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墓獸*三(3 / 3)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

《大荒北經》雲: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海外北經》雲: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其為物,人麵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

《易緯乾坤鑿度·卷上》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

15、犼:

犼是明清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於史冊的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少量傳說證實,它的出現晚於大部分神獸、凶獸乃至瑞獸,是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的怪物。

犼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

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隻麵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歸”。據說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遊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樓後的兩隻石犼,則麵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們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皇帝如果深居宮闈,不理朝政,它們便會催請皇帝出宮,明察下情。

據說犼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兩隻麵南而座的犼是專門守候皇帝出巡的,每當皇帝久出不歸,荒淫作樂時,它們就會呼喚皇帝:“國君快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盼望你回來,眼睛都快望穿了。”

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歸”。位於城樓後華表上的的兩隻麵北而座的犼則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舉動的,如果皇帝久居宮中,不理政事,它們便會催促皇帝:“國君快出宮體察民情吧,不要總呆在宮中享樂,我們盼望你出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出”。

關於犼的來曆,大概有兩類說法,一類是神獸,二類是僵屍頂點。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

一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監督皇帝)。

一說《集韻》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另有,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望天吼的相貌獨特的十似之處:1、角似鹿;2、頭似駝;3、耳似貓;4、眼似蝦;5、嘴似驢;6、發似獅;7、頸似蛇;8、腹似蜃;9、鱗似鯉;10、前爪似鷹後爪似虎。

《偃曝餘談》記載: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犼溺著體即腐。

犼並非以龍為食,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穀。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袁枚《續子不語》:“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屍所變。”袁枚《續子不語》:“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雲。”

封神演義|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文殊廣法天尊騎獅子,普賢真人騎白象,慈航道人騎金毛犼。

菩薩道:“他是我跨的個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於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走來,卻與朱紫國王消災也。”

西遊真詮第七十一回言行者假名降怪犼觀音現像伏妖王。

道書十二種曰:“犼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係鈴人。”

16、長右:

長右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獸名。《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長右是猴形水怪,與牲獨、舉父均屬猿猴類,據《山海經·南次二經》記載:“東南四百五十裏,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從櫃山往東南四百五十裏,是座長右山,沒有花草樹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長著四隻耳朵,名稱是長右,叫的聲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縣一出現長右就會發生大水災。長右:或引做“長舌”,與狌狌、舉父均屬於猿猴類。長右既是山名,也是山中怪獸的名字。據考,長右山約在湖南雪峰山中段。雪峰山脈主體位於湖南中部和西部,是湖南境內重要的山脈,長右山出此獸,所以以山命名。

《山海經》中的長右是一種長著四隻耳朵的長臂猴,實際上,它是普通的猴子,它有耳聽四方的靈敏聽覺(四耳),它的顯著標誌是長臂(長右:右,手也)。長右圖有二形:其一,猴形;其二,人麵獸身。

長右是大水的征兆,其特征是猴狀而四耳,吼叫聲像人的呻吟聲。郭璞《圖讚》:“長右四耳,厥狀如猴。實為水祥,見則橫流。”

17、朱厭:

朱厭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凶獸,身形像猿猴,白頭紅腳,傳說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出自《山海經·西山經》。

朱厭,一種古代凶獸,出於小次山。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四百裏,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厭即猿,它有潔淨的毛發(白首:白,彰明、清晰、潔淨;首,標表),伺機奔跑(赤足:赤,斥候,偵察。足,奔跑)。朱厭圖有二形:其一為猴形;其二為人麵猴身。

郭璞《圖讚》:“鳧篌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惟之自然,厥數難明。”

18、諸懷:

諸懷(zhuhuái)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獸。《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

諸懷最早見之於《北山經》所述:“北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日諸懷,其音如嗚雁,是食人。”

郝懿行按:“《玉篇》作懷,雲獸似牛,四角人目。”

吳任臣按:“《駢雅》曰,牛四角人目,日諸懷。《事物紺珠》曰,螈似牛三足,懷似牛四角。”[2]

郭璞《圖讚》:“寞窳諸懷,是則害人。”

諸懷圖多有二形:一是四角牛,二是二角牛。古籍多將諸懷描繪成一種外形象牛,卻長著四隻角,並有人一樣的眼睛、豬一樣的耳朵的怪異之物。實際上,諸懷就是野豬,它的情狀似牛一樣奔走,四處角戲,一眼望去,就知道是豬,它的叫聲如飛雁叫,是可受納人飼養的動物。

北嶽山是北方第一列山係的第二十座山,山上多產枳、棘等刺木和檀、柘等硬木,諸懷水就發源在這裏。往西流入囂水,水中多產鰭魚,這種魚長著像狗一樣的腦袋,其聲音像嬰兒啼哭,吃了這種魚能夠治療癲癇驚狂。

19、兕:

