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沮喪地找到孩子的老師:“老師,您幫我好好管管曉傑吧,他怎麼這麼不爭氣啊?說謊、打小朋友、不聽話,從來就沒見過這麼壞的孩子,這樣下去我還有什麼指望啊?”老師驚訝地看著這位家長:“你就是這樣看待曉傑的嗎?”老師隨手拿起一張被墨水弄髒了的白紙,“你看到了什麼?”“什麼?”家長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塊墨跡嗎?”老師笑了,“為什麼你就隻看見了墨跡而看不見這張白紙呢?髒了的隻是一小塊,可他還有更多的優點呢!他聰明、會畫畫、動手能力強、熱心……”家長笑了:“我可真是個粗心的父親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優點,謝謝您,老師!”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就如同隻看到墨跡而看不到大張的白紙,這種情形對教育孩子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家長隻看到缺點,就會不停地責備孩子,責令孩子改正。而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是越罵越糟,越誇越好的。隻有運用“賞識”的手段,發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優點,才能幫助孩子戰勝缺點,不斷進步。
一個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兩人。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對他讚不絕口:“這麼好的小孩子真是難得,小小年紀就懂得禮貌,還知道吃東西的時候要分一份給奶奶!而且呀,我的寶貝孫子都知道幫奶奶幹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歡吃的雞蛋糕獎勵你!”
可回到自己家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一進門,媽媽開始數落:“像你這麼調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難找,要多搗蛋有多搗蛋,看衣服髒的,多討厭啊!”爸爸也跟著罵他:“一天遊手好閑,不愛學習,什麼也不知道做,我怎麼會有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著,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這是什麼原因呢?奶奶總誇獎他的優點,於是越誇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訓斥他的缺點,於是越罵越糟,在自己家裏,他就是壞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千百次的實驗與觀察發現:小孩子總是在無意識中按大人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父母獎勵或者抱怨中屢次提到的“期望”。因此家長們應掌握賞識的策略,不要隻顧批評孩子的缺點,而是要反過來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肯定。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正缺點,成為父母所期望的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點的孩子被嗬斥與責罵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為父母們認為,這完全是為了孩子好,不罵孩子怎麼會改正錯誤呢?然而這隻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幾乎百分之百的孩子會認為,大人們這些無休止的嘮叨與責罵,簡直就是黑暗統治,特別是對一些有缺點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場災難。父母們也許並不知道,沒完沒了的嘮叨與責罵,會徹底擊垮孩子的自信,會促使孩子更加沉淪。
有時候,許多孩子喪失上進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求上進,而是因為他們在取得一些進步並表現出自己的上進心的時候,被父母、老師所忽視。而當他們不經意地表現出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時,卻會遭到父母們不分場合、不講分寸、不論方式、無休止的嗬斥打罵,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評、嘮叨。
其實,聰明的父母應該知道,與其揪住孩子的缺點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多發現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加以讚揚和肯定。用肯定優點的方法糾正缺點,會逐步將他們引導到積極上進的道路上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閃光點。作為父母,應該抓住這些閃光點,通過鼓勵使它成為孩子進步的啟動點,用這小小的星星之火,點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個孩子都能迸發出點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認真對待每一顆心靈迸發出的火花,抓住它,強化它,也就是說努力去發現、鼓勵、擴大孩子的每一個優點,把每一個優點都當作潛在的啟動點。
看問題的著眼點不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家長們應該多肯定孩子的優點,而不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那麼孩子一定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向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02 當生活處處是課堂
在眾多的教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時時留心,處處教育”的理論,可能會使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父母應該盡量淡化教育痕跡,減少功利目的。
有些父母總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變成教育活動,就像學校的活動之後總要寫作文、寫感想、開班會一樣。的確,孩子的一切都是成長,父母的一切都是教育。所謂教育也就是影響,父母的一切對孩子都會產生影響。不過,父母應該淡化教育痕跡,教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道理要少而精,要多做少講。比如,帶孩子出去釣魚,父母給孩子講釣魚要專心等要領,聽上去是在講玩,實際上玩裏麵有道理。但實際情況往往是,父母的每一個步驟都要說教,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就變成了教育過度。所謂教育過度,就是一個本來很自然的活動,變成一堂活動課了,父母把很多人生道理都通過活動講出來,回來後告訴孩子:你這次活動是不是有很多收獲,寫一篇作文吧。這樣“沉重”的遊戲,誰還願意做第二次呢?
