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白板(1 / 3)

放學的時候,尹亮來找楚業一起回家。兩個人一邊走著,一邊聊著天。

“有個很冷門的遊戲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尹亮說。“叫‘垃圾場’,本來很冷門,但是最近好像越來越受歡迎了,你可能會感興趣。”

尹亮跟楚業說話總是故意聊遊戲,楚業知道尹亮是在照顧自己。因為尹亮如果聊他今天跟誰誰打球的有趣事情,楚業就完全沒什麼好聊的了。

“哦,是嗎?”楚業說道。“那我回去找來玩玩吧。”楚業對自己的遊戲品味很有自信,他知道尹亮現在很少玩遊戲,推薦的這個遊戲自己聽都沒聽過,可能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遊戲,所以就隨便應了一聲。

“明天不是要月考了嗎?”尹亮說。“等考完了再玩吧,回去好好複習一下。”

“有什麼好複習的,”楚業說。“在學校都複習不進去,回家可不能再浪費時間。”

對楚業來說,複習就是浪費時間。

“隨便你。”尹亮說。“別忘了看看那個遊戲。”

“好。”

兩個人走上了月台,等著輕軌的到來。站台上的人熙熙攘攘,夕陽西下,人們都行色匆匆,明明摩肩接踵,卻沒有任何聯係。大多數人都塞著耳機,就像接入插座的插頭。楚業已經習慣了插進各種“插座”,電腦,手機,耳機,他感覺插進“插座”以後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親切的,所有人都認識,大家關係都很好。

然後一旦斷開連接,真實世界反而像是虛幻的,一切都是那麼陌生,大家都像披著一個堅硬的外殼,互相之間也不交流了。

幾百萬年前人類經過無數世代的更迭,才學會的用來彼此交流的語言和表情,在這個時代卻仿佛被拋棄了一般。

輕軌駛入車站。兩人上了車。車上的座位早已坐滿,兩人隻能站著。

這時楚業注意到了車廂另一頭上車的兩個人。

他們都穿著筆挺的黑色西裝,帶著墨鏡和藍牙耳機,其中一個人提著一隻銀色的手提箱。

這兩個人看上去非常引人注目,他們也不在乎,好像是故意的。車廂裏的其他人看了他們一會,沒有發現他們什麼有趣的舉動,就繼續埋下頭玩手機或者看報紙了。

楚業看見這兩個人上車後就站定了,也沒有扶著扶手或者吊環,但是卻站得筆直。

楚業盯著他們看了一陣,突然兩個人同時轉過頭來,盯著楚業!

準確都說,兩個人都戴著墨鏡,楚業看不見他們的眼睛,但是楚業感覺到了他們是在看自己。

楚業馬上移開目光看向窗外。這兩個人轉頭非常地突然,毫無征兆,就像是知道楚業在看著他們。楚業仿佛迎上了他們的目光,讓楚業覺得莫名的恐懼和惡心。

窗外,列車在城市的高架中行進,楚業從車廂的落地窗眺望夕陽下的整個城市。

落日的餘暉從遠處高聳的樓群中映射下來,勾勒出樓房刀削一般筆直的形狀。夕陽在鱗次櫛比的大廈叢林中穿梭,使得車廂內的陽光不斷的明暗閃爍。

一座座流線型仿佛宇宙飛船一樣的大樓的外層,光潔整齊的太陽能電池板調整了姿態,逐漸暗了下來,仿佛黑曜石一般。

楚業再回頭去看剛才那兩個黑衣人,發現他們還是保持剛才的姿勢筆直的站著,不過已經沒有看著自己了。楚業鬆了一口氣。

整個城市華燈初上,繁華的夜景開始呈現出來。巨幅的霓虹廣告布滿城市的所有視野,楚業看見一艘飛艇緩緩被列車超過,從車窗掠過,飛艇的巨屏上播放著壽司廣告。

廣告牌從各商廈伸展出來,為了吸引注意甚至連續出現在大樓牆壁,電線杆和********上,密集地讓人眼花繚亂。這個時代谘詢已經過剩,甚至泛濫,廣告的海洋襲來,讓淹沒其中的人應接不暇。

夜空中,遠處的高樓頂部的航空障礙燈有節奏地閃爍,紅色的光點指引著夜間航班,連成了一片,遮天蔽日,形成紅色的光幕。

城市仿佛還不知足,不斷地索取著空間。無數的塔吊伸向夜空,像一隻隻瘦骨嶙峋的巨手伸向天空。即使天黑了塔吊上還亮著探照燈,似乎在連夜趕工。腳手架的鋼筋叢林罩著大樓,形成了一幅詭異的現代藝術展品。

新的大廈和破舊的老樓交替出現,對立而相容的趣怪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舊樓在不斷拆卸,新樓在不斷建成,這種新舊交替,就像城市的新陳代謝。

輕軌下麵,老城的街道中各種車輛川流不息,輕軌在高聳的軌道中行進,仿佛是在城市中飛行。兩邊也有其他線路的列車在運行,整個城市就像一片熱帶雨林,列車像蜻蜓一樣穿行其中。

這時列車從一座大廈的中間穿過,半空中大廈的中段開通了一條輕軌通行的隧道。楚業看著車廂四周,大廈透明的玻璃牆內,上班族們在辦公室內工作的場景一覽無餘,仿佛蜂巢中勤勤懇懇的工蜂。

穿出大廈,楚業看著頭頂,建築都筆直地向天空延伸,幾乎看不到盡頭。飛行的各種車輛都遵循著自己的航道,井井有條。城市是立體的精密機器,有可能你從二十八樓的電梯走出來,卻到了另一棟樓的地下六層停車場。

這時列車經過了古城牆,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軌道的右邊還是高聳的樓群,左邊是翻修後燈火輝煌的宮殿。這片宮殿現在既是旅遊勝地,又是購物中心,是城市的市中心所在。甚至有些新建的高樓,其建築風格卻是複古的唐朝樓宇風格,在夜色中燈火通明,仿佛空中樓閣一般。

“如果唐朝就開始工業革命,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尹亮看著望著窗外發呆的楚業,感歎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