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原本不是節日,而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這種動物喜歡群居,大的群體上千隻,小的也有幾百隻。每到嚴冬時節,年就從洞穴裏出來覓食,它們走到哪裏,哪裏的人和動物就要遭到滅頂之災。一般而言,一群“年”一個冬天總要吃掉上百個人和上千隻野獸。
因此,每當嚴冬來臨的時候,各個部落的人們便如臨大敵,都得集中力量和“年”做鬥爭。等到春暖花開、大地回春的時候,“年”就會自動跑回它們的洞穴,第二年冬天再出來禍害人間。
這樣,遠古的先民們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到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以便應付這些可怕的怪物。
在與“年”的鬥爭過程中,人們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發現,“年”雖然凶惡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到火光就會拚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成群結隊的“年”來侵犯時,就迅速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火把,同時手持武器呐喊。“年”見到火光,嚇得屁滾尿流,紛紛逃跑。
把“年”趕走後的次日,住在各洞穴裏的人們就會一大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保護了他們小一輩。以後,這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和互相拜年的習俗。
黃帝統一各部落後,組建了空前強大的部落聯盟。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民生命的巨大威脅,黃帝召見應龍和力牧等大臣,討論到底采取什麼辦法才能使“年”這個怪物不再為非作歹。在會上,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
最後,根據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采取徹底消滅的辦法。於是,當這一年的嚴冬來臨時,各部落都選出了上百個精壯男子組成突擊隊,四處出動,分兵攻打,到處捕殺“年”群。經過了十幾個嚴冬的不斷捕殺後,“年”越來越少,到後來,再也沒有成群結隊的“年”出現。一直到現在,我們再也看不到它們的影子了。
可是,“年”並不甘心就這樣絕種,它又變成了一隻九頭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飛出來用鼻子聞各家各戶飄出的香味,聞著聞著,嘴裏就流出帶血的涎水,這種帶血的涎水掉到誰家院裏,誰家第二年就要倒黴。
後來,人們發現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所以每到冬天,人們就采集柏樹葉,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把柏樹葉燒起來。滾滾濃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從此以後,每逢大年三十晚上,燒香便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而過年也就漸漸地從以前召集打獵的親人們回家保衛家鄉,演變成了一個盛大的節日並延續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