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多半比較脆弱,雖然在家裏是小霸王,對家人可以橫行霸道、說一不二,但出門之後卻畏首畏尾、怕東怕西。許多孩子怕貓怕狗、怕黑怕人、怕孤獨怕熱鬧、怕競爭怕失敗、怕被批評指責、怕麵對不完美的自己……由此所產生的緊張焦慮、煩躁不安、封閉抑鬱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都是童年恐懼的表現。
一般說來,所謂童年恐懼,就是指兒童麵對巨大壓力時,因為不能理解和承受,而產生的較強烈和持久的焦慮心態。所以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承受是麵對壓力時是否產生恐懼的重要因素。
恐慌的孩子總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而更令人憂心的是,他們的存在僅僅折射出了那冰山的一角。目前,有許多孩子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與學習、成長有關的壓力。這使孩子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快樂和輕鬆,在緊張不安中過早地告別了童年時代。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件事的責任簡單地歸咎於父母,這樣是不公平的,因為這些壓力是由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麵形成的,但我們還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作為父母是否失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起決定性的。當孩子麵臨生命之初的壓力和恐懼時,我們提供的到底是無條件的支持,還是變相的施壓呢?
隻要我們善於發現孩子恐懼的原因,並給予及時的疏導和鼓勵,不再給孩子施加成長壓力,就一定能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這話不假。恐懼和焦慮是一種社會性的情緒,它建立在寶寶認知係統和社會經驗不斷豐富的基礎之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關係重大。
恐懼本身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它是兒童最初趨利避害的最佳保護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不可能每天看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但如果讓他們了解諸如刀、火、電及陌生人的危害,他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這些恐懼感在最初對兒童的成長是有利的。
但這類社會性情緒也具有延續性的特點。小時候怕東怕西、小心翼翼的孩子,可能會比較懂得保護自己,開始的時候讓人很放心,慢慢卻表現得比同齡孩子更加膽小、退縮,反而變成了讓人操心的“小麻煩”。
媽媽的困惑
媛媛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媽媽怎麼說就怎麼做,從不頂嘴,乖巧極了。那個時候的媛媛,簡直就是同齡孩子的榜樣,媽媽對她也總是讚不絕口。可慢慢地,媛媛乖巧的優勢不見了。在幼兒園裏,其他的孩子都能踴躍地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和同伴們很好地相處,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但媛媛好像有些不適應,她在幼兒園總是顯得很不開心,既不愛跟小夥伴講話,也不願意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她總是一個人抱著娃娃坐在角落裏,悶悶不樂的。媛媛還很膽小,因為害怕老師不喜歡她,她想要做什麼都會悶在心裏而不敢講出來,小夥伴欺負她也從不吭聲。媛媛變得越來越不開心,見到人也不愛打招呼,這讓媽媽覺得很沒麵子,也不愛帶媛媛出去了,媛媛也因此變得更加內向。媽媽心裏有個大大的問號: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與媛媛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究其原因,還是我們不當的教育造成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近乎苛刻,這樣的精神壓力自然會幹擾孩子無畏探求的腳步,再加上家長本身對前途的憂患,那種恐慌和迷茫也會影響孩子參與活動的信心。“你要多參加活動,多學些知識”與“既然學習了,為什麼拿不到好成績”這樣自相矛盾的要求構成了充滿恐懼的童年。
童年時期是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最關鍵時期,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早期教育的絕佳時機,來塑造、規劃孩子,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想法從正麵理解並沒有錯,問題是,早期教育的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才是真正科學的教育?
童年時期是兒童學習的黃金時期,而性格、習慣的養成也多半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因此,童年階段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作為父母,當然要抓住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塑造,幫助他們開發潛能、鍛煉思維,從而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和機會。請注意,這僅僅是奠定基礎和創造機會而已。如果急於求成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取得什麼成就或事事拔尖、不輸人後,那就會大大地影響孩子成長的積極性,反而會限製孩子今後的發展。
還有一些父母錯誤地認為,早期教育就是知識教育,於是讓幼兒園的孩子學這學那,甚至比小學生還忙碌,使孩子失去了本應愉快的童年回憶。殊不知,知識教育的提前入侵反而會造成兒童智力上的“偏癱”。注重知識教育、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是中國教育的顯著特色,在這樣的指揮棒下,孩子們麵臨的壓力出現了“下移現象”。過去可能是中學生壓力大,現在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都能感覺到明顯的成長和競爭的壓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貌似正確的話,早已變成了製造童年恐懼的宣言。
