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須教導孩子勇敢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可以失敗,然後從中學習,再出發,而不是對一兩次無心的過錯或思慮不周造成的失敗就加以責罵,造成他們自我印象的低落甚至毀滅,接踵而至的將會是更多的失敗,沒有成功。
給孩子講一些名人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最終做出重大貢獻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要鼓勵孩子樹立信心,不灰心喪氣,勇敢麵對困難。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嚐到成功的喜悅後,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就會增加。家長應注意幫助孩子吸取經驗教訓,讓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難之後,總結一下困難的類型,克服困難的方法,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順利解決了。有良好的意誌品質是實現目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意誌品質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心痛地去扶他,而要讓他自己爬起來。家長要讓孩子了解,人生道路上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困難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應該以堅強的意誌去麵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
科學的挫折教育觀
1 父母應幫助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以自然的態度對待榮辱
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榮譽和挫折是並生的。生活中常會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連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如何麵對以後漫漫人生中可能會發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呢!
2 鼓勵孩子跌倒後自己爬起來
父母要教育孩子,隻有靠實力去競爭才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勝利與成功不是別人的恩賜,不是對別人的乞求。幸福是勞動的果實,隻有堅持不懈地奮鬥,隻有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吸取教訓,跌倒了自己頑強爬起來,才能獲得成功。
3 孩子的失敗是個事實,父母首先要承認
如果父母都不能正確對待,就更別說孩子了。孩子的失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無法包辦代替的,不要由父母出麵來解決,更不能找老師無理取鬧,否則,隻會使問題變得更複雜、更難以解決,使孩子陷於更大的尷尬之中。隻有父母承認孩子的失敗,才能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所在,才能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辦法。
4 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和條件非常優越,真正是在蜜水中泡大的,他們很少體驗到挫折,缺乏麵對挫折的心理準備,也缺乏戰勝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應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的情景,磨煉孩子的意誌,使孩子做好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培養一定的解決挫折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臨陣脫逃。
當你的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要鼓勵他、安慰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失敗的承受力,不要對孩子責罵,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損傷,甚至被摧毀。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麵對各種挫折的漫長戰役,因此父母們一定要讓孩子告別畏難的性格,鼓勵孩子獨立承受挫折,而這也將是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最大資本。
02 不溺愛,但時時關懷
世界上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然而愛孩子也要愛得理智、有原則,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溺愛孩子隻會害了孩子,滋長孩子的壞毛病,養成各種不良的性格。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然而事實證明,過分溺愛與嬌慣會害了子女。對子女的愛,就是因為過了頭,才變成了“害”。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為人被水淹過了頭,吸不到氧氣而窒息。“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這是千百萬父母家教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值得每個父母借鑒學習。
目前,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普遍社會性的問題。有一對夫婦,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對父母那種無私的愛絲毫不懂得感恩,也沒有想過要關心父母。好飯菜要獨吃、先吃,隻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兒要那兒,當父母生病時卻不聞不問。而當父母問孩子自己老了該怎麼辦時,孩子居然認真地回答:“對我有利就養你們!”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每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不辭辛勞地騎車送兒子上學,打零工賺錢供丈夫攻讀學位。丈夫畢業後,功成名就有了錢,拋棄了妻子,帶走了兒子。兒子跟著有錢的爸爸,進了貴族學校讀書,卻很少想到曾經為他付出很多的母親。當這位媽媽想兒子時,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兒子竟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媽!這位可憐的母親心都碎了。她不明白,為什麼天下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怎麼用十幾年的愛換不到兒子的一絲感恩,卻得到這種冷酷無情的回報?
從孩子的降生開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父母都帶著望子成龍的心情為孩子傾注了無限的愛。但過分溺愛並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龍這句話應該改為育子成龍,因為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傾向是頗令人擔憂的。曾有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如何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是家長、老師、學校及社會各界都關心的問題。事實上,如果過分溺愛孩子就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反而會害了孩子。有人說,孩子就如成長中的小樹,需要及時修枝、打杈,這樣才會使孩子長成為有用之才。
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時時有優越感,稍不順心就拿生死當砝碼。現實中有因為父母不讓玩遊戲而輕生的,也有因為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而輕生的,這都是溺愛導致的。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裏推。被溺愛的孩子很難尊重規矩和自我約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隻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會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製定的,與他們無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向傳遞的愛造成孝敬的顛倒,使得孩子隻知享受別人的愛卻不知愛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的自私、冷漠、任性、放任等不良性格。
其實,愛孩子,可以智愛。放棄用過分控製或縱容的方法對待孩子,用慈愛而堅決的方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要講明是非,糾正錯誤,再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親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愛他的。這樣才能激起孩子對父母由衷的愛戴與尊敬,也能使他感覺與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
羅馬是靠一沙一石來建成的,愛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來彙集而成。自小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憐憫心,就是在他身上培養善良之心。培養善良仁愛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他們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同情。