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沒有答話,秦王朱樉道:“去年雲南多有蠻夷造反,今年從四月開始,罕東(大概在敦煌至酒泉一代)、都勻(在貴州)、畢節(同在貴州)、建昌衛(巴蜀)等地蠻夷和蒙元降將相繼造反。因大軍行進,糜費甚巨,朝中遂有文臣提出放棄這些蠻夷之地,善加安撫,使其不生事即可。父皇讓大家自己的想法,也才剛開始討論。”
允熥還沒聽完秦王的話,有句話就差點脫口而出:‘大明帝國的土地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作為一個經受多年愛國主義教育和關心時事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雖然並沒有什麼班可接,但仍然反對任何喪失領土的行為。
到了大明帝國很可能可以接班了,更不會同意任何放棄領土的行為。允熥廢了很大的力氣才忍住先不話組織組織語言。
允熥一邊想該什麼,一邊暗罵上奏折的無恥文臣,雖然他並不知道誰上的這份折子。這時,湘王朱柏:“剛才七哥和十一哥如果大軍久攻不下,為了節省花費,應當允許他們稱臣,大軍撤回,詳加安撫,弟弟大不以為然。”
“那蠻夷之民多是畏威而不懷德之輩,若大軍撤回允其稱臣,他們必以為我大明怕了他們,一定更加驕橫,殺人越貨,荼毒邊民,不如一次打掉他們的囂張氣焰,使其畏威而懼之。”
湘王朱柏的思想很符合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國沙文主義啊,很符合我的胃口,不錯,允熥想。隨後,朱榑又反駁了幾句,晉王等也了幾句,話的都很簡單,有的人還很猶豫,顯然是觀點還不確定。
叔叔輩的完了,該輩了。作為在坐的火字旁輩的人中最大的一個,朱允炆當仁不讓的得第一個言。
允炆道:“幾位王叔的都有有其道理之處,邊境蠻夷之民多是畏威而不懷德之輩,已經歸順我大明的如降而複叛,當鎮壓之,不然邊民必受荼毒;但西部邊疆地形複雜多山,大軍行進不易,鎮壓叛亂往往費時日久,還難以竟全功,所以以後對於外族歸附當慎之又慎,以防得不償失,以後固守現境即可。”
聽到允炆的最後一句話,允熥腦中忽然想到了一個現代人總結的觀點,但一時不好組織語言,麵對高熾問詢的眼神,示意他先。
高熾不解,不過也不是什麼大事,於是先了自己的意見,大概內容與允炆差不多,隻是突出表達了江山已經被皇爺爺打好,後代除了時不時打擊一下北元,其他的守成即可。其他人聽了允炆和高熾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不少人都微微點頭,包括大bss朱元璋在內。
大家都完了,隻剩下允熥還沒有言了(其實不言也可以,但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允熥怎麼可能不言呢)。允熥咳了咳嗓子,雖然此時大家並沒有都盯著他。除了湘王和齊王有點兒互相針對外,現場氣氛也比較輕鬆,但允熥還是很緊張,這畢竟是他第一次在老朱麵前表意見,也很可能成為他爭奪儲君之位的第一次公開表現。
允熥又深吸了一口氣,並且盡量看向空無一人的地方,才道:“孫兒比較認同十二叔的觀點,但還有不同之處;剛才二哥以後對於外族部落歸附當慎之是對的,但以後固守現在的疆土是不對的,我大明還需要不斷的開疆擴土。”
聽了允熥的話,大家其實沒太大的感覺,不過是又一個鷹派而已;老朱都微微皺眉,因為這個觀點完全與他的理念相背離,老朱希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固化的,萬世不易又相對簡便易行的製度,但如果子孫後代不斷的對外擴張,自漢代以後的曆朝曆代,對外擴張大多消耗國力很大但成效甚微,得不償失。
老朱的觀點是有道理的,秦漢時期已經把周圍容易征服的地區都征服了,形成了後來的傳統漢地,剩下的地方都是不好控製的地方,從漢武帝起開始馴化這些地方的蠻夷,或移民實邊,但到明初也沒有太大的成效。這個以後在細,因為允熥接下來要的話不是從這個角度的。
=====================================================
注1:明代皇宮很大的,北平故宮是仿造南京故宮造的,去過北平故宮的人都知道有多大了。同時皇子基本沒有宮內騎馬、乘轎的待遇,所以要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