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
這時間雖看似不長,帶來的變化卻足以讓人驚歎。
四年多前的那個春季,北夏餘孽果然卷土重來,一口氣攻陷了宛城,並趁勢而下,最終被暫時阻隔在了橫貫南北的烈河邊。大楚朝廷從上到下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居然委曲求全地說出了“願與君分而治之”的話。這樣的示弱並未換得新任北夏王呼赫魯的“高抬貴手”,反而更大地激發了其的野心。
呼赫魯,翻譯過來就是“青色的龍”,這個以龍為名的男人迫不及待地想進駐肥沃的中原,真真正正地將其作為自己的巢穴,名正言順地君臨天下,而後從容地繁衍自己的龍子龍孫。
千鈞一發之際,元承率領自己臨時整合而成的“承天軍”趁其不備,連續收複了那曾被北夏占領的城池。
雖看似不可思議,實則也是時勢使然。
北夏人獨有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使得他們的本性中充滿了“掠奪”和“殘忍”的一麵,攻下城池後也不懂得施恩,隻知道一味榨取,甚至有不少人以殺人喝血為樂。百姓雖在強權下看似屈服,其實心中早憋著一把熊熊烈火。眼看著有同族來救,紛紛主動在城中做內應,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就了一條“光複”之路。
就這樣,不可一世的北夏餘孽被一前一後堵截在了正中央。
好在朝廷並未昏庸到頭,知道此時“外患”的威脅度遠高於“內患”,於是與元承心照不宣地聯起手來。話又說回來,此時若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比如與北夏聯合攻打元承,怕也會被人活活用唾沫淹死。民族大義之下,任何人都不敢纓其鋒,即便是皇室也不例外。
前後夾擊之下,北夏餘孽最終敗亡而逃。
這呼赫魯甚是狡詐,為了換取一條生路,逃亡途中每到一處都隻掠奪不會影響馬速的糧食,將剩餘的房屋財物等全數燒毀,卻將人砍得半死。吃完了就再去搶,以戰養戰,故而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元承手中的軍隊數量並不算多,且大部分跟隨他時間較短,使用起來還稱不上“得心應手”。再加上,追逐途中每到一處還需救治百姓,最終果然被呼赫魯帶著殘部逃回了草原上。
不過即便如此,這匹負傷的野狼也是元氣大傷,起碼數年之內再無力侵犯中原。
原本的雲山義賊,現在的承天軍於是占據了南至穀梁,北至寧城的大片地區,原以為還有一場硬仗,卻沒想到,那無能的皇帝居然硬生生地被之前幾近兵臨城下的陣勢嚇破了膽,死活不肯再戰。再加上,國庫已然空虛,也的確沒有辦法支撐下一場戰爭。
形勢就這樣再次詭異地僵持了下來。
就在此時,另一件事爆了出來,如今的承天軍之首——元承,就是原本的鎮北秦烈的長子。
鎮北侯先祖王輝跟隨高祖平定天下,高祖笑稱其為“吾之常勝將軍”,並賜姓為“秦”。其後,鎮北侯一直延續至今,直到十來年前,因為一場冤獄,十歲以上的男丁全數被判斬首,女子與幼童則為流放。最終,女子一起自縊於家中,而那僅剩的幼童也就此消失在人們的眼中。
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死了,畢竟流放路漫漫,那還隻是個柔弱的孩子,出現什麼意外實在是太正常了。就算勉強活下去,也不過是做一世的罪人罷了。
卻未曾想到,他不僅活著長大,而且一路走到了如今這令人驚歎的地步。
就此,雲山義賊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原來是一群從流放之地逃出的“罪戶”。這其中不乏貴胄之家的後代,怨不得明明是賊看起來卻又不像是賊了。
皇帝聽說後,居然拍桌叫好,隨即下旨——冊封秦元承為鎮北侯,永鎮北疆,拒敵於塞外。
無數官員心中都無奈了,在他們看來,秦元承去掉了禦賜的姓,改名為元承就足夠說明一切,卻未曾想到,他居然應下了聖旨。
對此,蘇綠曾開玩笑地說:“我還以為你會把聖旨砸回那太監的臉上。”
元承瞥她一眼,眼神有些無奈:“百姓需要它。”
之前的奴役與戰爭已經讓民眾嚇破了膽,若是不接下這聖旨,他們就都明白“戰爭遲早還會爆發”。民心不穩,強敵猶在虎視眈眈,最終的結果隻是“親者痛,仇者快”罷了。
故而,渾身上下寒氣四溢的元承從那雙腿顫抖的太監手中接過了聖旨,沒有跪下,因為不屑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