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感冒,就用清瘟湯(2 / 3)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對老人的病情進行解釋,形象點說,是因為老人的消化功能本來就很弱,吃飯少,血液之中能夠吸收的營養自然也很少,心肌細胞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處於“饑餓”的狀態。一吃飯,人體內的大量血液就會聚集到腸道之中(我們吃完飯後,總會感覺腦子是遲鈍的,主要是因為大量的血液在胃腸道堆積,令腦部供血減少),結果心髒獲得的營養自然少很多。於是,心髒就會向大腦發出信號,發悶、發痛。因為老人家的消化吸收功能弱,因此血液需要很長時間聚集在胃腸道附近,以求運走更多的營養物質,所以老奶奶吃晚飯之後,要一個多小時以後,等血液不再聚集在胃腸道上,胸痛、胸悶的症狀才會得到緩解。

明白了病因,我告訴老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揉肚子。操作的時候先將雙手放在肚臍上,以肚臍為中心,按照順時針方向轉圈,一圈圈揉搓,將整個肚子揉搓一圈。每天三餐之間反複做40次,撫摸完之後再吃飯,飯後按揉不少於10次。

揉肚子就是對“脾胃”進行“滋補”。肚子上的穴位很多都是主管胃腸道的。揉肚子可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從而調胃理脾,幫助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這個效果已經得到了證實。

一周後,我再一次到醫院看望老人,進入病房的時候看見她的位置空著,覺得奇怪,抬頭發現老人從走廊拄著個拐棍慢騰騰地走過來。老人的氣色有了明顯的變化,她開心地告訴我,她按照我的方法一直堅持做,胃口現在好多了,吃飯的時候也不感覺胸口悶、胸口痛了。她堅持繼續做,症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今天複查的時候醫生對她說,照這樣下去,第二次心髒搭橋手術可以不做,用不了一周就能出院了。

過了一周,老人果然如期出院了。出院一個月以後家人帶她到我這裏複診,說還在堅持我教的方法,而且情況非常穩定,食欲也增強了不少,家裏人都說她氣色好多了。

心腦血管疾病如今已成為大眾疾病,很多人甚至從三十歲就開始患上這類疾病。鄰居家的大爺常年高血壓,我叮囑他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緩解高血壓,但是這位大爺卻並不聽囑咐,認為吃藥多了對身體有傷害,因此無論血壓升到什麼程度他都不在意。

可就在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他卻因為腦血栓住了醫院,差點半身癱瘓,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大爺終於脫離了癱瘓的危險,出院的時候,醫生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他每天堅持服用阿司匹林,這回大爺可是犯了難。

我們都知道,腦血栓出現第一次之後,以後還可能會有複發的危險,並且發作之後,一次比一次難治,所以一定要安全服藥,保護好自己的心腦血管。阿司匹林是全球醫學公認的腦血栓患者應當服用的藥物,能夠顯著降低中風、冠心病的發病概率。

有些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甚至服藥至終老,大爺一聽此話,不悅更甚。在他看來,“是藥三分毒”,而事實卻也如此,長期服藥對身體產生的副作用是比較大的。雖然現在的阿司匹林在工藝上已經做了重大改善,在藥片外麵包裹了一層膜,使得藥片在進入胃中的時候都不會被破壞,直到進入腸道中的時候才能融化,阿司匹林才能生效,即使久服,也不會導致胃潰瘍。

在我們人體的血液中,含有一種叫“血小板”的東西,在傷口出血的時候,血小板會凝集在傷口處,堵住傷口,而且在出血的時候血液會自動凝集在傷口處,堵住傷口,以防流血不止。

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的凝集也有著密切的關係,阿司匹林之所以能夠治療中風,主要是由於阿司匹林能夠抑製人體中血栓素2(TXA2)的合成,而這種物質恰好能夠激活血小板功能。阿司匹林阻止了血栓素2的合成,就相當於降低了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就不會輕易聚集,形成血栓。如此,中風和冠心病的發生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雖然我為鄰居大爺解釋了阿司匹林的防血栓原理,但是他仍然不能接受永久性服藥的事實。我隻好另尋他法。

之後我突然想到,生薑也能夠預防腦血栓的發生。因為生薑之中富含生薑酚、薑烯酮、薑油酮、去氫薑二酮等成分,它們同樣能夠抑製血栓素2合成,進而降低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概率。

