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正確對待金錢(3)(1 / 2)

“啊,原來基金這麼複雜!”李祥更加為自己的兩萬元錢擔心了起來,“看來這個風險確實挺大的,都不讓取現金了。”李祥在擔驚受怕之餘,很快就申請了賣掉所有的基金,把它重新存為定期存款。結算的時候,李祥心中的石頭終於放下了:“雖然這兩個月得到的基金利息比定期還低,但是總算全額追回了。”

2007年上半年,李祥聽說股票和基金都在瘋漲,不由地想起了自己曾經投資的基金。他有一些後悔了:“如果當時沒有把基金賣掉就好了。股票和基金現在的漲勢這麼好,我投資的錢要是到現在,或許已經可以拿到很多分紅了。”

有投資,就一定會有風險。李祥在投資基金之前,沒有詳細地了解其中的風險,就貿然投資,可見投資不謹慎。在去銀行進行投資的時候,李祥征求銀行理財工作人員的意見,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因為他自己不懂,通過谘詢專業的理財人員,作出投資計劃,按這樣的道理說來,應該是比較科學的投資。但是,在投資後,李祥沒有能堅持自己的投資,他在了解基金的風險後,又患得患失,賣掉了手頭所有的基金。等到行情叫好時,他也便隻能是望洋興歎了。

李祥的投資心理是很多初次理財者容易出現的。因為不了解,所以擔心;因為擔心,所以猶豫。在這種動搖和猶豫之中,就可能失去通過理財投資而收益的大好機會。

要想提高理財的效率,就要提前了解相關的投資理財知識,然後根據最終分析和判斷的結果,選擇自己的投資目標。隻有把充分的知識和分析作為前提,在投資過程中才會更加理性,有利於堅定自己的投資目標。一旦確定了投資目標,就不要輕易更改,應該對自己之前的判斷有信心。如果不斷地搖擺,再好的機會也會在你的猶豫和徘徊中錯過。

我們應該相信,任何恰當的投資最終都會得到回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準最有效的投資點,把自己的資金勇敢地投出,並堅持下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

分享可以讓財富大放異彩

孟子曾問齊王:“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齊王答道:“不若與眾。”這段對話的意思是,分享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與大家一起體會快樂,比一個人獨自享受會更加快樂。把這一觀點運用到理財中,財富的分享也是同樣的道理。懂得與人共同分享,更可以讓財富大放異彩。

在人們賺錢的過程中,自己的價值可以得到體現,同時還可以得到內心的快樂。在獲得財富後,如果可以給社會以回報,向需要金錢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財富擁有者的博大的胸襟就可以得到展示。一個人擁有的財富是有限的,而通過財富所傳達的精神和愛心則是無限的。

越來越多的商人在獲得成功之後,都會通過自己擁有的財富來回饋社會。這種做法,一方麵體現了他們對於財富的正確理解;另一方麵也表現了他們幫助弱勢群體的意願。

2006年6月25日,作為美國著名投資家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富豪的沃倫·巴菲特宣布將會把自己大部分的財產捐給5家慈善基金會。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把自己的財富回報給社會,竟然就是他積累財富的最初願望。巴菲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我最初的想法——這是我和妻子在50年前就已經形成的想法——是,我要終生積聚財富。同時我們一直認為,這些財富需要全部回報給社會。”

或許巴菲特這樣的想法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既然50年前的他,就已經決定要把自己的財富回報給社會,那麼這些年來他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去積累財富呢?大多數人積累財富的目的是為了擁有財富,然後這些財富讓子孫後代傳承下去,而作為世界級富翁的巴菲特,卻願意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都用來回報社會。

有許多人此時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巴菲特捐出來的財產數目對他個人擁有的財富而言,會不會隻是九牛一毛呢?會不會因為對他來說隻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巴菲特才會如此慷慨呢?然而,據統計,事情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這樣。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巴菲特當時擁有的財富總額約為440億美元。按照當時紐約的股市股價計算,巴菲特即將捐出的股份總價值約370億美元,占他個人擁有總財富的80%以上。

巴菲特毫無顧忌地捐獻出了如此巨額的財富,這充分表明,作為世界級的富翁他的確沒有把所有的財富都占為己有的想法,也不想讓子孫後代成為守財的巨富。他以實際的行動,實現了自己和妻子多年以來用財富回報社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