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是一個膽小鬼(1 / 3)

現在,有些獨生子女的膽子特別小,家長們都很著急,也很擔心,怕孩子養成這樣的性格習慣,也怕孩子因此喪失很多的發展機會。

膽小的孩子往往會有如下表現: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裏,總說害怕,怕什麼又說不清楚;不敢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甚至老師點名叫他回答都不敢開口,或者聲音細小,匆匆結束;不敢在生人麵前講話,家裏來了客人就躲在角落裏一言不發,家長叫他過來打招呼也躲躲閃閃;不敢一個人出去辦事情,像買張報紙、取瓶牛奶等都不敢單獨去做;不敢在受到小朋友欺負時跟他們講道理,更不敢反抗,隻會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這些表現,的確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因為膽小,孩子也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真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應該知道,膽大、富有勇氣的孩子往往是家長著力培養的結果,而孩子膽小、退縮與教育者的撫養方式和態度也密切相關。

在城市的成長環境中,很多孩子長期被關在屋內,猶如生活在“世外桃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很少,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害怕生人、不合群、鬱鬱寡歡的性格,影響了身心健康。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多見見世麵,讓孩子走出去和周圍的孩子接觸,參加課外的各種活動,也可以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他們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耳濡目染,便會慢慢勇敢、堅強起來。

其實,許多小朋友之所以怯懦,無非就是害怕失敗。但越是害怕失敗就越不敢行動,越不敢行動就會越害怕,一旦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怯懦感就更加嚴重。對此,家長還要經常有目的地給孩子講一些不怕失敗、戰勝困難的小故事。平時,有意交給孩子一些有點難度的任務去完成,當孩子想打退堂鼓時,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隨著這類鍛煉機會和完成任務數量的增多,他的勇氣自然就會積累起來,也就不會再那麼膽小了。

有這樣一則寓言:有一隻老鼠和其他的老鼠一樣很怕貓。有一個巫師為它難過,願意提供幫助,解除他的恐懼。在這隻老鼠的要求下,巫師將它變成了一隻狗。可是這隻狗又怕老虎,於是巫師就再將它變成一隻老虎。當巫師發現這隻老虎又怕獵人的時候,他就厭惡地叫了起來:“你真是毫無希望了!你所需要的是改變你的心!需要一顆新的心,這一點我可幫不了你!”

恐懼是人的一種消極心理,它到處壓迫著你,使你不敢勇往直前。害怕,是幼兒擁有理性、潛力和自我保護、自我調適能力的證明。在看魔幻影片時,許多人都對影片中“魔幻世界”裏的各種奇怪事物產生恐懼,這種害怕會讓人在看完影片後仍心有餘悸。而早已為我們熟悉的世界對幼兒來說也是“魔幻”的,世界上的一切對幼兒來說都是那麼的新奇新鮮,從而讓孩子產生種種恐懼,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夠很快地擺脫恐懼並長大成人。膽小、害怕對孩子有保護作用,它僅僅說明幼兒對新事物的體驗比較敏感,觀察得比較仔細,這些雖然妨礙了他接納新事物、適應新環境的速度,但是膽小和害怕能夠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協調他與外界的關係,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能根據孩子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積極進行引導、教育,這類孩子同樣能夠變得勇敢、快樂。

媽媽的困惑

小琪長得就像個玻璃娃娃,讓人忍不住憐惜她,可她的性格也像玻璃一樣易碎,一件小事也能讓她難過很久。小琪隻喜歡自己在家看電視、抱娃娃、自言自語,她已習慣了這種生活,媽媽有時想帶她出去散散心,也會被她哭著拒絕。鄰居經常問媽媽,“怎麼不見你的漂亮女兒出來玩呀?”“她呀,就不愛出門,一出門就鬧著要回家,我也勸不動她。”眼看著小琪就要上幼兒園了,她這個樣子能上幼兒園嗎?媽媽真的很擔心……

像小琪這類社交膽小型的孩子,家長應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社會交往技能,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盡量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充分體驗和同伴一起遊戲的樂趣。家長要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但在帶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場所活動時應設法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最好不要指責孩子在公共場所或陌生人麵前表現的不當行為,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向客人解釋孩子的退縮行為,如“我的孩子膽小,不願見生人”,“這個孩子在家裏還行,一出門就變得膽小了,真沒辦法”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即使這些言語是帶有善意的,也會導致孩子的反感和抵觸情緒,甚至會強化孩子的膽小退縮行為,使孩子產生自卑感。

01 牆角有鬼嗎?