生薑裏麵的“薑酚”能夠抑製血小板抱團聚集,其功能與阿司匹林不相上下,所以能夠代替阿司匹林預防腦中風等疾病。

大爺一聽到我的這些介紹可是笑開了顏,立即服用生薑,一吃就是五年多,而這五年之中,腦血栓再也沒有發作過,身體還算硬朗。

但是要注意,這種方法並非每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都適用,並且要堅持不懈才能見效。症狀嚴重或者是服用生薑的過程中血壓並不能降低或平穩的,應當及時服藥,切勿耽誤病情。

薑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料,也是應用廣泛的藥物。平時有個感冒發燒,可以熬些薑湯來喝。從中醫的角度上講,生薑為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上就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說。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那仙草即為生薑芽。生薑別名“還魂草”,薑湯即為“還魂湯”。

在中藥之中,薑的使用率也很高。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共擬113方,而用生薑之方就有37個,幹薑之方有23個,由此也能看出薑的重要性。

薑有生薑、幹薑之分。幹薑屬性熱,辛烈性較強,能夠溫脾胃之陽,溫肺化痰,臨床上常用幹薑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寒飲犯肺、喘咳等症。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化痰止咳、溫中止嘔、解毒之功,臨床上常用其治療外感風寒、胃寒嘔逆等病,被稱作“嘔家聖藥”。

在哥哥的補課班中有很多學生身體虛弱,容易感冒,每當這時,哥哥都會為他們熬上一碗薑湯紅糖水來發汗,到了第二天又是一副生龍活虎的模樣。

在此為大家推薦的就是生薑瀉心湯,源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主要構成藥材為:甘草、人參、幹薑、半夏、黃芩、黃連、生薑、大棗。該方劑為和劑,可以調和脾胃之氣,以解寒熱之紛,同時增補中氣。人體脾胃各有各的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若升降無序,身體就會出問題,此時用芩連的苦寒降之。脾氣不升則寒瀉利生,因此要用帶辛熱的幹薑溫補;而半夏消痞能夠開豁痰氣。脾胃氣弱,則不可上下斡旋,要用參、草、棗補之。該方劑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能夠治療中焦不和等病。多用在胃下垂、胃擴張、慢性胃炎等胃陽虛弱、水飲內停症。

我有一個朋友擔任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工作壓力非常大,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前段時間,單位體檢,查出他患有輕度胃炎,他當時也沒當回事,心想幹這行,不可能身體一點毛病沒有。但是沒過多久,他就覺得身體不舒服,經常不想吃飯,三天兩頭腹瀉,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兒出了問題。

可同事笑話他一個大男人整天疑神疑鬼的,沒有體檢之前不是照樣生活、工作嘛,也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這體檢發現有點問題,就覺得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了。同事這一“調解”,他也就真的把心放寬了很多,仍舊照常上班。一周之後,他感到自己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了,爬樓梯的力氣都沒有了,大便溏稀,甚至有種虛脫的感覺。到藥店買藥,藥店裏的人依據他的描述,認為他患的是腸胃炎,給他開了諾氟沙星和小檗堿口服液,沒過多久,症狀就得到了好轉。

之後公司派他出差,他便隨身帶了些藥跟著同事出差了,但是到了外地,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飲食不規律,他幾乎天天都在吃藥,返程的過程中一直不太舒服,腹痛、腹瀉一同找上他,火車上藥品有限,他趕忙給我打電話,將前後的經過敘述了一遍,我心中大致有個數了,叮囑他千萬要弄到薑,然後用開水泡薑喝,能夠稍稍緩解症狀,熬過了這段行程就好了。

起初他並不相信我為他開的方劑,但是沒辦法,難受得坐立不安,隻得讓列車員幫忙找了一些薑來。

幾個小時之後,火車終於停了下來,朋友趕忙打車來到我的診所,有氣無力地躺在沙發上,他說自己從上火車就開始腹痛,上廁所的次數不下10次,大便水樣,頭暈目眩,渾身無力,喝過生薑泡水後,感覺好了很多,否則根本堅持不到下火車。他告訴我,一路上都覺得胸口堵得慌,我讓他張嘴,看到他的舌苔滑膩,於是給他煎服一劑生薑瀉心湯。喝完之後我讓他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

到了第二天,他的精神頭就非常好了,夜間隻上過一趟廁所。之後,我又為他開了兩劑,讓他帶回家自己煎服。兩天之後,症狀全部消失。

《傷寒論》第157條:“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也。”講述的就是其治療胃中不和的原理。

