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秀才’朱椿道:“我這做叔叔的可要反駁你了。 Ww W COM這下已定,四海之內雖偶有叛亂,但都是蘚粒之疾,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內修德政,同時防範北元起死回生而已,開疆擴土是很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很容易變成隋煬帝那樣徒耗國力之舉。”
允熥到了這時,反而不緊張了,回道:“十一叔的有道理,不過侄兒有幾個問題請教十一叔。”
“什麼問題?”朱椿道。
“一畝地的糧食產量,北方上田是二石(dan)左右,南方上田是四石左右,中下田當然更少。雖然因為多年戰亂人口較少土地不夠精耕細作,但畝產增加的餘地也不大了,我的可對?”
“確實如此。”
“侄兒並不清楚全國現在有多少畝耕地,但是如果疆土不擴大,耕地總數不會有多少增加的,我的可對?”
“不錯。”
“畝產不會增加多少,耕地不會增加多少,那麼,如果疆土不擴大,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會一直不怎麼變化,侄兒的可對?”
“對。”這時,好像有人想到了什麼,有點躁動。
“而在國家穩定,沒有大的戰亂的情況下,下的總人口會不斷增加,那麼,總有一,人口的總數會過全國糧食能養活的人口的數量,侄兒的可對?”
“……你的,我沒有現問題。”
“當人口過了糧食總產量能養活的最多人口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人吃不上飯,這部分沒飯吃的老百姓會怎麼幹?總不會在家等著餓死吧。”
這時,已是全場抽氣聲,這個理論在後世因為科技的快進步導致糧食產量提高的度很快(味道和營養就不要了),以及各種合成食物的大行其道,已經不是特別正確了;但在這個年代,這個理論就是普世真理,是比後世的普世價值還要真的真理。
同時,在座的皇子皇孫還沒有像明末時期,大聲質問被俘虜的起義軍士兵為什麼不在家餓死的b文官那樣的傻叉,大家從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朱元璋同誌的起家史就可以知道,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餓死,在所有人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一場水旱災害就會導致大規模的起義,或者站在統治者角度,叫做叛亂。
連老朱都震驚了,他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但允熥提出來後,他竟然無法反駁。允熥的話中當然是有瑕疵的,並非每一個快餓死的人都會起義,還會有易子而食等做法;也並不是每一次起義都一定需要大規模鎮壓,可能幾十個飽餐一頓的衙役就能幹掉幾千饑民,類似的事情在他年輕時候見多了。
但作為想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萬世基業的朱元璋來,可能幾百年以後才危及大明江山的問題,他都想在他生前就留下解決方法。老朱這回認真地看著允熥,看他接下來會不會出解決的辦法。
其實類似的想法古人也有,唐代就有過將狹地百姓遷往寬地的法令,但是古代從未有人係統的總結過這些社會學規律,也才有了今允熥裝逼的機會。從現場反應來看,效果非常不錯。
不過允熥一點輕鬆地感覺都沒有,因為可以算是現在全世界第一大bss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認真地看著他,弄的允熥非常緊張,前胸後背的衣服上已經濕了一片,感覺好像去萬達應聘一個職員結果萬達大老板王**親自來麵試一樣。
但是再緊張也得繼續完啊!允熥又深吸了兩口氣,繼續道:“所以孫兒以為,以後僅僅是守成是不夠的,當然內修德政是必須的,但是繼續開疆擴土,獲得更多的肥沃的土地去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也是不得不為的。如果不內修德政或過度使用民力,恐怕會像隋代那樣二世而亡。”
“但是如果死守祖宗的遺留而不思進取,則遲早會有起義來企圖推翻我大明。自秦代開創大一統皇朝以來,共有兩漢,李唐,趙宋維持時間較長,除了趙宋是亡於蒙古人以外,其他三朝滅亡之事均由民間造反引。”
“西漢哀帝時就有造反百姓,還放火燒了武帝的茂陵,動搖了西漢的統治,王莽篡漢實際上是給劉氏解了套,讓下人以為老百姓吃不上飯全是因為王莽改製,這才有了東漢建立;光武帝建立東漢,維持了一百六十年,就已經糧食不足,爆黃巾叛亂,地方上大封州牧,動搖了東漢統治,才有後來魏武代漢。”
聽到這裏,數個人注意到允熥用了“王莽篡漢”和“魏武代漢”這兩個含義完全不同的詞語。‘允熥看來對曹操感觀不錯。’朱元璋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