早期教育的觀點是正確,問題是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才是科學的教育。童年時期決不能接受少年時期的教育,也就是幼兒園教育決不能小學化。現在很多幼兒園大麵積地“移植”小學課程,孩子們可能學會了一些知識,在上重點小學的時候多了一點保障,但他們的“內傷”卻沒人知道,他們可能很早就開始對自己缺乏信心,覺得自己不行,每天生活沉悶,心情抑鬱,也過早地接受著殘酷競爭帶來的心理壓力。孩子們擁有了知識的豐富卻換來了性格的缺陷,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於是我們身邊膽怯、退縮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害怕失敗、害怕遭到父母批評、害怕和同齡人比較,不敢嚐試、不願接受挑戰、不願付出任何努力……童年恐慌是我們強加給孩子的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鎖,也越來越嚴重地扼住了父母的咽喉。
01 當期望變成扭曲的價值觀
我問過很多父母,“你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希望他今後能有好的前途,生活得比較富足”;“希望他能找到好工作,不要為生計奔波”;“希望他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希望他能有出息,光宗耀祖”……概括起來,父母們的期望無外乎是高學曆、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確,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以上三點是每個家庭的渴望,但恰恰是我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這種高標準不可能在每個人身上都實現。這樣脫離社會實際、脫離多數孩子實際水平的要求,特別容易導致童年恐懼。
中國孩子的悲劇在於,在成長過程中別人的聲音總是大於自己的聲音,即成長的主動權較低;而中國教育的悲劇就在於,父母、老師、社會都不由自主地誇大了學習的壓力和學習不好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將學習視為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
我們常常能聽到父母這麼“嚇唬”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連掃馬路的工作都找不到!”,“你現在不聽話,不努力,以後怎麼辦?睡馬路、喝西北風嗎?”稍一犯錯誤,甚至還不知自己犯了何種錯誤的孩子,一下子就被說成是沒有前途、連生計都成問題的沒用的人,難怪孩子也覺得自己毫無希望而想要放棄自己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一個不聰明的人,可能熱情勤勞、能吃苦、很踏實;一個不會琴棋書畫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手工業者、很好的服務人員、很好的管理人才;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可能更願意參加社會實踐,從事與運動技能有關的職業。孩子生來具有不同的天賦和能力傾向,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既不科學,也不人道。
在美國,童年恐懼發生的概率要比我國低得多,因為美國的父母願意教育孩子成為他們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他們告訴孩子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你可以開花店、當售貨員、學習美容美發、飼養動物……這些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不像中國的父母隻允許孩子作“非凡”的人。這樣片麵的價值觀不僅無法實現,最終隻會害了孩子。
片麵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導人行動的思想觀念。追求成功和勝任感是一種價值觀,而一定要出人頭地就是一種片麵的價值觀;希望體現人生價值是一種價值觀,而過分重視名利則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這種種片麵的、扭曲的價值觀,正是出現童年恐懼的思想根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幼兒園的集會上,上主席台講話的都是各方麵表現優秀的孩子,被選為家長代表的也都是各界的成功人士、知識分子,平凡的工人、農民階層是不被矚目的。日本的幼兒園要求小朋友們尊敬一切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比如吃完飯要向廚師鞠躬,感謝他們做了那麼好吃的飯;放學的時候要向門衛叔叔說再見;要對打掃衛生的阿姨問好等等。而我們的幼兒園,孩子們隻對教自己的任課老師、主任和校長表示尊敬,對其他人一概視而不見。這種輕視底層勞動者、一味追求高社會地位的價值觀,就是片麵的價值觀。
我們常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觀念,其實也很有問題。為什麼非要當狀元呢?如果說因為愛一行而幹一行,那種對事業的熱愛已經足夠了,那為什麼一定要當狀元呢?為什麼一定要向上爬,才是好士兵呢?我們的家長就常常被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左右。當孩子對我們表達“媽媽,我喜歡彈鋼琴”這個願望時已經很好了,我們隻要鼓勵他們,充分享受音樂的美好也就足夠了。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好呀,那你要爭取當最優秀的鋼琴家!”這樣的要求不就是在製造恐懼嗎?
還有士兵與將軍的價值取向問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照樣是好士兵,甚至可以說,太想當將軍的士兵應該不是好士兵,非當將軍不可的士兵就一定不是一個好士兵。非要當將軍的士兵們在一起一定是一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軍隊。因為如果每個士兵都這麼想,這個軍隊就沒辦法和諧,非但不能戰勝敵人,反而會被自己打敗。人都是有差異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領袖才能,不是每個人的體力和智力都是一流的,有領袖才能的人是少數。而且,隻有具備領袖才能的人當了將軍,軍隊才有希望,大家才有平安幸福;不具備領袖才能的人,一心要當將軍,一旦他當了將軍就是軍隊的災難。
現在有句話叫“做最好的自己”,這句話說得很好。人的潛能和特長是有差異的,誰都不應該和別人比,也不需要和別人比,隻要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者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就應該感到很愉快。要避免那種一做什麼就要當狀元的想法,因為狀元意識就是悲劇意識。
學會賞識孩子
片麵的價值觀強調唯一的出路,在唯一的出路下,苛責在所難免。父母們都十分愛護自己的孩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最勇敢、最完美無缺的人,這樣在同事和朋友麵前才有麵子,這樣孩子的將來才能有出息。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一來孩子們的天賦各有不同,二來孩子們由於缺少自控能力,往往會存在許多階段性的缺點,如淘氣、不聽話、不愛學習、不講衛生、說謊等等。於是一些父母就覺得很失望,責罰孩子,嚴厲地教導孩子,希望他們能很快改正缺點,希望他們能夠盡善盡美,結果孩子越管越糟,他們會更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