因此,如果有人腹瀉,腹中雷鳴,伴有幹噫食臭,就能夠用此方解決難題。如果腹瀉症狀不明顯,便溏,每天兩三次,並且喜歡打嗝,也為脾胃不和的表現,也應當喝些生薑瀉心湯。

但是,很多疾病的治療都倚靠“對症下藥”四字進行,生薑瀉心湯的關鍵點為調和胃中不和,因此隻有在解決此方麵問題時才更加得心應手。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古人非常重視脾的地位,脾在五行之中屬土,有“載物”“生發萬物”的性質,脾胃掌管飲食消化、吸收,以及傳輸營養、水分等,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所需,所以用“後天之本”來形容恰到好處。

脾和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髒腑,二者相互關聯,構成表裏。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一同完成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穀才得下行,利於消化;脾主升,水穀精微才可輸布全身。

人為了維持生命活動,需要每天攝入一定量的水,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尤其是負責運化水液的功能出了些問題,容易產生不正常的水,我們也可以稱其為病水、壞水,這些水即為我們所說的水飲。水飲發生位置會有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水飲在表,我們可能會覺得身體沉重,水腫;水飲在裏,則表現為愛拉肚子;胃中有水飲,則可能表現為心悸,胃中咣當咣當的;水飲上走,可能會導致頭暈,氣短等;裏麵水多,可能表現為頭暈、高血壓;水飲停在四肢關節,可能表現為關節疼痛難愈;水飲與熱結合,可能表現為濕熱、痰熱;水飲和寒結合,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寒飲、寒濕。

俗話說得好:“十人九胃病。”此話為醫學大家李東垣說的,他曾寫過一本傳世醫學名著《脾胃論》,就是在強調多數人都有脾胃問題。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脾胃問題多為虛寒所致,虛寒的脾胃通常會兼夾水飲,因為脾胃主運化水液,功能不好容易出現病水、壞水。此時要用到枳術湯來幫忙。

枳術湯隻有枳實和白術兩味藥,源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取枳實15克,白術10克,加入150毫升水進行煎汁,汁熬到剩下一半時即可。再用同樣的方法熬一遍,將兩次熬得的汁混在一起,每天早晚各飲一次,每次飲50~60毫升即可。

枳術湯雖然隻有兩味藥,卻是治療水飲結於心下的良方。方劑之中的枳實大於白術一倍,行氣散結除飲,白術量小於枳實一倍,健脾利水,用於因實而致的脾虛。兩藥一消一補,攻補兼施,互相為用,而消大於補為其特點。傳統氣機為一升一降,符合脾升胃降生理特性。曆代醫家皆選此方治療胃脘痛、痞滿,療效甚好。臨床實踐證明,發現此方可用在水飲、食積結於心下影響脾失健運的胃脘痛、痞滿證,對於多數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胃下垂、便秘等症均有很好的效果。

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旅遊,可能是水土不服,晚飯過後,朋友開始肚子發脹、胃裏泛酸、口中時不時地翻上一股氣兒來。仔細一想,此症剛好符合了枳術湯特點。於是,我將隨身帶過來的中藥按方為朋友熬了一碗,一劑下肚,症狀消失一大半。

然而,枳術湯並非僅僅針對簡單的水土不服出現的狀況,它可以說是個萬能方。張仲景以枳術湯為主方,配伍其他藥方,得眾多方藥。枳術湯主要用來治水飲停於心下導致的“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如果伴隨著腹脹痞滿,則配伍厚樸、大黃;如果伴隨著胸悶痛,則配伍薤白栝樓實;如果伴隨著腹痛,則配伍白芍。而且,以枳術湯為主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加減方。

枳術湯除了能夠治胃病,日本醫家湯本求真認為此方還可治療肝腹水。因為肝硬化導致脾腫大時,心下也能夠出現心下痞堅如盤。總之,無論是胃的病變還是肝病變,都離不開“水飲所作”。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看,枳實行氣,也就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胃排空,減緩胃瀦留,為中藥胃腸動力劑。白術可以將瀦留在組織間液、腹腔、胃腸腔等體腔中的多餘水分“拉入”血管中,之後通過腎髒排出體外。

過年過節的時候,滿桌子好吃好喝,腸胃不適也就成了常有的事兒,尤其對於老人、小孩等腸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容易患腹脹、惡心、納呆、大便秘結、噯氣酸腐、肚腹脹熱等症,通常情況下,推薦大家熬些消食化積粥來喝,比如取大米100克,茶葉6克,將大米淘淨後放到鍋內,倒入適量清水,再將茶葉放到沸水衝泡6分鍾,取出茶葉汁倒在鍋內,和大米共煮成粥即可。對於飲食不節導致的食積,還可服食山楂片或用午時茶煎湯溫服等,操作方便,還可健脾消食、理氣和胃。

