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唐代成立二百年多以後生了第一次大叛亂王仙芝黃巢造反,但唐代之前有過一次安史之亂,回鶻胡兵和三鎮之兵荼毒百姓,劫掠農民,人口銳減,直到數十年後才恢複。”
“所以為了大明能不斷延續,要麼擁有更多的耕地以養活越來越多人口,或者讓增加的老百姓自己去番國找食吃。”允熥從另一個方麵非常新穎的解釋了這幾朝幾代的滅亡原因,並且還有道理。
這時,朱元璋開口了:“你們覺得允熥有什麼的不對的地方了嗎?”他麵對著自己的兒孫道。這話時的朱元璋,非常認真,就好像是在與大臣們上朝,從沒見過朱元璋這個樣子的朱權朱允炆朱高熾,和本書的主角朱允熥都是瞬間感覺括約肌已經快要控製不住膀胱裏的液體流出來了(就是控製不住要尿了),隻是僅存的理智仍然在使腦神經向括約肌傳達著‘堅守’的命令。
晉王朱棡道:“允熥的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斷擴張土地,如何保證這些遙遠的土地始終控製在我大明的手中呢?唐代向西擴張,曾將疆土越過鹹海,詩仙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西邊,但後來中原混亂,西域之地盡失,並且對西域的擴張也較大的消耗了唐代的國力,如何避免新得之地不失並且不消耗大明國力呢?”
這晉王也是有希望當儲君的人,自然要多多表現,並且晉王也確實很聰明,在別人還在思考允熥的觀點時,就提出了問題。
大家也都覺得晉王的顧慮很有道理,一邊自己想如何可以辦到,一邊看允熥有沒有什麼辦法,包括老朱。
如果有鐵路和電報,自然可以容易地控製很遠的地方。允熥想到。不過現在既沒有鐵路,也沒有電報,允熥也不確定如果現在開始加緊研究什麼時候可以研究出蒸汽機和實用化的電機(注1),所以不能這個;遠西之地的白人通過允許殖民地的官員軍閥化的方式保證了殖民地不徹底脫離控製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擺在朱允熥和大明麵前的隻有一種方式。
“回二叔的話,侄子想來想去,唯一可行的方法隻有——分封,並且是如當年周武王那樣的裂土實封。”這話一出口,現場的所有人,好吧,隻是朱家人,不包括太監,頓時齊刷刷地變了表情。這個回答已經出了他們的想象,在漢武帝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大一統思想下,所有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不會考慮到這一點,這是完全在他們思路範圍外的答案。
“這,這,我中華自當一統,豈可,豈可”深受儒家教育多年並真心喜愛儒家思想的蜀王朱椿下意識就蹦出這麼句話,不過他馬上頓住了,現在大明不就是實行了分封製嗎?他朱椿自己不就是一方藩鎮?雖然不是真正的裂土封疆,但現在也差不多,有獨立的軍隊,地方官府也是任意指使莫敢不從,和獨立的王國也差不多。其他的王爺或者王子也都反應過來了,真要是實封了,對他們可有好處。
糾結的反而是朱元璋同誌。作為一個連宰相分權都不能容忍,寧可自己每工作十二個時以上的皇帝,分封諸子於邊隻不過是因為他最信任的隻有自己的兒子,並不是想讓兒子們如漢初那樣各自立一國,最後弄的像漢景帝時晁錯削藩叔侄相殘那樣。
允熥並不知道老朱在想啥,隻是對蜀王朱椿道:“十一叔,我中華在商周時期所據不過中原一地,乃分封諸侯於山東,北平(注),山硒,三秦,湖廣,直隸,浙北,到始皇帝一統下之時,各諸侯封地已全為我中華之地,百姓已由華夷混居變成全為我中華之民。”
“若行分封諸侯,當在邊遠非我華夏熟地進行,可使我中華土地大擴,即使中國(指傳統漢地的政權)式微,難道各封國不需要中華之民?並且,當年東周時期子式微,諸侯混戰,最後秦國一統下;如果秦國也是姬姓諸侯國是文王或武王之後,那麼難道不相當於周代再建,如光武帝建後漢一般?”
道這裏,允熥覺得非常地口渴,停下喝了一大杯茶水。這茶真好喝啊,我在現代也喝過不少茶葉,從沒喝過這樣的,看來這是頂級茶葉了。把該的差不多都完了,心情放鬆下來的允熥想著。
===================================================
注1:實驗室的手搖式電機不具備推廣價值。
注:這裏的北平指代燕趙大地,明代初年燕趙之地叫做北平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