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女英才是父母煉成的(2)(2 / 3)

她覺得為了自己,父母真是犧牲得太多太多了。本來父親曾經有過離開新疆,回到他念念不忘的家鄉北京的機會。但是那個時候郭慧勤還小,不能跟著父親回去。為了女兒,父親咬牙放棄了寶貴的返城機會,毅然留在了新疆。每當想起這一點,郭慧勤的心裏都會很難過。她暗暗告訴自己,將來自己長大了,有了能力,一定要把父親接到北京,讓他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

不僅如此,在郭慧勤的家鄉,大部分孩子上完小學就不再讀書了。人們都覺得,隻要能認幾個字就足夠了,反正不管學習再怎麼好,將來也是外出打工,掙的錢也就是那麼多,何苦浪費掙錢時間,甚至浪費錢去學習呢。再加上郭慧勤又是個女孩子,一般的鄉鄰都覺得女孩子更是沒有必要念書,早點嫁人才能早點為家裏出力。郭慧勤的父母從來沒有認同過這樣的說法,在他們心裏,貧窮是無知帶來的,要想擺脫貧窮,隻有學習知識。

他們支持女兒學習,即使郭慧勤在第一次參加高考的時候隻考了500多分,沒能夠進入理想的學校。她的父母仍然默默地支持她重新複讀,再次參加高考。

在複讀的一年裏,郭慧勤每個星期都會往家裏打電話。而在每次和家裏聯係的時候,總會聽到父母簡單卻貼心的鼓勵,在壓抑、忙碌、疲倦的複讀生活裏,這個時刻成了她最輕鬆的時候。父母每次都會叮囑她好好吃飯,注意身體,但是幾乎從來不過問她的成績,除非她自己告訴父母。偶爾,父母也會借著到喀什辦事的機會到學校去看看郭慧勤。父親一般會帶著她到學校外邊的小飯店裏“改善”夥食,而母親則是在女兒學校食堂裏和女兒一起吃頓飯。

那個時候,郭慧勤總是格外高興。在父母離開之後,那種溫馨和快樂成為她更加努力的動力。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堅強的郭慧勤很少告訴父母,因為父母都是很堅強的人,他們常對她說的話就是:“凡事都一定要靠自己。”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郭慧勤,也慢慢變得像父母一樣堅強、獨立。

透過郭慧勤成長的經曆,我們或許可以明白,人生的命運其實隨時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關鍵要靠自己去努力,要靠自己去爭取。曾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經常和眾人談到“命運”這個詞,一個忠實的聽眾一直堅信“命運”的說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著生活會發生奇跡。他想:“既然有命運,那麼一切都由命運來安排吧。”然而年複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沒有輝煌和光明,隻有灰暗和貧困。他想:“難道是自己的命運注定如此嗎?”

帶著疑問他去拜訪智者,他問智者:“您說真的有命運嗎?”

“有的。”智者回答。

“但我的命運在哪裏?是不是我的命運就是黯淡和貧窮呢?”他問。

智者就讓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給他看說:“你看清楚了嗎?這條橫線叫做愛情線,這條斜線叫做事業線,另外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

然後智者又讓他跟自己做一個動作,把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緊緊的。

智者問:“你說幾根線在哪裏?”

那人迷惑地說:“在我的手裏啊!”

“命運呢?”

那人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不是在別人的嘴裏。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教孩子不能死搬硬套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每一個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點和環境,每一個家庭必須獨立地解決為數極多的教育問題,千萬不要利用那些現成的、取之於外界的處方……”

畢業於北大中文係的任寰是有名的才女,她7歲開始寫詩,10歲出詩集,12歲進入省作家協會,18歲考上北大中文係,其詩曾受到著名詩人臧克家的高度評價。但就是這麼一個有“神童”之稱的女孩,卻曆經了無數的磨難。

她母親曾經這樣說過:“我女兒不是神童,也不是才女,而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她的智商多少,我們沒有進行過測量。我相信,她不會比別的孩子高,而且,她沒有今天孩子這樣優越的環境和條件,我也不像今天的母親這樣自覺地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

任寰的母親認為,一個孩子和一個孩子不一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能死搬硬套。這主要是要求家庭重視、研究自己的孩子,找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來。

她說:“任寰出生後不久就是個很不幸的孩子。她兩個月時患小兒濕疹;嚴重的濕疹未愈,9個月時又得了小兒過敏性哮喘;接著又患小兒肺炎。這樣,她從9個月開始治療,到6歲時先後住院搶救59次。她是一個被從死亡線上奪回來的孩子,無疑,她從出生起就被剝奪了全麵發展的機會。”

在任寰住院期間,父母為了減輕她的病痛,驅趕寂寞,就給她講故事、念兒歌、看圖畫、猜謎語,教她識字、讀書、背詩……大量的床上生活遊戲養成了孩子安靜專注的性格和細心思考、提問的習慣,充分發展了她的語言能力。就連兒童醫院的醫生護士也常來逗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