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催眠適合看枯燥的書(1 / 1)

“一看書就犯困”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現象,尤其是在閱讀、觀看一些枯燥的書籍和電影時。它們往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設定,沒有觸人心弦的情緒感染,瀏覽片刻就能夠使人們昏昏欲睡。如果我們存在輕微的睡眠障礙,不妨在睡前閱讀一些枯燥的書籍,對自己進行“催眠”。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學生時代的課本無疑是最佳的催眠道具,很多人將課本帶來的催眠效果歸結為內容過於專業枯燥,缺乏趣味性,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精神長時間處於鬆弛的狀態,而睡意沉沉。但經過科學研究發現,某一些書籍具有催眠效果,不僅僅是其內容枯燥,還有閱讀者對讀書的態度及心理和生理上的諸多原因。

1.獎勵周期過長

讀書幾乎是完全站在獲得即時快感的對立麵上,它並不像遊戲一樣,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可觀的獎勵,無論是金錢、遊戲道具等獎勵,還是戰勝敵人帶來的勝利感,這些積極反饋都是及時的,讓人們繼續的欲望更加強烈。而讀書則是要“慢工出細活”的,比如,掌握某一項技能、取得一個目標成績等。這些獎勵需要很長時間付出才能獲得,還不一定能夠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因此,讀書所帶來的獎勵和愉悅感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遙遠且模糊的,這就導致人們在讀書時,在心理和生理上更容易感到疲憊。

2.條件反射

睡眠本是一種與閱讀無關的本能行為,卻會因為與無關刺激建立聯係,從而形成條件反射。比如,擁有拖延習慣的人總是喜歡將課業和學習放在晚上,而白天的活動已經耗費了大部分的精力,當拿起書本時就會抵不住睡意想要上床睡覺,但最後期限的存在又使他不得不強打精神繼續學習。此類場景反複在生活中出現,讀書和睡覺這兩種毫無相幹的事情就聯係起來了,經過強化之後,這種聯係就變得根深蒂固,形成條件反射。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在困意襲來時,仍在進行著某項活動,經過不斷地重複形成了條件反射,當我們沒有困意時,安靜地重複該活動就會引導自己入睡。困意除了身體自發出現,還存在藥物刺激、過度勞累等諸多方式,利用這些時間節點就容易創造屬於自己的入睡環境。

3.趨“簡”避“難”

每個人都會從本能上排斥乏味複雜的事情,喜歡簡單的事情。在心理角度上,人們會找各種借口去拒絕做這件事,而犯困則是人們生理上對該事情的規避,也就是大腦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科學研究表明,書本中的一些複雜知識,很容易讓大腦產生壓力,為了減輕負擔,大腦就會選擇自我封閉,即產生困意。

4.無意識讀書

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腦中會出現兩類信息,一種是書本上的信息,另一種是大腦中儲存的信息。如果讀書時不思考,兩種信息就不會產生交流,當人們看到書本上的文字後,這些文字隻是快速閃過了視覺範圍,與大腦中的已知信息相對應,也就是說大腦識別了這些文字,但並不理會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讀書者對這本書缺乏興趣,書中的內容也無法引起任何波瀾,讀書者自然會哈欠連天、昏昏欲睡。

關於睡前書籍的選擇,最好以各類專業書籍為主,雖然編撰者的專業水平很高,但在文字表述上難免會缺乏趣味性,而且各種專業詞彙晦澀難懂,容易封閉大腦的思考,降低活躍度。如果難以接受低趣味性的書籍,也可以選擇哲學類或勵誌類的書籍。帶有哲理的“雞湯”類的書籍,在通俗易懂的同時,平鋪的文字也容易讓人產生無意識閱讀,使困意襲來。

此外,一些節奏特別緩慢而且情節單調乏味的故事也能夠起到催眠的作用,但是在選擇此類書籍時,應避免懸疑、驚悚等能夠激發閱讀興趣的圖書種類,否則反而不利於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