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巧欲獲成功,巧用手段(1 / 3)

第一節 討人喜歡也要有技巧

君子是理想主義,小人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往往是現實主義大獲全勝。如果要充分實現現實主義,就要認清現實,根據現實的需要,巧用一些手段,當然這並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手段”,而是在過程和結果都正當的情況下,實現自己利益的方法。

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

——《戰國策·中山策》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孫子

故事回放:

一位推銷員去拜訪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卻吃了閉門羹。但他打聽到一個細節,董事長的獨生子喜歡集郵,正好過幾天就是他的生日,董事長想找點好郵票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兒子。

推銷員立刻想到自己與全國各地都有信件往來,於是就收集了一大堆郵票,再次去拜訪董事長。他說:“我今天不是來推銷的,聽說你兒子喜歡集郵,所以送點郵票來。”董事長非常高興,局麵就這樣打開了。後來,推銷員在這家公司做了不少業務。

中國曆史上的名臣魏征,不但直言敢諫,而且也善於巧諫。

魏征是中國難得一見的諫臣,他對唐太宗一向直言不諱,曾先後進諫多達二百餘次,直陳唐太宗的過錯。然而,即使像魏征這等忠臣,也不見得老是說些讓唐太宗生氣、下不了台的話,偶爾他也懂得用委婉的措辭。

有一回,魏征進宮謁見唐太宗,說:“老臣一向為國鞠躬盡瘁,往後當然也會堅守崗位,不負陛下所托。但是請陛下不要把老臣視為忠臣,就當做是良臣吧!”

於是,唐太宗便問道:“忠臣與良臣,有何不同呢?”

魏征說:“自然有所不同。所謂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稱讚,而且也可以為君主帶來明君的隆譽。但是,忠臣就不一樣。忠臣非但自己會遭誅殺的橫禍,而且君主也會背上暴虐無道的罪名,國家也會滅亡,最後也許會留下‘曾經有位忠臣’的名聲流傳後代。由此可見,良臣與忠臣有天壤之別呢!”

唐太宗聽了大受感動,說:“我知道了。希望你能信守剛才的話,我也會小心謹慎,以免有所失誤。”並且,還賜給魏征一份豐厚的獎賞。

“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實在很耐人尋味。魏征是在告訴唐太宗,自己得的美名都是多虧有他這樣的明君,如此一來哪天魏征又因為直言而讓唐太宗下不了台時,便可以“良臣”提醒唐太宗。魏征這樣的恭維,實在運用得太絕妙了。

聽老經驗:

一個喜歡養鳥的人,你偏要送他一隻貓,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使人暴跳如雷。逢迎別人也要講究針對性,千萬不能把馬屁拍到馬腿上。一廂情願的逢迎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能起反作用。隻有做到“正中下懷”,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贏得別人的喜歡也要有針對性,掌握技巧,撓到癢處,才會讓別人更高興。

第二節 善於利用輿論

故事回放:

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能真正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後來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街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都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本質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在這方麵,即使是曾子母親那麼明智的人,也常常會受別人的迷惑。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消息便席卷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凶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裏得知凶手名叫曾參的。當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曾母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麵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麵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麵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裏,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牽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聽老經驗: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麵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切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麵來說,我們也可以運用輿論效應為自己辦事情。這就像是給商品做廣告一樣,一天說好沒什麼,經常聽的話,也會形成這個商品好的意識。利用輿論和媒介也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方式。

第三節 用人之道,攻心為上

故事回放:

漢代的朱博因善於巧妙用惡人為之效力而為人稱道。比如,在長陵一帶,有個名叫尚方禁的人,曾強奸別人的妻子,被人用刀砍傷了麵頰。如此惡棍本應重重懲治,隻因他大大地賄賂了官府的功曹,就沒有被革職查辦,最後還被調升為守尉。

朱博上任後,有人向他告發了此事。朱博傳見尚方禁。尚方禁心中忐忑不安,硬著頭皮來見朱博。朱博仔細查看尚方禁的臉,果然發現有疤痕,就讓左右退下,假裝十分關心地詢問究竟。

尚方禁做賊心虛,知道朱博已經了解了他的情況,就像小雞啄米似的接連給朱博叩頭,如實地講了事情的經過。他頭也不敢抬,隻是一個勁地哀求道:“請大人恕罪,小人今後再也不幹那種傷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漢大丈夫,難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本官想為你雪恥,給你個立功的機會,你願意嗎?”