淡化教育痕跡
要盡量淡化教育痕跡,要減少功利的目的。釣魚後要寫日記,孩子可能會反感,說:“那我還是不去了,因為我不想寫作文。”淡化教育痕跡,不等於沒有教育。比如在釣魚過程中,肯定要告訴孩子釣魚的方法,這些都是常識。父母要讓孩子盡情地玩,不提出學習任務,因為那樣做孩子會緊張的。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總把教育掛在嘴上。比如孩子一次做事不小心,父母就說:“你將來要是管理一個工廠,就會造成大損失。”這樣孩子在家裏就會精神緊張。父母不要讓孩子過於敏感,不要無根據地聯係。例如:你不好好寫作業,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把一個很小的細節和未來找不到工作聯係到一起,這是一種牽強附會。孩子的教育還是要就事論事,不要過度聯係,也不要製造恐慌。父母很容易犯的一種毛病就是高、大、全,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所以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
身體力行地塑造
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要先嚴格自律,通過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這樣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說教,孩子自然就品行優良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年紀大了,身體極其虛弱,生活難以自理。於是,就搬去與兒子、兒媳及5歲的小孫子同住。由於中風留下的後遺症,老人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顫抖,步履蹣跚。剛開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兒子兒媳就發現上了年紀的老父親搖晃著的手與衰弱的視力使他無法順利進餐。比如米飯會經常從父親拿著的湯勺上抖落下來;當他握著杯子時,牛奶會潑到桌布上。兒子兒媳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對老人白眼相對,有一天,兒子甚至因為老人弄翻飯碗而嗬斥老人。
沒過多久,夫婦倆就在牆角設置了一張小飯桌。在那個角落,父親一個人孤獨地吃著飯,家中其他成員則在另一邊享用著美食。再後來,當父親打了兩個盤子之後,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個木碗裏麵——飯和菜被拌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老人的眼裏總是含著淚,他顯得那麼孤獨和無奈。然而,這對夫婦所能夠給予老人的唯一話語仍舊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這一切,5歲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天晚飯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塊,父親見了,覺得好奇,就走過去,柔聲問道:“你在做什麼呀?”也許是被父親特別的語調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長大以後好拿來給你們用。”5歲的孩子一邊說一邊開心地削他的小木塊。
父母一下子呆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大滴大滴地從麵頰上滾落。雖然都沒有說什麼,他們卻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了。那晚,丈夫小心地扶著老父親的手,將他帶到飯桌上,從此後,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都沒有再在意諸如菜掉到桌子上、牛奶潑出來、或者桌布被玷汙了之類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麵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原則往往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植根於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將來人生態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長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須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讓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獲得好的影響。
有的父母不斷地告訴自己的孩子:要聽話,要樂於助人,要尊老愛幼,要……可是他們自己做起事來卻無所顧忌。等到發現孩子的品行出了問題,就會說:孩子在外麵學壞了,在家裏我們給他的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熏陶。其實這是父母對熏陶的錯誤理解,熏陶不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輔以身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家長的言行舉止,都不能不考慮對孩子的影響。家長做某一件事說某一句話,本不是有意做給孩子看、說給孩子聽的,但事情往往很奇怪,做者、說者無心,而看者、聽者卻是有意,看到、聽到了就會跟著學。
要熏陶孩子,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說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講道德、守紀律、求上進,自己卻不學無術,整日沉浸在吃喝玩樂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一位母親平時不斷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可是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位老人搖搖晃晃在她身邊站著,她卻一點也沒有起身讓座的意思,那麼坐在身旁的孩子該怎麼想呢?他到底該接受母親語言熏陶還是行為熏陶呢?
因此,為人父母者要熏陶孩子,就要先嚴格自律,切莫讓自己的不良言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人格。
03 一味順從的“好孩子”
好學生、好孩子就一定會成為人才嗎?從現代化教育的眼光看,是否應當有新的評價標準呢?中國的孩子從小聽得最多的詞便是“聽話”,他們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不是好孩子”。因此,中國孩子明顯的特點是“獨立性差”和“膽小”。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是否應當重新評估“聽話”二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