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曰:常羊山從此陰雲鬱結,碧天不開,還時時聽見悶雷在山穀中轟鳴回響。據說那是失敗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揮舞武器,在與敵人作戰。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詩句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複仇。(另有一說認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頭的意思)。
當炎帝還在統領天下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歌曲,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後來炎帝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打敗,他的兒子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隻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刑天使用的武器是戚,是一種巨斧;還有一塊青銅方盾,古代稱為幹。
刑天左手握著青銅方盾,右手拿著大斧,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見刑天殺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黃帝久經沙場,經驗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揮劍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頭顱被斬落下來。落到地上的刑天之頭,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頭顱。由於失去眼睛,他沒有看見自己的頭就在他身處的常羊山腳下。
黃帝擔心刑天找到頭顱後會恢複原身再和自己交戰,就拿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劈去。隨著一聲巨響,常羊山被劈成了兩半,刑天那碩大的頭顱就勢滾進山穀。隨後,那兩半山又合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埋葬在裏麵。
刑天感覺到了周圍的變化,知道黃帝已經把自己的頭顱埋進山腹,但是他並沒有氣餒。他站起來,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著天空胡亂揮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兩個當做眼睛,張開肚臍做嘴,繼續與黃帝搏鬥。
刑天雖然失敗,但是他永不妥協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人。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寫詩對刑天的這種精神大加讚頌,詩中雲:“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傳說刑天是名勇者,有次民間出現一凶獸,常吃人,眾人束手無策,推薦幾名勇士前去製服,其中就有刑天,但是怪物十分強大,隻剩刑天和一名戰士還活著,最終怪物被殺死,勝利之後,正欲離去,那名戰士禁不住利益的誘惑,殺死刑天,榮譽自己一個人獲得,並將刑天的頭部藏到山裏,之後刑天怨恨未平,胸前生出兩隻眼睛,腹部生出嘴巴,回到部落將那名戰士殺死,可人們已經被蒙蔽,認為刑天是怪物,想要消滅他,之後刑天逃回山林,每日每夜都在找自己的頭,遇到人類就將其殺死,以解心中怨氣。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征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載,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禦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幹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陶潛此詩寫成後,“刑天舞幹戚”一詞,因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幹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北宋宣和六年,曾紘於《陶靖節集》後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淵明讀山海經詩有“形夭無千歲,猛誌固有在”之句,竟莫曉其意,後讀《山海經》雲:“刑天,獸名也,好銜幹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錯。形夭乃是刑天,無千歲乃是舞幹戚耳,如此乃與下句相協。
南宋時,周必大(1126-1204)於《二老堂詩話》書中提出反駁。他認為:餘謂紘說固善,然靖節此題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終始記誇父,則此篇恐專說精衛銜木填海,無千歲之壽,而猛誌常在,化去不悔。若並指刑天,似不相續。又況末句雲:“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何預幹戚之猛耶?
清中葉之際,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節集》,他傾向曾紘之說:既雲夭矣,何又雲‘無千歲’?夭與千歲,相去何啻彭殤?恐古人無此屬文法也。
民初,魯迅於《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文中,采用“刑天舞幹戚”的說法,以此來證明陶淵明“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而存在“金剛怒目式”的風格。
然而,郭沫若於晚年寫的《讀詩劄記四則》,卻讚成周必大的看法,他說:這樣明白曉暢的詩,宋人曾卻於節外生枝,謂“形夭無千歲,猛誌固常在”疑其上下文不相貫,遂把“形夭無千歲”校改為“刑天舞幹戚”。