尚方禁自然極為願意,於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當天的談話情況,要他有機會就記錄一些其他官員的言論,及時向朱博報告。尚方禁儼然成了朱博的親信、耳目。自從被朱博寬釋重用之後,尚方禁對朱博的大恩大德時刻銘記在心,所以,做起事來特別賣命,工作十分見成效,使地方治安大為改觀。朱博於是提升他為連守縣縣令。

又過了相當長一段時期,朱博突然召見那個當年收受尚方禁賄賂的功曹,對他進行了嚴厲訓斥,並拿出紙和筆,要他把自己受賄的事通通寫下來,不能有絲毫隱瞞。

那位功曹早已嚇得篩糠一般,隻好提起筆,寫下自己的斑斑劣跡。

由於朱博早已從尚方禁那裏知道了這位功曹貪汙受賄的事,看了功曹寫的交代材料,覺得大致不差,就對他說:“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聽候裁決。從今往後,一定要改過自新,不許再胡作非為!”說完就拔出刀來。那功曹一見朱博拔刀,嚇得兩腿一軟,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裏不住地喊:“大人饒命!大人饒命!”隻見朱博將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寫下的罪狀材料,三兩下將其削成紙屑。

此後,那位功曹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工作起來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

聽老經驗:

抓刀要抓刀柄,拿人要拿把柄。以壞人的弱點或劣跡相脅,壞人豈有不從之理?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死穴”,也就是某種情結,或者某種隱私,如果得知了這些,那就等於握住了對方的把柄。但是在“握”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若對方狗急跳牆,事情就不妙了。這也從另一方麵提醒我們:生活中不可隨意流露自己的隱私,以防別有用心之人抓住自己的把柄,使自己陷於被動。

第四節 不要輕易得罪壞人

故事回放: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武將能像關羽一樣,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有人用“忠、信、勇、義”四個字來概括關羽。今天,關公廟不僅遍及華夏大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也處處可尋。然而,這樣的偉丈夫最終卻敗走麥城。釀成這一悲劇的不是敵軍強大,而是自己陣營裏出了叛徒——糜芳、傅士仁。

糜芳是糜竺之弟。劉備在徐州敗於呂布之時,糜家兄弟助軍資幫他渡過難關,並嫁妹於他,因此糜竺得封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諸葛亮之上。糜芳也被任為南郡太守,護衛荊州。

糜芳本事不大,但倚著國舅的身份,先言趙雲長阪坡投敵,後又與關羽時有摩擦,關羽看在兄長劉備的麵子上毫不介意。劉備入川時命糜芳與關羽共守荊州。然而在東吳攻打關羽時,糜芳卻投降東吳,使關羽失荊州,並為東吳所殺。

此前,關公在攻打襄陽風頭正健之時,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他說:“糜芳、傅士仁兩人恐不用心竭力。”關公大大咧咧地說:“汝勿多疑,隻與坐烽火台去。”

關公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臨江亭單刀赴會,捉龐德擒於禁水淹七軍,何等英雄豪邁,不料卻栽在了隻會搬弄是非的小人手裏。

唐朝時候,有一位惡人叫丁謂,跟郭子儀是同時代的,這個人當時在朝廷裏並不得誌,地位並不高,是一個小官,人很有才氣,但是有才沒有德。郭子儀那時卻出將入相,何等威風!有一次丁謂來拜訪他,郭子儀把他的家人完全撤到後麵去,自己整整齊齊穿了朝服來見丁謂。等丁謂離開之後,家裏人就問郭子儀:“你接見人從來沒有這樣如臨大敵一般,為什麼對待這個人要這樣恭敬?”

郭子儀就跟家人說:“這個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很會巴結人,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做了大官、得了誌,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複我們的。”

郭子儀的話果然應驗了。後來,丁謂做了高官,朝廷忠良凡是觸犯過他的,他都想方設法報複人家。郭子儀不曾得罪他,所以才得以保全!可以說,郭子儀的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與他“敬小人”的處世哲學是有很大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