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大家散了,回過神來的允熥才意識到,剛才他表現的有些過了,真實的允熥不喜讀書,恐怕給大家的印象不像是能舉這些史例的人,現在隻能盡力補救;還好平時允熥的想法就不走尋常路,所以想法和思考的角度不會給人太突兀的感覺。
老朱在他話時一直在看著他,並且目光不像是在看自己的孫子,不過允熥沒抬頭不知道。朱元璋又道:“你今回去後把剛才的話寫成文稿,明寫完後我叫宦官去取。”
允熥答了一聲“是”,頓了一下,見老朱沒有別的吩咐了,行禮退下。
===================================================
其他人都走了後,老朱雖然在批折子,但今卻有些心不在焉。自從馬皇後死了以後,朱元璋還沒這麼心不在焉過。主要是今允熥的觀點給他的“驚喜”太大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從沒有人想過的觀點擺在了他的麵前,導致他雖然在批折子,卻總忍不住想。
如果完全按照朱允熥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有三大優點:第一,避免了為了削藩而兄弟相殘;第二,避免了因為糧食不夠吃而亡國;第三,在中央政權崩潰時,有可能有諸侯國能再造大明,再不濟也有朱姓國家能存活。但是,理論畢竟還隻是理論,實際執行中會生什麼問題,不好;甚至可能理論中還有問題,隻不過他現在沒現而已。
允熥今話時提到‘叔叔或兄弟封到哈密’的話朱元璋當然也注意到了,不過他不反感這點,當皇帝的人如果連這點氣概都沒有怎麼能當好呢!就憑允熥今這個大家都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的理論,朱元璋已經把允熥作為第一考慮的接班人了(允熥多半有班可接了),隻不過他因為以前從未把允熥當做繼任者考慮過,不知道他的處理事物的能力如何,下一步找一個合適的借口把允炆和允熥都派出去處理一些事情,如果允熥太眼高手低的話也隻就不行了。
心不在焉的批了幾份折子,朱元璋也意識到了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推開折子,一看時間也已經午時三刻了,於是叫太監去禦膳房傳膳,自己踱著步子走出房間,走到平時吃飯的屋子。
吃飯時,朱元璋總感覺自己好像有什麼沒注意到的地方,心中總有一份隱憂,但不知道是什麼。吃完飯的朱元璋來到謹身殿西閣一間布置的巧別致的屋子準備午休。
這時,老朱的另一名隨身太監蘇懷恩走進來,道:“今安排的私下注意三皇孫……”聽到這句話,老朱頓時睡意全無,因為他終於知道自己的隱憂是什麼了!那就是允熥和以前不一樣了,變了,而且變化很大。
要不是皇宮之中,特別是文華殿在朱標去世前後,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進來個人,他都要懷疑允熥被人調包了!就是現在,他都懷疑允熥是不是被借屍還魂了。
不過按照流傳的借屍還魂的情況,應該沒有死人的記憶(作為古代人的朱元璋當然想象不到來自六百多年以後的高科技魂穿是可以保留原記憶的);並且朱標死時允熥的悲傷不是假的,沒有人能在這上麵騙過老朱。
朱元璋也搞不清頭緒,最終還是決定繼續觀察。“如果你真的不是允熥了,一定會有痕跡的。”朱元璋這樣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