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隻是心血來潮,朝三暮四,搖擺不定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將自己的目標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想著自己的目標,相信它能實現。
這裏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我們想象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說,我們不光在思想上實現了它,並從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夢想上時,我們就會微笑,就會獲得一種美好的能量,這種能量為我們在現有的起點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每一次的想象都會加深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的必然性,這種確信會轉化為促成成果的實際行動。自信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加強,從而激勵我們去尋找可行的方式和機會。
吉爾貝特·卡普蘭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工作的人,他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他在25歲時就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雜誌。並在以後的15年的時間裏,他把自己的雜誌辦成了發行量巨大的知名雜誌之一。可是在他40歲時,他突然出售了自己的企業,當時大家都想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會將自己辛辛苦苦打拚十幾年、正如日中天的企業給賣掉呢?
原來有一天,他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樂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深埋已久的東西。這種深埋已久的情愫讓他蠢蠢欲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應該重新演繹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他覺得缺了點什麼,他聽到的演奏不符合馬勒的原意。
於是,他做出了這樣令人驚歎的舉動,出售了自己的企業,決定要成為一個指揮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一致認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不管怎樣,他的年齡已經不小了。不光因為卡普蘭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指揮,而且也根本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一個甚至連樂譜都讀不懂的經理——40歲——當指揮,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些流言蜚語動搖不了卡普蘭的決心,他甚至將目標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馬勒的作品。
然後他就開始學習,他向當時最優秀的指揮家求教。他還請了老師,又像經營自己的雜誌那樣拚命,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隻用了兩年,他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1996年,吉爾貝特·卡普蘭就演奏了美國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裏,他作為一名受人仰慕的傳奇指揮家出席了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開幕式。
如果你還沒到40歲,如果你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如果你也有自己的夢想,如果你愛動腦筋又刻苦鑽研,那還等什麼呢?即使你已經過了40歲,那麼想卡普蘭學習又何妨呢?
諾曼·文森特·皮爾曾一針見血地說:“大多數人不願意相信他們本身具備著所有可以讓夢想成真的素質。因此,他們試著滿足於那些與他們不相配的東西。”本傑明·迪斯雷裏也說過:“對於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甚至不惜拿生命去冒險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他們的意誌。”
為什麼有的人能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願為別人賣力呢?區別就在於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在一起合作時,一般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並竭盡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最終總是能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連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幫助那些目標明確的人。這就是熱烈追求夢想的力量。
聰明的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體驗我的夢想,還是在畏懼不前?”因為他們知道,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可以創造自己夢想中的未來。他們為自己規劃與自己匹配的生活藍圖,他們懂得,過去以及現在都不等同於未來。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終是同樣的畫筆,我們也能每時每刻描繪出一幅不同的、精彩的畫卷。但丁說過:“熊熊烈火是從微弱的火苗中產生的。”
你要以你的方式來生活。就像弗蘭克·西納特拉在歌中唱到的那樣:“更多、甚至更多的,是我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西納特拉先生是這樣生活的,也是這樣辭世的。因此,美國總統在他的葬禮上說道:“他以自己的方式而行事。”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幸福,努力付出的人才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