附子為眾多中藥中經常用到的一味藥,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有“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之說。附子一物,上下,攻補,寒熱,行止,內外均可,隨其配伍的不同而變化無窮,使用得當,則療效卓著,在群藥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被奉為“百藥之長”是有據可依的。

但是,附子有毒,用不好會有生命危險。附子的用量向來存在很大爭議。通常附子用量都不超過15克。臨床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加大用量至30克左右。內寒嚴重,可增至50克左右。所謂的“火神派”,會用到100克以上。具體用量為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

附子一定要先煎,9克左右先煎半小時,15克左右先煎1小時,30克以上先煎2小時,之後二煎,開小火煮40分鍾即可。煎附子的時候可以入一塊生薑,30克左右,拍碎即可,再配合蜂蜜50克效果更佳,能夠減輕附子的毒性。

說完附子,再來給大家推薦一個名方——附子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出自明朝方賢著的《奇效良方》。構成藥材:人參、白術、幹薑(炮)、附子各10克,炙甘草5克。適應證:中寒中濕,嘔逆虛弱。

經常會有一些慢性腹瀉的患者來我這看病,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再好的身體,也會難以忍受慢性的消耗、疼痛的腹部,以及外出常頻繁跑廁所的尷尬。

從西醫的角度說,導致腹瀉的因素有:情誌、微生物感染等;而中醫認為此病屬於“泄瀉”“痢疾”“腸風”“髒毒”範疇,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在脾胃和大小腸,脾虛、濕濁為該病的主要誘因。找出病因後,治療的過程中要做到標本兼顧,溫中健脾,澀腸止利,化濁,我選擇的基本方為“附子理中湯”,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加減。

一天,一個三十歲上下的女性帶著自己的母親來看病。她的母親來看望她,為了讓食物更可口些,女孩烹調用油太多了,吃了一頓飯後,母親就開始消化不良,要去廁所。從吃過飯到來到我的診所之前短短的幾個小時,就去衛生間達到五次。女兒擔心母親這樣下去會脫水,便帶她到我這裏來。

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就發現她麵色很白,神疲倦怠,好像連走路都要扶一把了,再看看舌苔,舌淡,苔薄白,把把脈,則脈沉細弱。我問她是不是喜歡喝溫熱的食物,特別怕冷。她說,你怎麼知道,在家就知道吉林很冷,可沒想到這麼冷,把能穿的厚的衣服都穿上了,還覺得冷。

另外,她還說,在家裏解大便的次數也比較多,一天有三四次,大多是清晨四五點鍾的樣子,一聽到肚子咕嚕咕嚕叫了,就要立刻起床去廁所,解完大便後症狀就消失了。還有一種現象比較奇怪的是,每次吃完飯後,必然會要去廁所解大便,可人必須要吃飯,隻好是這邊吃完,那邊拉,這種症狀一拖就是二十多年,如果碰上次數特別多,就吃點止瀉藥,次數就會減少。時好時壞,除了人瘦點之外,也沒有其他毛病,她也沒有在意。

根據她的表述,我判斷這屬於脾腎陽虛,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我讓她停服其他止瀉的西藥,給她開了6劑附子理中湯,用水煎服。

一個星期後,她的女兒再次來到我的診室,高興地說,母親腹瀉的次數明顯減少了,而且以前每次腹瀉前肚子都會咕嚕咕嚕響,現在也好了不少,隻是,母親明天就要回老家了,需不需要帶點藥回去?我為給她開了3劑附子理中湯,加炒淮山15克,黃芪20克。

一個月之後,老人的女兒專誠上門感謝我,說我將伴隨她母親二十年的腹瀉頑疾治好了,現在胃口也好了很多,人也精神不少。

每年八九月為嬰幼兒秋季腹瀉高發期,此時去醫院,兒科輸液室裏肯定是一片哭聲,家長們八成是來陪孩子打點滴治療腹瀉的。但是幼兒秋季腹瀉大多是輪狀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類西藥治療幾乎無效,若此時改用中藥治療,效果甚好。

推薦中藥方劑:紅參、附片各5~10克,肉桂3~5克,茯苓10~15克,甘草3克,隨年齡大小增減,每天一劑,用水煎汁,少量頻服,療效顯著。脫水者可以根據脫水程度口服補液鹽。也可以用少量鹽、葡萄糖、溫水調成補液鹽,同樣能夠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