上古瑞獸“兕”,狀如牛(水牛),蒼黑(全身呈現青黑色),板角(就是獨角獸那樣的犄角)。逢天下將盛,而現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騎)

有人將兕與犀牛這二者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兕出現在《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原文是: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東麵,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狀像一般的水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古籍裏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

記得《西遊記》裏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騎青牛走落凡間成精,使著一個圈兒,套去眾神好多兵器,這隻青牛就是兕了。吳承恩寫得好:“獨角參差,雙眸幌亮。頂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長時攪鼻,口闊板牙黃。毛皮青似靛,筋攣硬如鋼。比犀難照水,象牯不耕荒。全無喘月犁雲用,倒有欺天振地強。兩隻焦筋藍靛手,雄威直挺點鋼槍。細看這等凶模樣,不枉名稱兕大王!”

在《左傳·宣公二年》裏記載著:“犀兕尚多。”之後就再無據可考,想是除了一隻被李耳騎著仙去外,其他的統統死光了。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元春的判詞:寶玉......遂又往後看時,隻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裏的“兕”,即是犀牛。

20、飛廉:

飛廉,年支十四星之一,也是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源於古代漢族人民對遠古星辰的自然崇拜。蜚廉(飛廉)屬陽火,主孤及克害。忌入命、身、父母宮,主孤克。入命身,其人孤僻;入父母,克父母,若會凶星,其克必重。在遷移宮,忌遷動,再湊合凶星,車禍血光之災。

文獻稱飛廉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為飛廉。

21、三足烏: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金烏,作為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詳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足金烏、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於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三足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居於日中,有三足。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征,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

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注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

王紅旗先生寫的《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一文,其中介紹:“《五藏山經\/西山經》記載:‘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注:章莪山上生有一種鳥,形狀像鶴,隻有一足腳,身上青色中帶有紅色花紋,嘴是白色的。這種鳥稱做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名稱。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怪火}。’關於畢方鳥的叫聲“畢方”,袁珂先生敏銳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燒時所發出的劈啪聲響,並據此認為畢方鳥即火老鴉,良有理也。……進一步說,此處畢方鳥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一旦發生火災,他們要及時行動,並大聲模仿竹木燃燒的劈啪聲以示警。

……此外,《五藏山經·中山經》第11條山脈的醜陽山,也有一種赤足的鳥,狀如烏鴉,‘可以禦火’,顯然它也是當地消防員的裝束。”從中得知,在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烏鴉與火有一定聯係。鳥一般代表飛行器,三隻足的飛行器,即我們現在常見的飛機,三足就是飛行器的三個起落架,三足烏即上古時代飛行器,不是生物.

電視介紹,烏鴉會故意停留在煙霧中,並解釋說,煙霧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烏鴉耐著煙嗆而停身煙霧中,可能是利用煙霧殺菌作用來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烏鴉喜歡停留在煙霧中的習性,而其它鳥則無不遠離煙火,因而認為烏鴉是與火有關的神物,再加上烏鴉通體漆黑如炭,如同從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幹脆認為烏鴉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氣勃勃的“火”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太陽是世間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這種認識,烏鴉因而就與太陽產生了聯係,成為載著太陽飛行的神鳥。《山海經·大荒東經》:“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大意是,湯穀上長著一棵扶桑樹,十個太陽就棲息在這株樹上,一個太陽剛剛回來,另一個太陽則起身出去,十個太陽都負載在烏鴉身上。就這樣,烏鴉從一種凡鳥一躍成為馱著太陽飛行的神鴉。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漢族民間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漢代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青鳥。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河圖括地圖》:“昆侖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故太陽也叫作三足烏或金烏。又西王母有三足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烏。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後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鼇注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宋陸遊《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溫潤生長之言———原注)三足鳥的出處考證: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而且在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可知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對三足烏最為生動的表現。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

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麵影響。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爭壁畫也體現了其作為一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麵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並無重大區別。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明體係的鐵證。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如同龍和鳳,除了為日神,意代表著力量。高句麗的三足烏文化由中國中原地區傳入,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

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麗五盔墳四號墓“日月神繪於北角二層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發,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有三足鳥,月神居右,長發女相,雙手捧月輪於頭上,月中有蟾蜍。”長川一號墓後室藻井頂部繪三足鳥(日神)、蟾蜍與兔(月神)和北鬥七星圖。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三足烏的記載,如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踆烏。”高誘注:“踆,猶蹲也,即三足烏。”《楚辭·天問》王逸注雲:“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則三足烏當指日之精。考古發現中所見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磚上常有一些動物圖像,如虎、鹿、牛、豬、魚、龜、鶴、鳥以及三足烏和九尾狐等。

畫像題材還有神話傳說,主要有伏羲女媧、東王公和西王母等,而三足烏和九尾狐常作為瑞鳥瑞獸列於西王母座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