行為示例 曉芸長得白白胖胖,挺逗人喜愛。一天晚上,曉芸和媽媽一起看完一部講鬼的恐怖片後,非常興奮,臨睡前還模仿電視裏的動作手舞足蹈一番。可剛剛睡著才半個小時左右,曉芸突然驚叫一聲,欠身坐起,雙目凝視前方,表情驚恐,大聲喊叫:“牆角裏有鬼!牆角裏有鬼!”媽媽趕緊抱住曉芸,並輕輕拍打著她說:“別怕,別怕,媽媽在。”但曉芸毫無反應,依舊又喊又叫,又驚又抖。幾分鍾後曉芸才停止喊叫,繼續睡覺。第二天早上,媽媽問曉芸:“昨晚你夢見什麼了?幹嘛大呼小叫的?”曉芸竟然一點兒都不知道。以後,每隔十天半個月,曉芸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寶寶的想法 我也不知道我昨晚發生了什麼。

你的誤區 孩子在晚上睡夢中驚恐喊叫的現象就是“夜驚”,臨床上又稱為“睡驚症”。夜驚發生在兒童中發生的比率約為3%,男孩略多於女孩,可發生在兒童的任何時期,但以5~7歲最為多見。

一般來說,夜驚大多發生在入睡後半小時之內,最遲不超過2個小時,約1/3的孩子發生在入睡後的15~30分鍾左右。夜驚發作時若叫孩子,一般很難叫醒,孩子通常緊張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繼續在遭受某種強烈的痛苦,而對別人的安撫、擁抱及焦慮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需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才能自行入睡。部分孩子在發作時可伴夜遊,即患兒起床走動,做一些簡單的機械動作,如打開門或櫃子等,醒後完全不能回憶。夜驚可一夜發作數次,也可幾天或十幾天發作一次。

兒童夜驚的發病原因主要為焦慮、受驚等心理因素。例如家庭成員的重病或死亡,初次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的環境,外傷和意外事件所導致的焦慮與恐怖不安等。此外,在睡前聽恐怖緊張的故事和看恐怖緊張的影視等,都可導致夜驚的發作。

解決辦法 經常發生夜驚的患兒,往往反映孩子存在持續較久的焦慮狀態。因此,需進一步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疏導。家長對兒童夜驚發作不要過於緊張,但要注意防止夜驚伴夜遊發作時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兒童夜驚一般不需藥物治療,但反複發作次數較多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以控製夜驚發作。

預防夜驚應注意培養兒童的勇敢精神,避免聽緊張恐怖的故事和看緊張恐怖的影視。因為小孩子一般來說都怕鬼,雖然大人一再告訴他們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然而鬼的故事那麼多,再加上影視片裏的渲染,孩子難免要被嚇著了。所以,平時父母應注意不要讓孩子看那些不宜看的鬼怪電影或恐怖影片。同時,父母還應該注意鍛煉孩子堅強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子的夜驚狀況便能自愈。

02 可怕的黑夜

行為示例 小成最近不知什麼原因常常晚上睡不好覺,開始躺在床上能睡著,但是,睡著後很容易被驚醒,驚醒後他就睜著眼睛,覺得黑暗中的椅子、桌子和家具都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魔怪,他很恐懼。為了給自己增加安全感,小成隻好用被子把頭緊緊地蒙著。可是,即使是這樣,他仍然久久難以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