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1 / 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不知過了幾萬萬年,這混沌世界終於分出界限,光華聚集,生靈初現。

又過幾萬萬年,些數生靈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終究得脫肉體凡胎而成神物仙禽,凡夫俗子但見仙物,莫不驚異,於是焚香結爐,頂禮膜拜,以求得保風調雨順,世間太平。凡人又怎知獸鳥豈有人之慈悲心腸,不過得一精神寄托,也並非壞事。

偶有凡人得觀靈類修煉之法,遂仿效其形,潛心修煉,以圖延壽而類山河,世稱煉氣修道士。時有高人所著道經玉符流傳於世,不少凡人依循法門修身養性,也能延年而活,遂向道之心更為堅定。更有心誌極堅者窮畢生精力尋訪三山五嶽,期求路遇真人傳法,修煉之後得以長生,然結果如何,卻不為人知。

不知哪歲年月,某修道士發現人間界之上有一世界天地靈氣充盈,仙山福地廣闊,遂呼朋喚友,結廬而居,互相印證術法,修道求真。

此界被修道士通稱為靈界。

千年萬載,修道之士多少也參透些須天地造化之功,身俱異能,縱使沒有通天手段,但也可移山倒海,撼天動地,自此修道之風日盛。

後終有能人苦修千年而悟得法門,修成仙肌玉體,渡劫而去,脫出凡塵,得道飛升仙界,不受年歲所縛,不受輪回之累,與天地同壽,享永恒仙齡。

修道士終知靈界之上還有仙界存在。

仙人既去,其所留道藏法器自為有緣人所得,後有大智慧者借助仙跡,尋覓捷徑,修道之途自然省去許多功夫,成仙之路較之其他生靈自也快速得多。

幾萬萬年之後,成仙之人已不知何幾。

靈界之上,九重天外,乃是一飄渺世界,幽幽蒼蒼,漫無邊際,即為靈界修道士所稱之仙界。

仙界之妙遠非靈間仙境所能比擬,氤氳暮靄,靈氣充盈。雲霧繚繞之下,皆是仙山,仿佛有神力托起,懸浮於仙界之間。

仙山之上四處可見奇花異果,不知已生長了多少年,是否與仙山同齡,實在無稽可考。靈禽異獸嬉戲玩鬧於雲霧之中,卻不擾仙界清淨,絲絲仙氣透體而發,更增繁華。

偶有紫氣光華一閃而過,乃是得道仙人騰雲駕霧所發之毫光。這些仙人皆為清心寡欲之輩,仙界雖廣,卻終日無事可做,為消磨時光,仙人不是打坐靜修,就是遍訪仙山,又或是尋得友人,坐而談經論道,也是快意之事。

人間有律法刑罰,仙界也自有天規。

眾多仙人無事,之中也莫不有意下凡玩樂之徒,然則天規所限,生死自有定數,仙人不得擾亂下界,私下凡間者必受天道法則懲戒,幾百乃至上千年苦修之功頓時化作烏有,靈智滅失,重回凡間嚐受輪回之苦。

在凡間輪回之時自也可以重新修行,再次得道飛升,但修道成仙本就是千難萬難之事,非極具仙緣者又如何能夠,是以眾仙人皆不願以千年之功添作賭注,悠悠萬載,也無人敢冒下凡之大不韙。

而又複言已得無盡壽命,為人間所奢之極,隻要不遇毀世之天劫,事事皆可為,又何必去濁世受苦。

仙界無日月,時光悄然流去,不為人所記憶。

這一日,但見一位仙人駕乘仙鶴破霧而來,至一座仙山之頂,仙人伸手輕拍鶴翅,座下仙鶴清鳴幾聲,然後盤旋數圈,徐徐降下,落於仙山之上。

仙人下得鶴來,隻見他麵如嬰孩,雙眼有神,高挽髻發,一根碧綠發簪橫穿而過,身著金色道袍,兩袖無風自飄,足踏纏絲金履,渾身上下仙氣繚繞。

那仙鶴也不用去管,它自行於周圍,想是沒有主人令諭,也不敢私自飛走。

仙人看了一眼落腳之處,見得四周花草參差不齊,清香撲鼻而來,又見不遠處一棵蒼鬆拔地而起,枝繁葉茂,甚是高大,樹下一大塊青石卓然而立,於是麵露微微笑意,口中道:“這倒是一處好景所在,正適合煮茶弈棋之樂。”

他伸出左手虛空而抬,一塊通體晶透的玉簡已在手中,複又抬起右手在玉簡之上劃了幾劃,隻見那玉簡刹時熒光大作,似有幾個文字在跳躍一般,旋即又暗淡下去,恢複了平常。

仙人心中默想幾下,又微微一笑,轉身向左,隨即將手中所執玉簡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