到了後世,引申意義。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鬥之神。
10、赤眼豬妖:
赤眼豬妖,中國古代神獸,傳說其豬頭狗身,身軀巨大,多居住於陰暗潮濕處。
據《神魔誌異·妖獸篇》記載:“赤眼豬妖,豬頭狗身,身軀巨大,黑毛,硬刺,赤目,能暗中視物。喜食腐物,喜居陰暗潮濕處。”
赤眼豬妖身軀十分龐大,豬頭狗身,通身黑色毛發,帶硬刺,血紅雙目,可以在黑暗中看清物體。
11、當扈:
當扈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異獸,《山海經》中記載:“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當扈,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山海經·西山經》:“(上申之山)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當扈是一種野雞(如雉),它朝著一個大致方向漸進又忽然急竄躲藏(以其髯飛:髯,通“冉”,漸進。飛,快速),捕捉它必須要目不轉睛地盯著它。
當扈是一種怪鳥,樣子像傳說中雉。當扈圖有二形:其一以須毛飛,其二似雉。郭璞《圖讚》:“鳥飛以翼,當扈則須。廢多任少,沛然有餘。輪運於轂,至用在無。”
胡文煥圖說雲:“當扈,狀如雉,飛咽毛尾似芭蕉,人食則目不瞬。”
當扈是一種怪鳥,樣子像雉,據說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瞬目。一般的鳥鼓翼高飛,而當扈卻揚起咽喉下的須毛來飛翔。
12、青鳥: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二百二十裏,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於此山也。
13、比翼鳥:
比翼鳥又名鶼鶼、蠻蠻,是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的鳥名。此鳥僅一目一翼,雌雄須並翼飛行,故常比喻恩愛夫妻,亦比喻情深誼厚、形影不離的朋友。
《山海經·海外南經》:“比翼鳥在(結匈國)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又《西山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海外南經》記述的範圍是從海外的西南角到東南角。結匈國在它(指《海外西經》中的滅蒙鳥)的西南部,這個國家的人,胸脯都向前突出(即今所謂“雞胸”。)南山在它的東南部,從這座山來的人,都把蟲叫為蛇,把蛇叫做魚。一說南山在結匈國的的東南邊,比翼鳥在它的東部;一說它是在南山的東部。
《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郭璞注:“似鳧,青赤色。”由此可見,這種鳥的顏色是青中帶紅,樣子像野鴨,隻有一隻翅膀、一隻眼睛,必須兩隻並在一起才能夠飛翔。
《博物誌》:“南方有比翼鳥,飛止飲啄,不相分離……死而複生,必在一處。““如此奇異的鳥,古人必然要附會於一定的休咎兆驗。
《山海經》說“見則天下大水”,說比翼鳥的出現預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諸說則多為休應,如《博物誌·異鳥》:“見則吉良,乘之壽千歲。”
《逸周書》曾載,周成王大會諸侯時,曾有人以比翼鳥進貢。
《瑞應圖》:“王者德及高遠,則比翼鳥至。”
而後世因比翼鳥的特性,常用比翼齊飛形容夫妻生活和諧美滿,較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在遙遠的古代,黃河附近有個小村莊。有一個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幫家裏做完事之後最喜歡的便是在家後麵的深樹林裏聽著各種鳥的叫聲,漸漸的柳生也學會分辨各種不同類型的鳥叫聲,慢慢的他也學著各種鳥兒的叫聲,久了之後模仿出來的聲音連鳥兒都分辯不出是真是假,經常能招來許多的鳥兒和他同樂。
年過一年,日複一日。柳生也長大了,這一年柳生十六歲,唯一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也由於長年的勞累過度病重無法下床,需要較多的金錢來買藥,於是黃生賣身進入了對麵村的黃員外家負責花園的工作。
柳生進到黃員外家後,因為一隻金絲雀與黃家小姐結緣,日久生情,卻被黃員外得知,柳生被黃家眾家丁打了個半死,又被抬到了附近的黃河。
黃家小姐聽說後血氣攻心,噴出了一大灘的鮮血便去世了,這時人們看到了一隻美麗的單翅的小鳥,從那少女的心口跳了出來,那鳥兒並不會叫,隻是朝著黃河的方向跑去,這鳥隻有右翅也不會飛,一些人看了奇怪便跟了過去。那鳥雖然不會飛,但速度確是很快,不一會便追到了黃河邊,本來還有一口氣的快要被扔下黃河的柳生,看到了這隻小鳥也便把雙眼合上,被眾家丁甩了下去。
這時候被甩下黃河的柳生也從心口跳出一頭和那美麗小鳥一般但隻有左翅的鳥兒,從剛要落下黃河的屍體上跳起,和那少女變成的隻有右翅的鳥兒合在一起,飛向了天空。這小鳥兒的叫聲美麗無比,眾人都被它的啼叫聲吸引了。
後來眾人便說,那會唱歌的鳥便是柳生的心變的,而那不會唱歌的鳥便是黃鶯的心變的,兩人真心相愛死後也變化成了鳥兒,人們便把這種鳥兒稱做比翼鳥,從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鳥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動了,便道: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決心做某件事。
14、燭龍:
燭龍,別名燭九陰,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鍾山之神[1],據《山海經》中記載,燭龍也稱燭九陰,是人麵蛇身的形象,赤紅色,身長千裏,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吸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又能呼風喚雨,不喝水不進食,不睡覺也不休息。
燭龍是人臉蛇身的怪物,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身長千裏,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能呼風喚雨。
