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次訪談中,當高考研究專家王極盛教授聽完趙雪娟的講述後作了如下總結,他說:“趙雪娟父母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觀,使趙雪娟成為市三好學生,而且學習成績好,高考考得好,不僅考上了北大,而且能成為安徽省文科第一名。這與她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的教育觀,就是隻要孩子學習好就什麼都可以,什麼都可以辦,什麼都可以做。其實,忽略孩子的做人,就是丟掉了大學教育的靈魂,結果不少人是人也沒做好,學習也沒學好,高考也沒考好,甚至考不上大學。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孩子的學習沒有方向,沒有動力。這樣的孩子有時非常用功,但是單單追求的就是考試分數,甚至在一定的情況下考試作弊。所以,為了使孩子成才,為了使孩子高考考得好,家長首先應該抓大事情,抓做人教育。把做人教育抓好了,孩子就會有責任心,就會有學習積極性,就會自己把學習管好,比如說,孩子有做人的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把學習帶動起來。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行為能力之一。然而,自立能力並不是一個人生下來就有的,它隻有通過後天的培養、學習和磨煉才能逐步成熟起來。
要知道,不管父母怎麼心疼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父母終歸要走在孩子的前麵,孩子的許多事情最終也隻有靠孩子自己去完成。因此,父母采取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早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把主宰孩子命運的雙手早早地由父母親順利地移交到孩子的那雙手上。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想讓孩子自己決定和把握自己的命運,就要早早地從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就要為孩子18歲那一天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正如新疆理科狀元郭慧勤的父親所言:“父母不是孩子一輩子的保護神,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出生於新疆喀什的郭慧勤在2002年的高考中,以總分687分的成績成為了新疆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錄取了。回顧郭慧勤的成長經曆,我們可以發現,她雖然是響當當的高考狀元,但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其家庭也不過是中國億萬農民家庭中最平常的一個。然而,不平常的是在這樣的家庭和僅僅隻有小學文化的雙親的教育下,郭慧勤成為了新疆數十萬考生中的佼佼者。
郭慧勤的父親曾經是北京支援新疆的建設兵團的成員,1980年因工傷造成三級殘疾,退休在家,經營一間小商店。母親則是新疆本地人,屬於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父母都隻有小學文化程度。可由於曆經磨難,他們對待人生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父母不是孩子一輩子的保護神。”
小時候,為了盡快地讓女兒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父母在郭慧勤很小的時候就最大限度地放開了手腳,讓孩子處理自己和家中的許多事。如洗衣、做飯、剁雞食、喂雞、撿柴。做完家務以後,孩子還要幫助大人在地裏拔草、摘棉花等。學習中的許多問題,郭慧勤也早早地就在媽媽的指導下獨立去解決……
郭慧勤小學畢業後,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初中,需要住校。孩子還那麼小,做父母的怎麼能放得下心呢?可他們認識到,孩子早晚是要離開父母的。小小的郭慧勤就這樣離開了父母,每隔兩三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初三畢業後,郭慧勤又到離家有300多公裏的喀什農三中讀高中。由於這次離家更遠了,她每學期隻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家一次,生活和學習中的所有問題也隻有靠她自己來解決了。雖然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可郭慧勤的自立能力卻隨之越來越強了。她就像一隻小鳥在父母一步步的放飛中成長起來了。郭慧勤知道,她從父母那裏得到了人世間最為珍貴的寶物,那就是獨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從小到大的郭慧勤一直都很感激自己的父母。雖然內向的父母並不能教郭慧勤太多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常常把自己經曆過的一些事情的經驗教訓告訴她,讓她參考,但他們從不把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女兒。他們覺得,畢竟自己的經驗已經是以前的事情了,雖然可以借鑒,但不敢保證就是完全正確的。對此,父母更希望郭慧勤能夠自己做主,根據自己遇到的情況做出決定。其實,郭慧勤心裏覺得,用不著太多的話語,父母本身已經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對於郭慧勤的朋友,父母一向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情地招待。她常常會帶自己的好朋友回家做客,熱情的母親總會邀請她的朋友小住幾天。朋友離開後,父母會把自己對朋友的看法告訴郭慧勤,作為交友方麵的參考,父母希望她交友謹慎一點,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處理好這種事情。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懂事的郭慧勤很小就幫著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因為上學離家裏很遠,每個假期回家,郭慧勤都會主動在做完功課之後幫家裏幹活兒,分擔父母的辛苦。父親退休之後,為了掙錢養家,在村裏開了個小小的商店。有機會她也會去幫父親看店,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