的妻子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意思是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告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最了解我的同鄉,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於是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結果發現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擺脫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所說的話的絕好例子。
聽老經驗:
到什麼廟裏燒什麼香,是一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不同的廟有不同的神,不同的神有不同的愛好,真正懂得“敬神”的人,就會各個準備,投其所好,而不會“一視同神”。對不同的神燒同樣的香,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是一種思想上的懶漢做派,容易造成“張冠李戴”的情況。本來這個“神”喜歡這個,你偏偏送去那個,這樣肯定會讓“神心不悅”。
到什麼廟裏燒什麼香是取得成功的比較便捷的方法。不顧對方,一味自說自話,不但事情辦不成,也會招致人反感。
第十三節 最重要的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故事回放: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宮廷生活糜爛奢華,人民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態。後來,路易十六繼位。在路易十六迎娶奧地利公主時,法國人民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們期待著為新王後效力。結果,民眾卻對王後大失所望,因為她整日沉迷於享樂,花錢如流水,卻從來不關心花費多少或是誰來付賬。
瑪麗為自己建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從全國各地雇用了許多貧苦人民來伺候她,而維護“世外桃源”的費用簡直讓人無法想象。她為了讓“世外桃源”盡可能地展現“天然”的風貌,要求工人用手在樹和岩石上鋪上苔蘚。為了增強田園風味,她雇用鄉下擠牛奶的女孩為國內最漂亮的乳牛擠奶。洗衣婦和乳酪工人穿著她幫忙設計的特殊衣服,牧羊人照顧著脖子上圍了絲帶的羊群。
為了消磨時間,瑪麗在“世外桃源”四周的樹林裏采花,或者看她的“好農人”從事他們的“雜務”。而就在此時,法國的局勢卻日益惡化,饑荒遍野,人民怨聲載道。瑪麗在位期間從未關心過身邊的人,因為她覺得自己身為王後,人民理所應當擁戴她,而自己沒有回報他們的必要。
1784年,王後卷入了一樁騙局——她以自己的名義買下了歐洲最昂貴的鑽石項鏈,而這個鑽石項鏈並非貨真價實。在審判騙子的過程中,她奢華的生活方式為人們所知。為此,人民送給她一個綽號——“不知足夫人”。她成為百姓怨恨的焦點。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王後並未驚慌,因為她認為這隻不過是一場小叛亂而已,遲早會被平定的。1792年,君主專製正式宣告結束,國王夫婦也從宮殿移到監獄。第二年路易十六接受審判,上了斷頭台,瑪麗的性命朝不保夕,但並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辯護和求情,因為她以前的行為已讓所有的人都傷透了心,甚至連她在奧地利的家人都不為她求情,她成為眾叛親離的人。
最後,瑪麗王後不可避免地也被推上了斷頭台。
聽老經驗:
隨時隨地關注身邊的人,多考慮別人的感受,你才有可能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許多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別人應該關注他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連身邊的人都不知道關心,最終會遭受災難。其實,人人都是平等的,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理解別人,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感受。社會地位並不代表什麼,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說不定連乞丐都會拉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