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對巴菲特的慷慨捐贈大呼“震驚”!巴菲特的資產絕大部分都將捐給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其餘部分分別捐贈給以巴菲特已故妻子命名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以及三個子女各自掌管的慈善基金會。比爾·蓋茨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巴菲特通過這次捐贈顯示的慷慨和信任是無法想象的,這些捐贈必將深化和促進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工作。在處理自己財富的過程中,巴菲特這種大方慷慨的行為,又一次讓世人為之震驚。
成功者無償捐贈自己財富的行為,不隻是因為他們對金錢和財富持有的坦然態度,這更是一種胸襟和氣魄。成功者的財富來得並不容易,他們曾經為了這些財富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但是,當他們在擁有了財富之後,卻願意並舍得用之回報社會,這體現了一種對財富的智慧態度的表達,即關於財富分享的態度。
越是有錢的人,往往越是懂得金錢的真正價值,越是能夠正確地對待金錢。他們在聚斂財富的過程中,正是正確的理財觀念引導著他們走向了財富的巔峰。當他們擁有了令人羨慕的大量財富之後,仍然保持著這種對待金錢的坦蕩態度,可以泰然視之。
“錢不能當飯吃”,這是宜家家居的創始人坎普拉德的財富觀念。他在擁有財富之後,退而尋找輕鬆舒適的休閑生活。在1976年,年僅50歲的坎普拉德就移居到了瑞士,把自己的新家安在了洛桑附近一處秀麗的村莊裏。從他家的窗戶望出去,洛桑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十年之後,坎普拉德辭去了宜家公司總裁的職務,將公司的管理權力逐步移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2002年,坎普拉德正式離開了宜家,到瑞士過起了半隱居的養老生活。
在巨商坎普拉德日常的生活中,從不見他奢華。他從不追求光鮮的外表,沒有時髦的服飾、昂貴的手表和豪華的轎車,出門旅行也總是坐經濟艙。如果公司擅自為他預訂了昂貴的東西,他會非常惱火。在宜家總部他會選擇吃工作午餐,並且會從自己的錢包裏掏出鈔票付賬。他喜歡喝酒,但酒不一定要貴重,一瓶廉價的威士忌常常會讓他更加愉快。
“把追逐利潤的商業動機同永恒的人類社會理想結合在一起”,這是坎普拉德追逐財富的目的。他先後設立了各種公益基金,力所能及地對兒童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們進行救援。他建立了以自己母親的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基金會,每到過聖誕節的時候,他都會號召總部的員工們向這家基金會捐款。
為什麼大多數富翁在獲得成功之後,都十分願意用一部分財富來回報社會呢?巴菲特如此,坎普拉德如此,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茨也是如此,還有很多的富翁都是如此。這裏麵不排除有一定的經濟原因,但更多的原因還在於富翁對於財富的態度。
1.大多數的商人在獲得成功之後,對金錢和財富都會看得比較平淡,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已經用不完了,願意與世人一起分享。他們通過捐贈出自己的一部分財富,實現自己希望能改進社會某些方麵的願望。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都把自己幾乎全部的財富捐出來成立慈善基金,他們扶持的項目包括改善教育、提高醫療質量、扶助貧困人口以及防治艾滋病等人類頑疾,這些做法絕不僅僅是為了名聲或者得到稅收優惠,而是可以實實在在地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2.熱衷慈善是美國文化的重要傳統之一,這個傳統最早起源於教會。同時,對弱者和貧困者進行救助是維護社會公平,保障人權平等的有效途徑之一。企業家的財富來源於大眾,通過慈善和支持教育事業可以很好地回報社會,更有助於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和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3.大多數富翁都不願讓子輩坐享其成。富翁們願意留給孩子的不是一生都享用不盡的財富,而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奮鬥來擁有財富。他們普遍認為,留給後代的錢夠用就可以了,其他多餘的財富用來服務民眾和造福社會將更有意義。
人所擁有的財富存在多少之分,但是對財富所持有的態度和精神卻是可以相同的。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會成為大富翁,但是我們也可以擁有富翁一樣的胸襟和氣度。麵對財富,我們在許多情況下都可以表現得更大度一些,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在能力範圍之內與需要幫助的人共同分享。這不隻是對社會的一種回報,更是自身價值的體現。在幫助別人,與人分享的同時,我們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