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是一個膽小鬼(2 / 3)

寶寶的想法 我是真的很害怕,可是爸爸媽媽都不明白我的想法。

你的誤區 其實,小成所麵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孩子,尤其是小女孩,膽子較小,常常有恐懼、怕黑的心情。

解決辦法 做父母的,首先應該給孩子安全感和情感支持,你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你睡覺的時候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你的床邊,但是我們就在家裏,你如果有事,我們隨時都會過去幫助你的。”

白天的時候,父母可以陪著孩子坐在他的房間裏,讓他仔細看看房間裏他所熟悉的家具物件,並溫和地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是不會因為天黑了就發生改變的。”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是最好的心藥,對穩定孩子的情緒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輕鬆的氛圍中耐心地跟孩子仔細談論這件事,詳細詢問孩子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的具體場景。針對原因,具體解決。仔細詢問發生這種情況之前的生活事件,是否接觸過恐怖的故事、電視、遊戲、圖書或其他東西,是否被某人某事所驚嚇,如果孩子不習慣黑暗,可以為孩子增加夜燈。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做遊戲,讓他能夠逐漸適應黑暗,並適應物體在黑暗中的影像。爸爸媽媽可以輕鬆地說:“來吧,今天我們家停電,我們關了燈一起來玩藏貓貓。”你也可以讓孩子在黑暗中尋找某件家具或某個物品,增加孩子觸摸、感受黑暗中物體的機會,熟悉黑暗中的物體,與黑暗中的物體建立親和性。

父母不要誤導孩子,使孩子形成“黑暗就是可怕的”錯誤想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或其他人不要在各種場合下尤其是晚上,為了某種目的用恐怖的東西來嚇唬孩子,或者以此作為讓孩子聽話的手段。

晚上孩子上床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躺下來,握住孩子的手,輕輕地說:“寶寶,你安心地睡吧,我們就在你的周圍,不會發生什麼事的,我們會保護你的。”然後,你可以給孩子唱一首溫柔好聽的歌,孩子有了安全感,他一定能夠進入甜蜜的夢鄉。

03 愛咬指甲的寶寶

行為示例 鄰居家的男孩小胖,已經6歲了,長得結實、活潑可愛,可他就是有個壞習慣——愛咬指甲。安靜的時候咬,父母批評他的時候咬得更厲害。10個指頭被他咬得坑坑窪窪,氣得他母親一天到晚扯著嗓子叫嚷:“又在咬了!又在咬了!”

寶寶的想法 我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嘛……

你的誤區 其實,小孩子生下來就有吸吮和咬東西的本能。如果你把嬰兒的手指或腳趾放入他自己的嘴裏,他馬上就會津津有味地吸吮起來。由於吸吮和咬手指會給孩子帶來舒適感與安全感,因此大約有90%的正常孩子都有這種行為。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行為也會隨之消失。但是為什麼會有一部分孩子沒有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改掉這種習慣,也有一部分孩子本來已經改掉了這種習慣,後來卻又出現了呢?可能是由以下兩種情況造成的。

第一種外界壓力。從小被父母寵壞的孩子,突然要進幼兒園或被送去全托;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孩子無人關心,整天提心吊膽;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嚴,常使孩子的行為受挫……在這種種外界壓力下,比較脆弱的孩子就會通過咬自己的手指來安慰自己,從而減輕自己緊張的心情,這就是有些孩子在情緒緊張、心情不佳或思考問題時越咬越厲害、越咬越起勁的原因。

第二種情況是模仿。小孩子有好奇心,喜歡模仿,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咬指甲,也學樣,漸漸養成習慣。

那麼如何來幫助孩子克服咬指甲的壞習慣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消除孩子的緊張因素是克服咬指甲行為的關鍵所在。

解決辦法

1.父母要分析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如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孩子難以勝任,父母管教過嚴,壓力太大等等。因此,父母要想辦法消除或減輕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父母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耐心教育,打罵或者責備隻能使孩子的精神更加緊張,加重咬指甲的行為。

2.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要向孩子說明咬指甲是不衛生的壞習慣。咬指甲不僅不雅觀,還會把指甲咬壞、咬出血、疼痛,把指甲縫裏的細菌帶進肚子裏,引起疾病。

3.不能因孩子咬指甲覺得很有趣而鼓勵他咬。

4.找到引起孩子緊張的環境並及時消除,使家裏始終充滿溫暖、和諧的氣氛,讓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緒,這是幫助孩子克服咬指甲壞習慣的關鍵一步。

5.轉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多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盡量不要讓他閑著。

6.不要暗示或強化孩子咬指甲的行為,比如,父母老是盯著孩子嚷嚷:“不要咬指甲!”有的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時刻都在關注自己,這正符合孩子希望引人注意的特點。而另一部分孩子則因為父母老是盯著自己而格外緊張,而越緊張就越咬得起勁,從而使自己感到安全。

7.對較小的孩子可以在他的手指上塗一些苦的或微辣的東西,使孩子在咬指甲的時候不再感到舒服而改掉壞習慣。

04 我隻喜歡自己玩

行為示例 阿雯的兒子在幼兒園讀中班,可小家夥在幼兒園裏從不主動和小朋友說話,也不和他們一起玩。上課時他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他總是唯唯喏喏,課間也是一個人拿著玩具縮在角落裏玩。有時候其他小朋友來搶他手裏的玩具,他害怕地趕緊把玩具交給小朋友。時間長了,班裏的一些小搗蛋總要趁老師不在的時候欺負他,小家夥也不敢聲張,盡量躲得遠遠的。幼兒園裏的老師知道了情況後,希望阿雯配合幼兒園一起來糾正他兒子的這些退縮行為。

寶寶的想法 我不敢跟別人玩,我還是喜歡一個人……

你的誤區 阿雯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讓兒子外向一些。她說由於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丈夫又老是出差,她每天接兒子回家後,就讓他一個人玩。她也知道孩子不願和其他小朋友玩,不過她一直認為可能是兒子膽小的原因,所以也沒怎麼當回事。

解決辦法 阿雯兒子的表現屬於社交退縮,這類孩子平時表現正常,一旦處於社交場合或集體生活中就出現異常反應。例如怕見生人,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表情冷漠。造成兒童社交退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例如被人嗬斥而產生自卑,因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人交往;還有的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不當造成的封閉性格,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相對封閉的家庭環境,缺乏與小夥伴或他人交往的實踐。因此,媽媽應該多與孩子溝通,多帶他出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帶他去親戚朋友家串門,拜訪他的小夥伴等等,相信會對其性格的改善有幫助。

害羞是必經階段

小孩子害羞、退縮,是很常見的現象,因此家長不必因為孩子害羞而責怪自己或責怪孩子。其實,害羞是孩子性格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2歲的孩子碰到事情猶豫不決,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還不了解,各種新鮮的事物以及對他過多的要求都使他無法適應。比如,他和父母一起去參加聚會,看到熱鬧的場麵他會害怕地拉住父母的手,同時又小心翼翼地想弄清楚這個新鮮的場合裏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小孩子的這種拉住父母不放的身體語言告訴我們,他需要成人的支持。

不同的孩子,對接觸外麵的世界都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喜歡用手去觸摸新鮮的東西,有的孩子喜歡全身心地投入新奇的場麵,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則喜歡用眼睛去探索。用眼睛去探索的孩子,父母常常以為他什麼也沒做,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他的孩子正用一雙眼睛在觀察周圍和身邊的其他人,這也是參與的方法。他先在大腦裏跟大家一起玩一會兒,好讓自己準備就緒,然後才開始加入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