燭龍即太陽說。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認為“燭龍即日之名”。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薑亮夫《楚辭通故·燭龍》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說卻大相徑庭,他認為“燭龍”即“祝融”之音轉,燭龍傳說即“祝融傳說之分化”,又謂:“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
袁珂《山海經校注》把燭龍與開天辟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說:“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辟神,征於任昉《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誌》卷九引《五運曆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辟神也。
先秦兩漢之書言燭龍,皆本自《山海經》,故稽考燭龍神話的來曆,需從《山海經》入手,縱觀《山海經》關於燭龍的敘述,其要點有三:第一,燭龍的方位。《大荒北經》明言燭龍居於“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則燭龍場景居於《大荒經》版圖之西北隅,《海外北經》敘事首起西北隅而終於東北隅,燭陰列此經之首,則其於《海外經》版圖,亦必處西北隅。
第二,燭龍之形象。《大荒經》謂其“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經》謂其“身長千裏”,“其為物人麵蛇身赤色”,則其為物身形綿長,人麵蛇身,且為紅色。
第三,燭龍之神異。《大荒經》謂“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海外經》謂其“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其視瞑關乎晝夜時辰,其呼吸關乎冬夏季節,其氣息關乎風雨氣象,則燭龍之神異全在其與時序的關係,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關注燭龍的要義所在。燭龍與時序之間的關係既為古人所盛稱,則考究燭龍神話的來龍去脈就應由此著眼。
那麼,這種身形蜿蜒如蛇、體長千裏、燭然如火、呼吸吐呐關乎時序並且以“龍”為名的神異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種自然現象呢?隻要對於華夏上古大火紀時的習俗有所了解,就不難由此聯想到天上的龍,即逶迤於天際的蒼龍星象。不同季節的龍星星象皆在《山海經》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夔龍為春天之升龍,應龍為夏天之飛龍,燭龍為秋天之降龍,相柳為冬天之潛龍,《山海經》對於蒼龍星象在每個季節和方位的星象形態和授時功用皆有生動的寫照,全麵而係統地反映了原始的龍星紀時習俗。
也有些人反對這些關於燭龍的說法。
反對觀點
以上諸說實皆一麵之詞,俱不可從。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海外北經》),有似於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詩含神霧》雲:“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龍所在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可從。
第二,“燭龍”與“祝融”固然聲韻相近,但典籍中所載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於草木之火燭何涉?故薑氏“火燭說”亦不可從。
第三,盤古為開辟神,《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雲:“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詩中的燭龍,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稱天地渾沌是由盤古開辟為天和地的。
清馬驌《繹史》卷一引《五運曆年紀》雲:“元氣溕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則謂世間萬物為盤古死後身體所化,任昉《述異記》雲:“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為三百裏,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
《三五曆紀》和《五運曆年紀》的作者徐整為三國人,任昉為南北朝時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漢文獻如《楚辭·天問》、《淮南子·原道訓》等在述及世界創生時,皆未提及盤古,可見盤古創世的神話出現較晚,且據徐整稱引“吳楚間說”,並雲“南海有盤古氏墓”、“桂林有盤古氏廟”,可見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者。盤古之主要事跡為開辟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辟和創世無涉,《海外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雲雲,也與創世無關,《廣博物誌》卷九引《五運曆年記》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夜。”顯係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袁氏“燭龍為開辟神說”,正為此說所誤。
史料記載:
《山海經》中記載:“鍾山之神,名日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麵蛇身赤色,居鍾山下。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淮南子·地形訓》載:“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麵蛇身而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