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一些人在看電視時會不知不覺地睡著,關上電視,躺在床上反而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事實上,該現象的出現得益於電視機對人們的“催眠”作用。
我們所處的日常環境是無法達到絕對安靜的,但平時周圍的各種背景噪聲往往並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我們的大腦卻是在無時無刻關注著這些聲音信號。這種習慣來源於人類祖先在曠野生存中進化形成的一種安全防禦手段,即使在入睡時也能警惕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注意力和睡眠經常被一些突如其來的聲音打斷,比如,尖叫聲、重物墜地聲等。此時,我們就需要一種聲音來屏蔽這些刺激,而長期作為背景噪聲的電視機聲音,就承擔了屏蔽刺激的角色,使那些尖銳、突出的聲音信號變得不再明顯,從而減少大腦的應激反應。這一類聲音就被稱為“白噪聲”,白噪聲是指一段聲音中頻率分量的功率在整個可聽範圍內是均勻的。簡單來說,就是大自然的聲音,波段柔和、輕微、有節奏感,比如,晚上的蛐蛐叫,小河流水聲。
對所有人而言,白噪聲有助於舒緩自己過於緊繃的神經,使身心處於放鬆的狀態,從而更容易入睡。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自習課上,教室中亂哄哄的,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入睡,可當耳邊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們會瞬間從夢中驚醒。這是因為安靜的環境讓我們聯想到老師進入教室的場景,同樣,生活中過於安靜的場景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手術、考試、會議等嚴肅的環境,感受到一種緊張的氣氛。因此,過於安靜的環境往往是不利於失眠者入睡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在關掉電視後難以入睡的原因。
此外,看電視有助於入睡的一部分原因還在於觀影過程中,人體自身能量的消耗。看電視是一個耗費精力的過程,長時間盯著電視屏幕看,眼睛會感到疲勞,進而促進困意的產生。同時,長時間相同的刺激,會使大腦的活躍度降低,也會導致困意。比如,一些紀實類的電視節目,平鋪直敘的敘事風格遠沒有電影帶來的刺激強烈,更容易讓觀眾困倦。
在看電視時,人們還會消耗一定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被視為生命力,當生命力低時,人就會變得萎靡不振,感覺到疲憊。為了補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機體就會下意識讓自己休息一下。而當人們關掉電視,準備入睡時,就會有意識讓自己進入入睡狀態。這種有意識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反而不利於人們進入睡眠狀態,而且心理能量消耗較少,人們往往也就越精神。
最重要的是,在看電視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忽略時間,而身體由於生物鍾的原因也會產生困意,加上上述原因,就會強化看電視和困意的聯係,形成條件反射,從而出現一看電視就容易打瞌睡的情況。
但這並不是值得提倡的助眠方式,因為電視機助眠的效果並不穩定,而且正常的睡眠環境不應存在電視時間長時間開啟的情況。美國約翰斯·霍普斯金大學醫學部研究睡眠科學的雷切爾·薩拉斯教授認為,一邊受到電視機發出的光和聲音刺激,一邊睡覺的話,很容易形成睡眠障礙。因為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的聲音是不可預測的,而在睡眠過程中,電視機中不可預測的聲音進入耳朵的話,很容易導致人們驚醒,影響睡眠質量。
同時,電視機或手機中釋放的藍光很可能會妨礙入睡,即使閉著眼睛,身體也會感受到光,暴露在電視機的藍光下睡覺的話,很可能會對睡眠造成不好的影響。對於青壯年群體來說,即使在睡眠過程中存在聲音和光線的障礙,也並不會察覺睡眠環境的幹擾,不會影響入睡。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身體的各項機能下降,對聲音和光線的抵抗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影響就會格外敏感。
因此,電視機助眠的目的應該側重於誘發困意,而並非創造睡眠環境。當我們因疲憊或條件反射產生困意後,應深度感受這種困意,以幫助我們躺在床上更快入睡,切不可將電視機的催眠作用作為緩解、治愈失眠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